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领导干部处置网络舆情的思考

2021-12-04 06:27
人才资源开发 2021年3期
关键词:舆情领导干部

新时代背景下,正确处置网络舆情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成为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事关社会稳定大局和国家安全。当前,在实践中部分领导干部的网络舆情应对能力明显不足。因此,在新时代提升网络舆情应对能力,避免网络舆情对社会带来不良影响,成为领导干部必修的重要课题。

一、领导干部处置网络舆情的内涵与实质

1.网络舆情的内涵。网络舆情是社会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从狭义上讲,通常是指网民针对社会上发生的一些热点、焦点问题,通过网络表达的某些带有倾向性的言论,既可能是正向价值观的表达,也可能是负向情绪的发泄。从广义上讲,是网民在网络上对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现象、突发问题所持的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当前,正处于网络信息快速发展期,网络媒体更是异军突起。群众通过网络表达的态度和情感,传播更加迅速,舆情也更难控制。

2.领导干部处置网络舆情的实质。第一,处置网络舆情是政治问题。网络舆情事件极易吸引社会公众的注意力,在特定的环境和时间节点内,还会带来较大的社会影响甚至社会震荡,直接影响党委政府的公信度,关系党的执政基础是否稳固、社会秩序是否和谐、群众思想是否稳定。作为领导干部必须高度重视、妥善处理,正确认识和看待网络舆情处置的政治属性和政治作用。第二,处置网络舆情是技术问题。领导干部要想更好地把握网络舆情的走向,更好地应对社会突发事件和社会热点事件,必须熟悉网络媒体的应用,这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技术问题,也是衡量领导干部能否跟上时代发展步伐的问题。第三,处置网络舆情是文化问题。从表层特征来看,主要是指物质形态文化、制度形态文化和观念形态文化,这些均是显性的,可以直接感知的。从深层特征来看,主要是指价值观念、社会认知、公众心态,是不可直接感知触碰的形态,是整个群体在某个时间段里对整个社会认知的稳定心理状态。

二、领导干部网络舆情处置能力不足的原因

1.思想层面。第一,领导干部对网络舆情的认识不够深刻。随着网络的深入普及,我国各地政府对网络舆情应对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但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问题。第二,领导干部对网络舆情的认识不够专业。大多数地方政府在网络舆情应对上过度依赖网信部门,而各机关单位也只有宣传部门对网络舆情有所了解。第三,领导干部对信息时代的认识不够及时。部分领导干部对信息时代的认识还停留在娱乐和应用上,没有把微信、微博、头条和抖音等应用平台与工作结合起来,导致发生网络舆情后无从着手,或者仓促应对,让自己陷入被动,甚至引发更大危机。

2.技术层面。第一,网络舆情监测技术落后。目前,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大部分依靠人工或者软件进行监测,其中又有不少是依靠人工进行监测,在当前的信息社会,不仅效率低,而且极易导致重大舆情暴发。第二,网络舆情引导渠道单一。主要表现在过度依赖门户网站和传统媒体,却忽略自身门户网站和网络论坛上官方账号的建设经营。在舆情发生后,难以发挥自身门户网站和网络论坛的阵地作用,信息发布缺乏互动解释渠道,丧失了舆情引导的主动权。第三,对网络意见领袖不够重视。一方面没有培养服务本土网络意见领袖的意识,另一方面在网络舆情发生后,不善于借助意见领袖对网络舆情进行引导。

3.制度层面。第一,组织管理机制不健全。各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由对口部门负责相关的网络信息发布、监测,但在遭遇较大网络舆情、需要多部门联动处置时,缺乏能够高效调动相关部门配合、形成网络舆情处置合力的机制。第二,监测惩戒机制不完善。很多地方政府和单位没有建立起网络舆情处理的评价和惩戒机制,导致领导干部在网络舆情应对上主动性不高,最终受损的是地方政府形象和公信力。第三,舆情处理机制不顺畅。地方政府在网络舆情形成初期,没有有效的网络舆情处理机制推动政府及时处理和回应,是丧失网络舆情处理主导权、导致网络舆情失控发酵的重要原因。

三、领导干部提升网络舆情处置能力的建议

1.坚定政治立场,提升自身修养。领导干部要树立起尊重公民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的意识,科学研判网络舆情的性质,对反映民意的客观舆情应积极加以疏导解决,对恶意散播负面信息的舆情要严格管控。同时,要全面提升领导干部的自身修养。领导干部除了要做好本职工作,还要积极学习新媒体技术,了解各类新媒体平台的网络生态,包括网民构成、传播规律及其影响力;要尽快提升领导干部的内在认知能力,以包容和开放的心态去了解、接纳和引导新媒体时代的网络舆情;要提高网络信息筛查识别能力和网络沟通能力,做到有问必答,有错必纠,把信息传播的主动权牢牢地掌握在党和政府部门的手中,使新媒体真正成为治国理政、执政为民的新载体。

2.树立民情导向,增强问题意识。领导干部在处置网络舆情时一定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凡事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尤其要看到民众的合理利益诉求,从根本上解决不断发酵的网络舆情问题。同时,要增强问题意识,尤其是面对公众关注度高的突发性社会热点问题时,领导干部要以见微知著的政治敏锐性和防患于未然的工作主动性,探寻其背后合理的利益表达与诉求,站稳人民立场,及时准确回应网民关切,在掌握舆情发展主导权的同时更要积极推动线下问题的解决。

3.强化舆论引导,倡导新兴媒体。第一,建立网络舆情预警机制。一方面要严厉打击错误舆论导向的媒体报道和恶意的谣言传播;另一方面,官方媒体要敢发声、先发声,占据舆论制高点,把握应对网络舆情的主动权。第二,加强建设网络舆论主阵地。加强政府网站建设,强化微信公众号、政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的影响力,及时发布政务信息,通过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结合的方式,保证信息畅通,充分发挥主渠道的积极引导作用,着力解决好舆情突出矛盾和实际问题。第三,形成掌握网络舆论主动权的联动格局。在政府内联合相关部门和单位,积极培养本地网络意见领袖,与网络意见领袖保持密切联系,充分运用各类媒体资源,形成多媒体、多层次、全方位,立体交叉、互联互通的联动格局,合力引导网络舆情健康发展。第四,注重经营和维护领导干部在网络中的形象。在网络舆情面前,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透明的,领导干部的形象代表着政府的形象,因此,领导干部必须做到勇于接受监督不逃避,正面接受批评不回避,积极解决问题不推诿。

4.运用法治思维,变革执政理念。一方面,要对新闻报道严格监督,规范新闻报道行为,净化网络环境;另一方面,要及时查清事实原委,按程序依法依规,对造谣生事的行为予以严厉打击。同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公民的意识形态受到深度影响,其衡量理想政府的标准也从“法度严明、廉政高效、便民利民”的“善政”期待,发展到公民对政府公共事务的广泛监督、参政议政、合作管理当中,谋求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其实质是“还政于民”。为顺应社情民意和发展潮流,必须从执政理念到管理方式上进行相应调整和变革。对网络舆情既要采取“疏”与“导”的方式,又要努力完善网络相关法律法规,推动网络舆情的法治化、规范化。通过不断变革执政理念,寻求最合理的社会治理模式,构建文明和谐的新社会。

猜你喜欢
舆情领导干部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数字舆情
数字舆情
2016重要领导变更
消费舆情
不能比领导帅
领导去哪儿了
干部任免
干部任免
信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