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成
(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安徽宿州234000)
病虫测报是整个植保工作的基础,而健全有效的病虫测报体系是完成测报任务的前提。为了摸清现状,笔者对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病虫测报体系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就其存在问题提出了建设思路。
埇桥区是全国粮、油、果、蔬生产基地,农作物品种多,种植结构复杂,复种面积大,病虫种类多、发生范围广、为害程度深,多种病虫交叉发生,世代重叠明显,测报任务艰巨。多年来,埇桥区植保站秉承病虫测报先导,采取多项措施,扩大信息来源、改善工作手段、拓宽测报范围、增加服务力度;在病虫测报中,不断探索、积累实践经验,系统监测全区主要农作物重大病虫发生动态,预测预报各种病虫发生趋势,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1956年宿县病虫测报站成立,1978年以来植保工作和植保队伍建设得到发展;1982年成立宿县植保植检站,下设8个监测点,并相继成立县级和12个区级植保公司,小乡还配备了植保员,宿县基本形成植保工作网。1980年成立宿州市植保站(今埇桥区植保站)。目前,埇桥区植保站专兼职测报人员5人(乡村均无测报站点和专兼职测报人员)。配备了虫情测报灯、冰箱、恒温箱、红外干燥箱、数码体视显微镜、电脑、数码相机、多媒体投影仪等仪器设备,但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导致闲置,甚至被挪作他用。没有专门测报办公室、测报实验室及病虫观测场(圃),以及田间小气候监测仪、病虫电视预报编辑制作等仪器设备以及其他专业病虫监测设备。
多年来,埇桥区植保站监测作物以小麦、玉米、大豆等大宗农作物主要病虫害为重点;监测对象以流行性、迁飞性、暴发性、突发性重大病虫害为重点。在全程系统监测的基础上,坚持经常性的大田普查和定期与不定期大面积普查相结合。系统测报对象主要有小麦纹枯病、小麦赤霉病、小麦吸浆虫,玉米螟、玉米叶螨,豆天蛾、大豆食心虫等;常规测报对象以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重大病虫为主,很少开展果蔬病虫预测预报。
近年来,受农业灾害性气候等诸多因素影响,埇桥区病虫测报的范围、要求和目标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全区病虫测报工作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目前,全区共有专兼职测报员5人,其中县级5人,乡级0人,村级都没有相关人员,没有形成完全的病虫测报网络体系,病虫信息上传下达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全区耕地面积17.54万hm2,而专兼测报人员共计只有5人,面广人少,对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的难度大。人员及知识结构老化,50岁以上人员占在岗人数的80%以上,年龄偏高、文化偏低,专业知识老化。尤其是乡镇农技站不仅人数偏少、年龄偏大、知识老化,而且事务繁杂,病虫测报工作在乡镇农技站只能“临时安排”,在村组农技站更是从未开展。
目前,全区病虫测报仍以传统的监测手段为主,没有系统观察试验田或病虫观测场(圃),除自动虫情测报灯外,没有孢子捕捉仪、田间小气候观测仪、电视预报制作设备等专业病虫测报仪器设备。将病虫情报以纸质形式报送有关领导和科室,同时通过电子形式发布在埇桥区农业网站,并发送至乡镇农技站电子邮箱,但是乡镇农业部门由于人少事多,导致文件经常不能及时传达各村,即使及时传达各村,却因为村里也没有专人负责而导致病虫情报终止,没有起到指导病虫防治作用。
建设现代植保体系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及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大举措,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途径,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一方面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具有隐蔽性、区域性和爆发性等特点,防治的时效性和技术性要求高,农户不易掌握,因此专业测报非常重要;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健康和环保越来越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为了及时、准确、权威地测报,推进测报人员专业化、设备现代化、调查标准化、监测自动化、信息数字化、预警智能化、管理规范化的测报体系建设意义重大。
建议以乡村为重点,夯实乡级测报站和村组测报点基础,加强现代病虫测报体系建设,实现测报体系预警信息化、装备现代化、技术集成化、防控服务社会化、队伍专业化和管理规范化。
笔者通过调查,结合埇桥区实际,提出“以乡村为重点,加强现代病虫测报体系建设”观点。重点发展基层植保专业人才队伍,县级植保机构原则上每6 667公顷作物不少于1名植保专业人员,农业乡镇原则上不少于1名植保员;每个乡镇购置安装1台测报灯,保障每个乡镇站配备1名植保技术人员;有计划、有重点地建设一批村组测报点,1个行政村设置1~2个侧报点,1个测报点设置1名测报员;据全区农作物布局及病虫害发生实际情况,在全区农产品生产基地、专业化服务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设立农作物病虫“基层测报员”,区植保站对基层植保员实行动态管理,并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抓手,进一步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
在开拓创新纸质文件、电子邮件、电脑网络、农村广播、电视预报、电子显示屏、手机短信、QQ群、微信APP客户端等途径的基础上,建议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手段,创建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信息系统、病虫诊断和防控指挥系统、检疫审批和疫情追溯系统。以病虫调查规范化带动病虫测报数字化发展,重点以计算机网络为平台,开发建设埇桥区病虫调查资料Access数据库和现代病虫测报信息平台。
在装备保障上,添置、更新或升级测报工作必需的仪器、设施、设备以及信息网络设备。积极引进、试验、示范与推广新型病虫测报工具,并配备病虫电视预报编辑制作等仪器设备,开展可视预报。在队伍保障上,一要充分利用一切条件引进大专院校毕业的植保专业人员进入测报队伍;二要调动现有测报人员,落实政策,加强培训,充分发挥测报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在经费保障上,不仅要争取国家、省级资金多投入,加强基本方面建设,还要合理合法改革完善现有植保专项经费使用办法,安排一定比例经费专门用于测报工作,突出主要作物的重大病虫害测报,统筹兼顾其他病虫害。在制度保障上,要把我区乃至市、省和全国测报在长期实践发展中摸索出来的好做法、积累形成的好经验,提炼升华为工作制度,并严格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