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燕超 ,高宇光 ,李雨泽 ,刘思远 ,马洪琴 ,张玉栋 ,陈晓林
(1.吉林省参茸办公室,长春130033;2.集安市人参特产产业发展中心,集安134200;3.通化市农业重点项目发展服务中心,通化134001)
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er 是五加科Araliaceae 人参属 Panax 植物, 其学名 Panax ginseng ,Panax 是 Pan(“总”之意)和 Axos(“医药”之意)的结合语,指人参可治所有的病,有“百药之王”美誉。吉林省是全国乃至世界的主要人参产区,产量分别占全国和全世界的60%和40%,已基本形成了“世界人参看中国,中国人参在吉林”的发展格局。
为了缓解参用林地资源枯竭给人参种植带来的压力,有效解决产品原料供给,通过积极调整人参种植业结构,基本形成了采伐迹地种参、非林地栽参、林下参三种种参模式并存、协同发展的局面,实现了伐林种参向林下参、非林地种参过渡。
2019 年, 全省参业综合产值实现526.8 亿元,其中:一产(农业产值)52.5 亿元;二产(加工工业产值)241.6 亿元;三产(服务业产值)232.7 亿元。二、三产业占重持续增加,产业结构更加稳定合理,为人参产业高质量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吉林省委省政府把打造“长白山人参”品牌作为战略重点,深入实施品牌战略,集中力量打造了“长白山人参”品牌,走出了一条依托品牌提质量、闯市场、促升级的人参产业振兴之路,把我省从“产量大省”变成“产业大省”。 截至目前,全省共有“长白山人参”品牌产品生产企业达到50 户,品牌产品181 种,在“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品牌价值位列第一,并取得多项国内外等殊荣,品牌产品在市场营销中逐步呈现出明显的竞争优势,市场影响力不断提升。
积极推进集技术服务、信息服务、农资服务、示范推广、 产需对接等于一体的长白山人参种植联盟建设,实行全程技术服务和物资配套,扩大种植聪盟成员和拓展服务范围, 提高种植联盟的辐射带动能力,推动新型人参经营主体走向联合。 目前,已吸纳联盟成员达5000 户, 服务范围占全国人参种植面积的70%以上,涵盖全部种植户约40%,占据了人参种植技术服务的主导。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人参除具有滋补强身的功能外,在预防肿瘤、抗衰老、抗疲劳、抗心律失常、抑制细胞凋亡、降糖降脂、改善记忆、增强性功能、提高免疫力及解毒等方面具有独特功效。 近年来,我省人参企业开发出了人参食品、药品、保健品、化妆品、生物制品五大系列1000 多个品种, 产品主要包括: 生晒人参、红参、模压红参、西洋参、红参膏、人参粉、人参蜜片、人参糖、人参咖啡、人参滴丸、人参蜜、人参肽、人参茶、人参化妆品、药品等。有的产品经过加工增值几十倍甚至上百倍。
近年来,启动并组织实施人参基因组计划,在人参的功能性基因研究上取得重大进展;选育出“福星1 号”等12 个人参优良品种;筛选出高效低残留农药47 种,已经在国家登记了41 种,改写了历史上人参种植用药不合法的历史。近年来,吉林大学、吉林农业大学、长春中药大学、延边大学、中国农科院特产研究所等教学、科研单位均成立了专门从事人参研究的专业团队,吉林农业大学还开设了以人参为主的药用植物专业,每年培养大批人参专业人才。
国家药典修改以后,对人参质量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我省部分地区人参种植规范化水平低,仍沿用“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为主的传统种植模式,使得监管难以到位;非林地种参方兴未艾,种植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参农急于收回成本,将人参提前作货,致使人参有效成分含量低;有个别参农盲目追求高产而过量用药用肥,导致人参出现农残、重金属超标,对保证我省人参品质和安全性有一定负面影响。
我省中、东部地区人参加工产业发展不平衡。 中部加工企业数量较少,大部分为初级加工企业,原料不能自给,产品未品牌化,属于粗放型经营;东部地区加工企业数量较多,产品品类较丰富,但龙头企业数量少、带动能力较弱,缺乏精深加工的拳头产品,原料型产品比重大、高精尖产品比重小,产品附加值低,质量良莠不齐,产业链条短,市场占有率低,品牌知名度不高,同时新产品开发滞后,难以与国际知名企业竞争。
一是随着国家天然林保护政策的实施,我省东部白山市和集安市等传统伐林种参地区,目前面临的首要和最迫切的问题就是参地资源枯竭,广大参农面临无地可种参的窘境。而非林地种植技术仍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林下种参需要根据土壤情况进行科学选择并且形成规模优势,老参地再利用技术没有实质性突破,参农面临着“上山”破坏环境,“下山”不能重复利用的两难境地,参业用地供需矛盾突出。 二是自环保督察以来,林业公安部门禁止延边州国家虎豹自然保护公园范围内和临近的农田种植人参,特别是珲春市和汪清县的部分乡(镇),是发展非林地参的主要区域,受此条件的限制,直接影响了人参产业的发展。
由于科研经费匮乏,对老参地再利用等重大课题还没有攻克,对一系列非林地种参关键性技术难题尚未完全突破;技术创新体系和标准化生产体系还不健全,造成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标准化技术推广普及不到位,农业投入品使用监管能力和人参有效的检验检测条件还不强、不配套,非林地种参还不能完全满足产业对原料的质量和数量的需求;各级服务部门和企业自身都缺乏高级人才, 原有人员队伍严重老化,人才断档问题突出,致使技术力量薄弱,难以支撑企业全面转型。
一是针对技术落后、贫困地区和传统参区重点进行改变种植观念和规范用肥用药的培训。全面提高人参标准化生产和规范化管理水平,从源头上把好人参质量安全关。 二是强化长白山人参种植联盟作用。 进一步扩大长白山人参种植联盟成员队伍,提高种植联盟的辐射带动能力, 推动新型人参经营主体走向联合,促进人参产业加速走向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三是建立健全标准体系。 尽快建立起涵盖人参种植、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涵盖药品、保健品、化妆品和食品及野山参、 移山参鉴定等各领域的系列标准,为全面提升人参产品质量提供依据。四是探索人参产品质量安全合格基地的保险补贴制度。在每个市(州)挑选1~2 个县(市)进行试点,对符合申报要求的基地进行质量安全检测,检测合格后对合格基地进行保险补贴。 五是鼓励并引导实施药用人参倒栽种植、5~6 年生作货,提升参产品优质率。
鼓励集中建设高水平的人参产业园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培育大型人参加工龙头企业,重点建设大众化和高端化的精制人参产品开发和生产基地;在人参业园区内重点培育投资亿元以上、 具有相当规模、拉动作用强的以人参提取物、食品、保健食品及日化产品为主的精深加工龙头企业,提高人参二次加工比例,延长产业链条,丰富产品品种,向人参加工规范化、规模化、集约化、集群化、高端化方向发展,探索人参终端产品, 提高人参产品附加值和产业整体竞争力;在做好现有产品同时,争取在人参食品上有所突破,不断提高人参产品加工水平和规模,从根本上扭转出售原料的落后局面。
一是加大品牌宣传。坚持公益性和商业性宣传相结合,利用产业扶持资金撬动企业自有资金共同开展品牌宣传。重点在央视、凤凰卫视、吉林卫视等电视频道和机场、车站等公共场所宣传“长白山人参”品牌;通过举办美食大赛和品牌推介活动,提升长白山人参品牌知名度。 二是进一步创新品牌运营模式。 创新激励机制,将品牌运营商与品牌产品生产企业结成紧密的利益联合体, 实实在在地把长白山人参品牌打造好、运营好,着力提高品牌的价值和市场占有率。三是强化品牌的保护和管理。 建立原料可追溯、产品有认证、市场有监管的质量保障体系,按照“长白山人参”品牌及产品管理实施细则和进入品牌的系列标准要求,做好“长白山人参”品牌产品和原料生产基地的认证工作, 加大对品牌产品和原料生产基地的监管力度, 严格品牌准入制度, 坚决防止滥用冒用品牌,杜绝损害“长白山人参”品牌形象的事件发生。四是加强长白山人参系列产品开发,提高产品层次,拓展市场份额,满足市场需要。
加快人参产品交易市场的基础设施、 冷链物流、检测能力等综合建设,提高中心的集散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组建“互联网+”联合行动体,积极发展电子商务, 鼓励引导各类生产加工主体利用互联网销售产品,支持发展网店、微商等新业态。 同时,利用“互联网+”模式,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人参应用知识,扭转人们消费误区,唤起潜力消费人群,培养人参入食的消费习惯,拉动国内市场消费需求。 通过加强吉林人参形象宣传,巩固吉林人参的传统优势地位,让消费者形成“吃参就吃吉林人参”、“吃好参就吃长白山人参”的消费印象。 强化人参“药食同源”特性宣传,要形成全社会了解人参、消费人参、投入人参产业发展的浓厚氛围。 通过展示展销,经贸洽谈,产品推介、美食大赛等活动,扩大市场份额,提高竞争力,形成以中心产区为核心、覆盖全球的人参产品销售市场网络。
加大资金投入,强化科技引领和支撑,全面构造人参产业发展的区域创新体系。进一步加强和国内外各类科研院校的合作沟通,围绕制约人参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 积极为企业搭建产学研交流对接平台,鼓励龙头企业建立以人参为纽带的产学研战略联盟、技术创新联盟等,实施集体攻关,突破技术难关,掌握核心技术,支持企业申报科研项目,力争在人参新品种、种植技术、新产品研发等重大技术方面取得新突破。
完善人参产业发展服务体系, 支持科研单位、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建设人参产业服务体系。一是人参种植服务体系。从选地、土壤改良到田间管理,形成一套完整的技术规程,让种好参不再成为技术活。 二是生产加工服务体系。要紧密配合人参加工企业进行产品开发、技术升级和设备改造,为企业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服务。 三是市场建设服务体系。 要积极利用新型社交媒体,与时俱进的创新营销模式,培育营销人才。与现有的长白山人参种植联盟构成人参产业有效服务体系。 在种源培育、基地建设、栽培技术普及、生产资料供应等方面补足短板,满足生产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