“对话文物”:山东省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利用

2021-12-04 10:04:50
人文天下 2021年4期
关键词:闸口大运河运河

编辑部:今年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规划》修订完成20周年,随着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开工建设,作为古人智慧结晶的京杭大运河仍在为今人提供着便利,请您介绍一下京杭大运河在历史上经历了怎样的辉煌与衰落?

王守功:运河最早始建于玕沟和鸿沟,可上推至春秋战国时代;隋朝统一中国后,先后开凿了通济渠、山阳渎、永济渠和江南河,形成了全国范围内的运河系统;后经历代进一步开凿续建,遂形成现代的南北大运河。运河在古代又称运粮河,是我国古代南北主要交通线,唐天宝年间漕运量达400万石,宋仁宗时达800万石,元、明、清三朝建都北京,南粮北运更是全靠大运河,可谓“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脂膏是此河”。同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与代表封闭和军事防御性质的长城相比,沟通南北成为中国统一局面强大纽带的运河,更多地被赋予了开放进取的因素。经千古历史积淀而形成的运河文化,成为中华文明史上为数不多的“世界级” 珍贵文化遗产之一;单就其独特性、民族性和不可再生性来说,它又是中国唯一的“世界级”运河文化遗产。

至于运河的萎缩与衰颓,这与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密切相关。十九世纪晚期,没落的清政府无力恢复因黄河改道造成的断航,同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带入的大型轮船使海运和以新兴铁路为基础的铁运成为南北运输的主要方式,运河失去其连接南方与京城之间的纽带作用,除微山湖以南部分一直通航外,北部运河因断航而逐步衰颓。山东段运河主要是元代以后形成的,由于黄河改道等因素影响,多次开展维修工程。1855年,黄河在河南铜瓦厢决口改流东北,于聊城张秋冲断运道夺大清河入海,京杭大运河被拦腰截断。此后虽曾勉强恢复短期通航,但已经失去原来的作用。随着清政府统治的衰弱和大型船只在海上运输的兴起,1901年正式停运,次年清政府撤消所有管理机构和雇员,政府对运河的管理宣告停止。废弃后的运河由于原有河道淤积干枯、水源调节管理等原因,许多河段残破不堪,到目前仍无法贯通,南北经济生命线的意义基本不复存在。而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对于运河的利用,将古代运河的保护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

编辑部:京杭大运河作为我国古代文化的一个缩影,沿岸遗存了丰富的文物资源,请问山东段大运河沿岸的文物资源概况及其现状如何?

王守功:南水北调山东段南北干线经过的区域,大致包括三个时期的文化遗存:一是运河形成之前的古代文化遗存,大致包括旧石器文化、新石器文化、夏商周文化、秦汉文化,以及魏晋至唐宋时期的文化;二是运河在开挖、改造、使用时期的遗存,即古运河文化,大致包括隋、元、明、清时期;三是运河废弃以后的文化堆积,大致为元代至民国时期的遗存。

我在这里主要谈一下运河在开挖、改造、使用时期形成的文化和文化遗存。这些遗存又可以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是运河沿岸的城镇街道及相关建筑;第二类是沿岸设立的管理机构,如临清钞关等;第三类是运河使用时期的闸口、码头、桥涵等。

据史料记载,运河的开挖与使用,带动了一批城市的繁荣。在山东地区,因运河而兴起或发展起来的城市(镇、区)主要有临清、东昌府、张秋、东平、济宁以及台儿庄等。在鲁西地区古代有“南有苏杭,北有临张”的说法,“临”即今临清市,“张”即阳谷县的张秋镇,可见当时运河沿岸城镇的繁荣。

为保证航运,元明时期在运河上修建了大量的码头、闸口、桥涵。据统计,在大运河山东段,元、明两代共建造闸口67座。我们在对张秋镇进行考察时,发现这里有大量元明清时期遗迹,在运河沿岸有码头、闸口、桥涵等,在镇中部保留有清真寺、山陕会馆等古代建筑,据说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在这里停留,故有乾隆挂剑台等台基。如今,随着运河的废弃、城镇的衰落,这些建筑大都破败不堪了。据了解,运河废弃后,沿岸许多城市都出现不同程度的衰退。

为加强运河和漕运的管理,元明清各代都设置了专门的官员,元代开始设都水监于张秋,后设于济宁和郓城;明代在工部设置漕运总兵。为加强税收,在临清设立钞关。运河停运后,清政府于1902年撤消了所有管理机构和雇员,一些相应的衙署也改为他用,有的常年失修,逐渐败落。

近年来,在各地地方政府的努力下,运河在许多地方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开发与利用,如聊城、枣庄、微山等市县,运河在当地经济、文化中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相对于山东境内640多公里的运河来讲,经过治理的河段毕竟所占比例太少。而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山东段大部分利用了古代运河,这可以看作是对运河的又一次治理和利用。

编辑部:您认为山东省在大运河沿岸的文物保护和开发利用方面存在哪些工作难点?

王守功:大运河保护利用的难点首先是运河遗产本体认定的问题,山东段这些问题尤为突出。在山东,大运河济宁以南地区目前仍在通航,聊城、临清部分河段进行了治理,这些河段经过历次开挖、长期河水冲刷及人工整治,原有的河堤已经不复存在,我们今天看到的运河主要是现代的运河。例如,明清以来在韩庄运河段曾修建有八个闸,除后来多次修建的韩庄闸外,大部分原有的闸都在韩庄运河水底,运河现在的宽度远远超过明清时期运河的宽度。济宁以北的运河很多在停运后废弃了,原有的河道经过人工和自然的充填,很多河段已经成为平地,运河河道的宽度和河堤的位置需要考古勘探去确认。元、明、清时期为保证运河水源,利用了泗河、大汶河的水源,包括这两条河流流域的泉水,其最远处到沂源、章丘、莱芜一带,为调运河水,利用了小汶河、洸府河等,这些应不应该纳入运河遗产本体,目前学界和社会各界都存有争议。

大运河山东段保护利用的另一个难点是水的问题。山东是大运河中段海拔最高的地区,汶上南旺被称为运河的“水脊”。为调剂水源、保证运河畅通,元、明、清历代王朝调动了大量人力、物力,动用了能够使用的各种办法,使南旺分水枢纽成为科技含量最高的水利工程。明代初期,宋礼等人充分利用东平湖水源,并在南旺周围修建了南旺、蜀山湖、马踏湖等水柜以保障运河能够有水源。为达到节水的目的,在运河河道上修建了大量的水闸,因此,水成为保证运河山东段畅通的“命脉”,没有水,就没有“运河”。近年来,我们在南旺分水枢纽建设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也存在没有水源的困扰,因此水的问题依然是山东大运河北段保护利用的难点。

此外,通航难问题也是大运河山东段保护利用的难点。近年来,很多人都在呼吁大运河通航,按照现代的科学技术,挖一条运河并不难,南水北调那么大的工程都能做,大运河通航有什么难的?应该说,技术、经费都不是问题,关键是理念的问题。大家知道,沿着运河的大致走向,山东南北直线距离也就400多公里,但是大运河在山东的河道有640多公里,为什么会多出200多公里?因为当时修建大运河时,为了延缓河道的水流速度,达到节水的目的,运河河道挖出很多的弯道。今天我们如果要通航,要么沿着原来运河的河道,建成九曲十八弯的河道,这样势必会将原有的河道全部破坏掉;要么我们沿着运河的大致走向,采取直线的方式,那样就会把原来弯弯曲曲的运河河道挖得七零八落。因此,我们可以修一条新运河通航,但这条运河如果在京杭大运河附近,就必然以破坏原来的大运河这一世界文化遗产为代价。

编辑部:您能否通过几个具体案例来介绍一下山东段大运河沿岸古遗迹保护的规划设计或已取得的成果?

王守功:大运河沿岸有许多运河使用时期的遗迹,通过对单体遗迹(建筑)的保护,形成一个个可以对外展示的文物点,以此展示运河文化的丰富多彩。接下来我重点从古城镇保护、古码头街道保护和闸口、桥涵保护三个方面来介绍一下聊城段的古遗迹保护案例。

古城镇保护旨在恢复运河使用时期的古代环境。以聊城运河保护为例,在城区以湖区及运河渠道组成循环水系,沿岸以古代建筑衬托古代运河的历史环境,恢复一些重要的相关建筑、会馆、庙宇、塔寺、码头、桥涵等,以绿化带划出运河沿岸的保护范围。

古街道以阳谷七级码头、古街巷为例。七级古镇位于阳谷县城七级镇,元代所开的会通河穿镇而过。据县志记载,七级镇原名毛镇,运河开通后,因在河的东侧建有七步台级的码头,故名“七级”。明清之际,七级镇得运河漕运繁盛之便,成为阳谷县城东重要的水运码头和货物集散地,城镇街道亦相当繁华,镇区有6门,4关,6纵8横共14长街,势如棋盘,民风淳朴,文化内涵丰富。应将闸口、码头及古街做为一个整体进行保护,通过考古发掘,弄清码头的位置、体量,并加以恢复,对古街道按照原来的样子予以维修,使这些古代建筑相协调。通过与工程部门的多次沟通协调,七级码头发掘现场得到有效保护,七级闸也得以修复。我们也积极与当地政府沟通,加大财政资金投入的力度,加强古镇保护展示与利用,努力恢复七级古镇的历史面貌。

关于闸口、桥涵的保护,以东昌府区的土闸为例。土闸位于聊城市东昌府区梁水镇土闸村中部的运河上,始建于明代,原称“土桥闸”,在土闸周围有关帝庙和龙王庙。现存的土闸已经开始坍塌,从现存状况看,土闸主要由两侧石砌燕翅及闸口构成。闸口所在渠段基本干枯,两岸堆积了大量的生活垃圾。按照南水北调工程设计,该闸口将被全部拆除。闸口的保护工作按照以下步骤进行:一是与水利部门协调,干渠改线至土闸村东;二是对坍塌的部分进行修整,恢复闸口原貌;三是对运河河道清淤,底部与调水工程渠道一致,开挖渠道与调水工程相连接,使闸口的东部成为环岛;四是对闸口周围进行环境改造,通过勘探发掘弄清关帝庙、龙王庙的位置及建筑基础,并进行恢复。经过与工程部门的积极沟通,工程部门在土桥闸东部修暗槽以保证南水北调干渠的流水量,闸口常年保证有一定的流水;对土桥闸坍塌的部分进行了修复,闸上架设了桥梁以保障交通;在闸口对龙王庙和关帝庙进行展示,对闸口周围进行了环境整治。土桥闸保护利用成为南水北调文物保护的亮点工程。

编辑部:您前面重点谈到了聊城的大运河保护,那么您对山东省其他地市在大运河文化的保护和利用方面还有哪些建议?

王守功:山东段运河南起枣庄市台儿庄区,北至德州,近几年来各地对依托运河发展旅游都有所认识,有的制定了古运河旅游规划,有的已经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了开发与利用。无论如何,保护和建设好山东运河文化名城及相关的文化遗存,是运河文旅开发的基础和前提。运河的开发应体现以文化底蕴为背景、以水为依托、以船为载体、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在食、住、行、游、购、娱上下功夫,树立名牌意识和战略,因地制宜,分层次、有步骤地做好运河的保护与开发。下面就枣庄、济宁、泰安三市的大运河文化保护和利用谈谈我的个人建议。

目前山东省境内能起航运作用的运河主要是台儿庄到微山湖这一段。世界旅游组织编写的《山东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认为大运河台儿庄段是“保存最好的”,是山东省乃至整个京杭大运河沿线上罕见的文化遗产和特色资源。台儿庄保存了大量的古运河码头街区,主要包括王公桥码头、骆家码头、郁家码头、当典码头等;在顺河街、月河街、丁字街等保存有大片明清时期民居建筑的古街巷。建议在台儿庄建设以运河文化为主题的水上公园,根据游客的不同需求配置仿古游船和水上快艇;在城区月河上游开辟“古运河夜码头”特色表演项目,再现古运河“一河渔火,歌声十里,夜不罢市”的繁华景象。

济宁原本是鲁西南地区一个普通的县城,自元代大运河贯通后,济宁城市迅速发展,在短短数百年间,逐步发展为当时全国著名的33座工业城市之一,被称为河漕的要害之冲和咽喉之地。元代在济宁先后设有漕运司、行都水监等官署,专管山东、河南的漕运、河道之事,济宁成为名副其实的鲁西南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然而由于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和文物保护意识的匮乏,一批蜚声海内外的文化遗产已面目皆非,如最能代表济宁运河文化底蕴的竹竿巷和东大寺“龙” 形古建筑群,除“龙头”东大寺外,整个“龙身”竹竿巷目前仅存少部分原来的建筑。济宁市运河位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西部,且城市发展主要向东,应在西部地区设立以运河文化为主题的旅游休闲区,建设一个济宁的“外滩”。在城区恢复原来的街道、船闸、码头,参照原来文化遗留,恢复竹竿巷和东大寺“龙”形古建筑群。在城区的西北,以南旺分水枢纽工程所在区域,借用南水北调干渠输水,恢复其分水作用,对分水龙王庙建筑群进行维修,使之成为观光游览区。由于古运河与干渠存在一定的距离,运河主线可开渠与干渠相通,在连接点建立水闸,以调节水源并防止对干渠输水的污染。

东平湖位于泰安市东平县西部,是山东省第二大淡水湖,湖区面积约120平方公里。东平湖是古代运河重要的水柜之一,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将之设计为蓄水库区,届时库区更大,水位更稳定。该区域的开发应以湖光山色为主,并注意与文物资源的配套;湖区应调整经济产业结构,加强旅游产业,养殖、种植与旅游经济相匹配的动物和植物,开发与旅游相关的休闲娱乐项目。同时,注意开发以汉代东平国文化遗存为主体的文物参观项目,展示汉唐时期东平的历史地位、文化风貌。

编辑部:目前国家正在进行大运河文化公园建设,对于如何在公园建设中发挥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作用,您有什么意见和建议?

王守功:“十二五”以来,围绕运河申遗及运河遗产保护,山东省文物部门做了大量的文物保护和利用工作,《山东省文物博物馆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七区两带”山东省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其中“两带”就是大运河和齐长城文化带。如前所述,经过十年的努力,大运河文化遗产在一些区域已经初见成效。但总体而言,还有很多问题:一是遗产保护压力大;二是展示利用区段基础设施和相关配套服务设施不够健全;三是宣传、推广力度不够,公众参与性较弱;四是旅游开发方面滞后封闭;五是产业发展不凸显。

2019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202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国家文物局、水利部、生态环境部、文化和旅游部,分别编制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河道水系治理管护、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等4个专项规划,指导沿线省(市)编制了8个地方实施规划。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四梁八柱”规划体系正式形成。

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要遵循《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规划》《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结合河道水系治理管护、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发挥其在文化公园建设中的作用。

运河是流淌的文化,也是开放的文化。在大运河的建设和使用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与儒家、道家、始祖、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建筑、乡村、城市、饮食、革命、红色等多种文化相互融合的运河文化,并由此产生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就是要对这些运河文化遗产进行全面系统的保护、传承与利用。着力强化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能力建设,完成强化文化遗产依法保护、加大文物监督管理力度、改善文物保存保护状况、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增强遗产传承弘扬能力、加强国际国内宣传推广等工作任务。同时,要明确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目标,发挥大运河文化遗产在国家文化公园主题展示、资源开发、品牌标识中的作用,利用运河文化遗产推出文化艺术精品力作,推进文化遗产和旅游融合发展,提升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培育文旅融合精品线路和系列品牌,促进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合发展,进而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运河是在不同时期人工开挖形成的遗产,运河河道、水工设施以及运河沿岸的相关管理设施、文化设施等,都与运河文化遗产息息相关。因此,无论是河道水系治理管护工程,还是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工程,都要遵循京杭大运河的“原生态”,以保护运河文化遗产为前提。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以文化为主题,而运河文化遗产是文化的灵魂和载体,因此,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是大运河文化公园建设的核心,并与文化公园建设相始终。

猜你喜欢
闸口大运河运河
港口——向海,向未来
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智能闸口控制系统应用
水运工程(2022年10期)2022-11-01 05:57:24
自动化集装箱码头闸口布置的设计要点
水运工程(2022年10期)2022-11-01 05:35:04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走向世界(2022年18期)2022-05-17 23:03:14
秀美大运河 千年韵古今
华人时刊(2022年21期)2022-02-15 03:42:16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金桥(2021年6期)2021-07-23 01:27:04
《中国运河志》简介
如泰运河谣
黄河之声(2020年11期)2020-07-16 13:27:12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
文苑(2020年12期)2020-04-13 00:54:42
放歌大运河
民族音乐(2016年4期)2016-12-06 02:5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