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宇
(自贡市贡井区桥头镇特色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四川 自贡 643104)
当前市场对散养鸡的的需求,加大了散养鸡的养殖规模,同时科技的发展为散养鸡技术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也使散养鸡饲养方式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和高效化,在鸡疾病的预防工作以及治疗工作上都有了一定的成果和突破。随着土鸡散养的规模越来越大,寄生虫病的发病率也有所上升,因此要不断加强鸡群寄生虫病的预防,找到发病原因,第一时间采取科学措施,为畜牧业的稳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散养鸡养殖过程漫长,所需要的饲养场所面积大,饲养成本高,对疫病的预防投入较少,加上成群散养鸡环境湿度不合适、饲养密度大、混群咬斗、环境脏乱差等问题,加剧了寄生虫病的滋生与传播。
目前,养殖人员中存在着专业能力不强、综合素质不高的问题,没有经过系统的疾病防控训练,因此不具备较强的防控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没有及时地清理饲养场地,并且清理得不彻底,经常出现几天才清理一次的现象,导致鸡舍及运动场所内存在大量的粪便,给寄生虫卵创造了一定的生长条件;养殖人员没有做好消毒工作,由于不能定期全面消毒而导致养殖场周围存在大量的寄生虫及虫卵;养殖人员缺乏疾病防控经验,当鸡群出现寄生虫病感染时无法第一时间采取有效措施,导致寄生虫病的进一步加重,给鸡体造成极大损伤,严重的将导致死亡。
土鸡散养场的选址欠缺科学性,没有明显区分养殖区域,饲料区与运动场互相不独立,缺乏防疫条件,未硬化的养殖场地面容易粪便堆积。未设置有效的饲养场所及足够的运动场地,一般散养鸡饲养密度为80~100只鸡/亩(1亩≈666.7 m2),但现在有的饲养场,为了增加收益,饲养密度成倍增加,加大了寄生虫病的传播速度。饲养工具如草垫和饮水器等未及时清理,大大增加了寄生虫病的繁殖与传播。
这种病害是由一种或多种球虫而导致的寄生虫病,具有较强的流行性。这种病害通常在15~30日龄的雏鸡中较为常见。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精神萎靡,在鸡冠处较为苍白,贫血,下痢,伴随着便血现象,鸡逐渐消瘦,直至瘫痪和死亡。这种病害的死亡率为50%~100%。对病鸡进行剖检可以看到盲肠和小肠存在一定的肿胀,肠道存在血斑,肠腔内具有血凝块,肠壁增厚发炎。这种病害要采用综合性措施,及时进行粪便的清理和消毒工作,加强饲养管理,保持鸡舍的干燥。
线虫病也是散养鸡中较为常见的寄生虫病,通常发生于3月龄的鸡群中,偶尔也会有成年鸡染病。当染上这种病后,鸡会出现生长停滞、憔悴瘦弱的现象。类型不同的线虫病与蛔虫病症状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剖检后能够发现肠部存在肿胀和发炎现象。
这种病又被称为黑头病或盲肠肝炎,通常在潮湿、温暖季节多发。其诱因主要包括饲养密度大、环境差以及营养不良。症状表现为:食欲不佳、精神萎靡、羽毛松乱、两翅下垂、怕冷嗜睡、消瘦贫血、下痢、粪便中存在泡沫并呈现淡绿色或浅黄色。部分鸡血液循环存在一定障碍,头部皮肤呈现黑色或紫色,因此被称为黑头病。对病鸡进行剖检可以看到肝脏肿大,表面存在坏死灶,呈现圆形或不规则的淡绿色和淡黄色。盲肠出现肿大现象,并且较为坚硬,肠腔内干燥坚实,形成凝固栓子,横切面呈现出一种同心圆状,中心是黑红色血凝块。这种病的预防要保持圈舍通风、干燥,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将雏鸡与成年鸡分群进行饲养。由于异刺线虫卵中能够带组织滴虫,因此要采用甲硝唑和呋喃唑酮等药物做好驱虫管理。
鸡绦虫需要借助中间宿主进行发育,例如蚯蚓、金龟子、家蝇等。当鸡群采食宿主后体内感染幼虫从而出现病变。虫体头节会向黏膜中深入,导致肠壁病变,小钩和吸盘导致肠黏膜破坏而造成肠炎。如果虫体寄生量较大会导致肠管堵塞,甚至出现破裂,造成腹膜炎。绦虫病感染较轻时没有明显的症状,严重时出现停止生长、消瘦、贫血、出血性肠炎等症状,甚至死亡。对其剖检可以看到肠黏膜充血肥厚,并且黏液较多。对此要对鸡群进行每年2~3次的驱虫处理,同时粪便进行发酵处理,将幼鸡和成鸡分群饲养。可以采用吡喹酮、硫双二氯酚、吡喹酮等药物进行治疗。
做好圈舍卫生,要在预防工作上加大力度,实现预防、治疗相结合。对于养殖人员来说,要加强饲养方面的理论知识,学习当前科学的养殖方法,在养殖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做到精心护理,使动物患病率有所降低。消毒工作和清洁工作是日常饲养中较为重要的一个内容,要将养殖密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光照条件要符合动物生长需求。要选用质量较高的饲料,使动物能够均衡摄入营养物质,保证水源的干净。
必须重视定期的疾病检疫工作。一般来说,很多动物的寄生虫病存在一定的临床症状,比如鸡冠色泽苍白色、便血等。因此养殖人员必须要对动物实时的生长状况予以高度的重视,一旦有寄生虫病的苗头要第一时间做好驱虫工作,并对饲养场所进行彻底清洗、消毒,必要时清空养殖场地,用2%烧碱进行彻底消毒,以便杀死虫卵。
一般来说,鸡群的育雏都在室内,通常不会接触虫卵,无需驱虫。当散养20~30 d后需要对其进行第1次驱虫,1个月后再次驱虫。由于虫卵具有一定的繁殖期,因此需要反复驱虫,达到更好的效果。
驱虫主要针对目标是消化道内的寄生虫,例如绦虫和蛔虫。在第一次驱虫时,建议使用丙硫苯咪唑或左旋咪唑,第2次采用伊维菌素驱蛔灵,将药物磨成粉,和饲料搅拌在一起饲喂。由于驱虫药物具有较强的毒性,因此要注意均匀搅拌。喂完驱虫药物后,第2天要观察鸡群粪便中是否存在虫体,同时要及时地将粪便清除,并且进行消毒和清洗。如果粪便中存在虫体,要在次日再次进行驱虫处理,彻底将寄生虫清除干净。
防治鸡寄生虫病,必须与实际情况相结合,采取针对性的寄生虫病防治措施,从根本上有效控制寄生虫病,降低鸡的发病率,保障养殖户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