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弓形虫感染的诊治

2021-12-04 09:34:10赵于华
畜禽业 2021年9期
关键词:弓形虫嘧啶宿主

赵于华

(江苏省射阳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苏 射阳 224300)

0 引言

弓形虫病世界范围内均有分布,多种动物均会感染,但猪会大批发病,各年龄、性别的猪都易感,死亡率高,给生猪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本病无明显的季节性,但夏、秋季节较为多发[1]。人、畜禽和其他野生动物为弓形虫的中间宿主,猫科动物是弓形虫的终末宿主。在我国,弓形虫病被列为二类动物疫病;临床上,猪弓形虫还经常与附红细胞体病、巴氏杆菌属病、猪伪狂犬病等多种细菌病或病毒病混合感染,必须加以重视。

1 猪弓形虫病的流行病学

1.1 病原

不同发育阶段的弓形虫有不同的形态,主要有滋养体、包囊、裂殖体、配子体和卵囊5种。滋养体和包囊主要存在于中间宿主和终末宿主肠道外的组织细胞内;裂殖体、配子体和卵囊只存在于终末宿主的肠道上皮细胞内,滋养体、包囊以及卵囊对中间宿主和终末宿主都具有感染性[2]。

1.2 感染途径

多种动物均可感染,但多数表现出隐性感染。草食动物大多由于进食被虫卵污染的饲料、饮水及含有弓形虫的肉屑导致感染;食肉的哺乳动物主要由于进食其他动物体内的虫体诱发感染;人类和牛、羊、猪等哺乳动物可通过胎盘进行垂直传播。

1.3 易感动物

猪和羊是家畜中较为易感的动物,猪群最为易感,不同年龄、品种、性别的猪都能感染发病,2~4月龄的仔猪发病率和病死率比成年猪高,妊娠母猪感染后,会发生流产、产死胎、产畸形胎,造成后代仔猪存活率下降。

1.4 流行因素

1.4.1 地理气候条件

猪弓形虫病多发生于夏、秋气候温暖潮湿的季节,我国多数地区5-10月发病率较高。

1.4.2 生活习惯

某些地区的人有吃生肉的习惯,食入未经高温或其他方法处理的生肉,极易感染弓形虫病;其次,部分偏远地区的人,由于卫生条件和基础设施不达标,会随意堆放人和畜禽的粪便,若其他动物误食含有包囊或卵囊的粪便或被粪便污染的饲料或饮水,也会诱发弓形虫病。

2 猪弓形虫病的临床症状

2.1 急性型

猪弓形虫病的临床症状与猪流感、猪瘟类似。发病初期病猪体温升高,呈稽留热,可达41℃左右,持续7 d左右。鼻镜干燥,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喘气咳嗽,呼吸急促,有时伴有浆液性或脓性鼻液。有时会出现便秘,后期由便秘变为腹泻。随着病情的发展,病猪的头部、耳尖和体表会发绀,部分病猪耳部出现痂皮,甚至干性坏死。有的病猪会出现神经症状,如行动迟缓、不喜运动、后肢瘫软。病情严重时呼吸困难,口流泡沫,呈腹式呼吸,出现犬坐姿势,甚至窒息死亡。

2.2 慢性型

发病猪无明显临床症状,即使发病也可自行康复,但营养不良、生长缓慢,变成僵猪。

3 猪弓形虫病的病理变化

剖检病猪可见肝脏肿大,呈红灰色,表面有散在的出血点和针尖大小的米黄色坏死灶。肺脏水肿、充血、出血,肺间质水肿增宽,切面有泡沫样液体流出,有时可看见虫体。腹腔和肠腔有淡黄色胶冻样液体渗出;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呈索状,切面外翻呈花斑状;盲肠和结肠有散在的米粒大灰白色坏死灶,肠黏膜充血,并伴有卡他性炎症[3]。肾脏肿胀,呈黄褐色,浆膜上有散在的出血点。脾脏肿大,呈棕红色,剥离较难。胃黏膜发生肿胀、充血,并存在针尖大小的出血点。

4 猪弓形虫病的诊断方法

4.1 病原学诊断

4.1.1 直接涂片法

可以取患急性弓形虫病的病猪的肺脏、肝脏、淋巴结、腹腔积液或脑脊液制成涂片,用姬姆萨或瑞氏染色后镜检;也可将淋巴组织研碎,加生理盐水过滤,取沉淀物染色镜检,若见到数量不等,有半月形、香蕉形、梨形或梭形,一端钝、一端尖的滋养体,可初步判断为弓形虫。这种方法操作简单,对操作人员要求低,但敏感性较低,耗时长,存在假阴性,容易漏诊[4]。

4.1.2 动物接种试验

工作人员可采集病死猪的淋巴结、肺脏、肝脏等组织,加入病料10倍体积的灭菌PBS研磨,并加入适量的青链霉素,于室温条件下放置1 h,取0.5~1 mL上清液腹腔接种给小鼠,观察小鼠是否会出现症状,隔离饲养1~3周后抽取小鼠的腹腔积液进行姬姆萨染色、镜检,弓形虫的胞浆被染成淡蓝色,核被染成深蓝色,且核处于中央或偏向较钝的一端。若每个视野可见到1~5个虫体即可确诊为猪弓形虫病。此法耗时长,容易漏诊,不适宜大面积诊断。

4.2 免疫学诊断

主要有凝集试验、ELISA试验和斑点免疫结合试验。凝集试验包括直接凝集试验、间接血凝试验和改良凝集试验。

4.2.1 凝集试验

间接血凝试验适用于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改良凝集试验适用于畜群血清学检测,且可作为检测组织液的候选方法,但此法费时、费力,不宜在基层推广。

4.2.2 ELISA试验

ELISA试验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出结果快,可在短时间内检测上千份样本,可作为养猪场大规模筛查弓形虫抗体的首选方法。

4.2.3 斑点免疫结合试验

斑点免疫结合试验是将NC膜、尼龙膜作为载体,利用微孔膜的过滤性和毛细管的作用,使阳性样本在膜上出现有色斑点,以此来判定是否存在弓形虫,此法可在几分钟之内出现结果,但普及还不算广泛。

此外,免疫学诊断方法还有免疫磁性微球技术、碳粒凝集试验、色素试验等,但这些技术要么灵敏度不高,要么操作复杂,在兽医临床上的应用范围较窄。

4.3 分子生物学诊断

比如PCR扩增、环介导等温扩增等。

4.3.1 PCR扩增

根据弓形虫毒株的保守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以提取的发病猪的肝脏、肺脏、肠道等病变组织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将PCR产物于合适浓度的琼脂糖凝胶电泳中检测,根据是否出现与预期扩增片段大小相符的条带来判断是否存在弓形虫感染,但必须设立阴阳性对照。此法敏感性高、特异性强,任何生长发育阶段的虫体都能够检测出来,适合大批量样品检测。

4.3.2 环介导等扩增

该技术于2000年由日本学者建立,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检测周期短、操作简便、不需要特殊仪器设备,只要将模板和反应液混合后放在水浴锅中几十分钟就能肉眼观察到结果,适宜在基层推广应用。

5 猪弓形虫病的治疗

用于治疗猪弓形虫病的药物有很多,除螺旋霉素和氯林可霉素类药物外,还有磺胺类药物。使用磺胺六甲氧嘧啶治疗病猪时,按30~70 mg/(kg体重)肌肉注射,1次/d,连续注射3~5 d;使用复方磺胺间甲氧嘧啶注射液治疗时,按10~20 mg/(kg体重)肌肉注射,1次/d,连用3 d,同时配合VA、VB12及其他矿物质使用,增强机体免疫抵抗力;使用磺胺间甲氧嘧啶和三甲氧苄氨嘧啶,前者用70 mg/(kg体重),后者14 mg/(kg体重),口服1次/d,连续口服4 d;使用磺胺嘧啶和二甲氧苄氨嘧啶治疗时,前者用70 mg/(kg体重),后者用6 mg/(kg体重),口服2次/d,连用3~5 d。磺胺类药物和抗菌增效药同时使用虽然有一定的疗效,但复发率比较高,且存在副作用,因此,要严格控制用量。

6 猪弓形虫病的防控措施

由于弓形虫生活史比较复杂,感染途径众多,还能够形成包囊逃避宿主的免疫攻击,目前市面上还没有能够有效针对该病的疫苗,养殖场或养殖户只能通过加强饲养管理来防控该病。

6.1 加强饲养管理

养殖场或养殖户应增强生物安全意识,加强猪群的饲养管理工作,定期对猪舍及周围环境进行消毒,但需要不定期更换消毒剂,以免产生耐药性;定期通风换气,降低圈舍内氨气的浓度,以免影响猪群的日常生活;冬季要做好保暖措施,避免感染风寒,导致猪群机体抵抗力降低;饲养员要及时清理排泄物,定期更换垫草,保持圈舍干燥、卫生,防止因圈舍潮湿给弓形虫提供繁殖的温床。

6.2 切断传播途径

养殖场周围或生活区禁止养猫,防止猫进入猪舍接触猪群,避免猪群误食猫粪便的卵囊造成感染;场区周围要安置捕鼠器、铺撒灭鼠药或给老鼠诱食有毒食物以减少或消灭鼠群,防止污染饲料和饮水;定期对猪群进行驱虫,预防弓形虫病和其他寄生虫病的发生;禁用养殖场或养殖户把生的肉屑直接投喂猪群,所有泔水应当加热后再投喂。

6.3 发病处理

一旦发现猪弓形虫疫情,要及时隔离发病猪群,避免健康猪群误食排泄物造成感染;同时,可选择螺旋霉素、磺胺甲基异噁唑、阿奇霉素等药物根据联合用药、穿梭用药、轮换用药的原则治疗病猪;若出现病死猪、流产胎儿及排泄物,应当对其进行无害化处理,彻底对病死猪生前使用过的水槽、料槽和圈舍进行消毒,消灭病原。

7 结语

猪弓形虫病的发生与饲养方式和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只要养殖场或养殖户增强生物安全意识、加强饲养管理、改善猪群生活环境、定期驱虫、实行全进全出的养殖模式,即可最大程度地防控弓形虫病,保证生猪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弓形虫嘧啶宿主
紫红獐牙菜对四氧嘧啶性糖尿病小鼠的降糖作用
猪弓形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检疫及防治
病原体与自然宿主和人的生态关系
科学(2020年3期)2020-11-26 08:18:22
龟鳖类不可能是新冠病毒的中间宿主
当代水产(2020年3期)2020-06-15 12:03:02
GABARAPL2 在IFN-γ诱导的HeLa 细胞抑制弓形虫生长中发挥重要功能
黄瓜中有大量弓形虫吗
磺胺嘧啶银混悬液在二度烧伤创面治疗中的应用
武警医学(2018年10期)2018-11-06 07:04:34
N-甲基嘧啶酮类化合物的绿色合成研究
表现为扁平苔藓样的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一例
一例猪弓形虫病的诊断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