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明霞
(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甘肃省徽县分校,甘肃 徽县 742300)
徽县森林覆盖率达45.8%,雨量丰沛,气候温润。依托广袤的草山草坡、果园林地和荒滩荒地发展生态放养鸡,以天然青饲料和昆虫等饲料为主食放养,具有隔离条件好、疾病发生率低、成活率高和养殖成本较低等独特优势,徽县农村居民又有代代相传的家庭养殖经验,其南北二山的大河、虞关、高桥、麻沿等乡镇养殖的土鸡由于纯正的品质一直拥有良好的市场消费口碑。但如何在深化农村改革发展中突破原来家庭养殖散小弱的模式,形成规模化、专业化,与大市场对接,为山区农民群众增收致富拓宽新路子,是值得认真思考的现实课题。
徽县是丘陵与盆地相间的地形地貌,农业比较发达,是陇南市粮食主产区,家禽业是全县畜牧业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是广大农民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
近年来,徽县依据特色自然资源优势,调整畜牧业内部结构,发展生态土鸡放养,目前,土鸡放养作为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我县农民增收和畜牧业发展的一项新兴产业。目前,全县已建成万只鸡场10个,5 000只以上的养鸡场68个,1 000只以上的养鸡户260户,其中从事生态鸡放养的养殖场19个。2020年,家禽存栏74.68万只,出栏76.7万只,其中放养鸡出栏26.1万只,全县放养鸡出栏率为104%。全县禽蛋肉类总产值0.4万t,实现禽类总产值0.62亿元,禽类产值占畜牧总产值的27.5%。徽县禽产品人均消费量远远不及全国平均水平,超市等供应的分割冻禽肉每年靠从外地调入来满足全县对禽肉的需求。但是受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等多种因素影响,生态放养鸡发展基础总体薄弱,农村科学养殖水平、生态放养鸡出栏率和商品率不高,养殖专业合作社和养殖示范村少,产业化发展水平低,综合生产能力不强,生态放养鸡产品生产不能完全满足城乡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求。
徽县生态鸡放养主要集中于南北二山的大河乡、虞关乡、嘉陵镇、高桥乡、榆树乡等地,南北二山区灌木林地、荒地面积4万多亩(1亩≈666.7 m2),其中可供圈养散养鸡的灌木林地、荒地面积2万多亩。境内气候温暖湿润,森林覆盖率达75%,水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十分适宜发展放养鸡。
徽县当地土鸡品种优良,肉质好,而徽县生态放养鸡生产主要以当地的土鸡为主,养殖户收购当地成年优质土鸡,选用优质土鸡蛋,用于品种选育提纯,孵化育雏扩繁,发展生态放养鸡具有良好的品种保证。
徽县在以农耕文化为主体的长期发展过程中,相对优越的自然条件,养成了以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为目的的生产生活方式,普遍缺乏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发展意识。虽然近年来随着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推进,旧的观念受到冲击,在不少农村带头致富人的影响下,养殖户的市场竞争意识有较大改观,但自我发展的动力和能力仍然不足。
有发展意识和养殖技术的专业合作社及个体经营户,大多数由于自身投入不足和融资困难,难以改善基础设施,扩大养殖规模,缺乏滚动发展的资本、技术等支撑[1]。
由于市场主体发育程度低,徽县生态鸡养殖业中没有发展完善的龙头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使分散的家庭养殖资源难以集成为市场要素,且不利于统一生产技术标准和饲养规程,很难适应市场的需求和变化,抵御风险能力弱,成为制约生态放养鸡产业化推进的重要因素之一。
生态鸡养殖产业化离不开对养殖大户标准化生产实施的统一规划、技术培训和长期指导服务。为此,如何整合现有的技术服务力量,充分调动养殖专业合作社技术资源,改变以往传统的服务理念和模式,建立常态化的技术保障机制尤为重要。
“十三五”期间,尤其是近年来,围绕农业综合开发和“美丽家园”建设,对“三农”的政策扶持和投入力度逐步加大,为徽县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在养殖业尤其是生态鸡养殖方面尚未出台扶持政策,也未制定引导产业发展的实施规划,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产业化的发展进程。
徽县发展生态放养鸡产业,要按照“建好机制、培育实体、扶持龙头、联动发展、惠民富民”的总体思路,稳步推进全县生态鸡养殖产业化发展[2]。
①有关部门在认真开展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明确生态鸡产业建设的总体指导思想、工作原则、目标任务、建设内容、工作步骤、工作措施及组织保障。②在发展生态鸡养殖上,制定详细的方案,对产业发展的主题、主要目标、运作模式、建设内容、扶持政策和实施要求进行统一规范,进一步强化工作机制和实施保障。
为确保生态鸡产业的顺利推进,成立以畜牧、财政、审计、农业、统计及项目实施乡(镇)为成员的项目执行领导小组。按照“统一种源、统一防疫、统一饲养规程、统一产品质量和统一销售”的指导原则,细化方案,落实责任,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抓好项目组织实施。
①整合财政资金,引导和撬动社会资金增加投入。除向省财政争取支持生态鸡产业专项资金外,县级财政配套相应资金,专项用于对养殖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和联养户的政策扶持和市场拓展奖励,引导经营主体投入资金。②整合技术服务资源,发挥畜牧部门和专业合作社的联动服务优势,重点在养殖技术培训、防疫指导方面形成长效化机制。
有关部门积极协调配合,注册徽县禽类产品商标,培育产品品牌,开展徽县生态鸡产品地理标志认定,通过互联网、产品宣介会等媒体,加大对优质禽产品的宣传力度,提高产品知名度,解决生态鸡养殖企业、合作社、养殖户销售难的问题,同时开展特色禽类产品精深加工,延长生态鸡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生态鸡产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在产业推进过程中,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对产业发展进度、质量和资金安全进行实时监管,并建立徽县生态放养鸡质量安全查询追述体系,启用产品标识,对未纳入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产品,不得进入品牌销售平台销售。建立监督责任制,开展随机督查和定期考核,及时协调处理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不断优化实施方案,确保工作实现预定目标。同时,认真提炼和总结有益做法,为深化全县农村改革发展,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