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丰县孙楼畜牧兽医站,江苏 丰县 221700)
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猪的一种急性消化道传染病,感染猪临床特征以严重的腹泻、呕吐、机体脱水等消化道症状为主,未经有效治疗的情况下,仔猪死亡率最高可达80%以上,给繁育场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1]。
本病的病原体为传染性胃肠炎病毒,该病毒属于冠状病毒科,感染后可存在于猪的各个器官、体液和排泄物中,泪液、尿液、唾液、粪便、阴道分泌物、精液中都能分离到病原。病毒对高温敏感,56℃恒温条件下不到30 min病毒即可被灭活,65℃不到10 min即失去感染力,沸水中瞬间灭亡,低温条件下存活时间较长,零下20℃保存的病料,半年后仍能复苏并能感染机体。紫外线对病毒有杀灭作用,阳光直射条件下的病毒不到6 h即可失活,而阴暗条件下的病毒能存活1周。
病猪和处于潜伏期的隐性感染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毒可随体液外排入环境中,对饲喂器具、饮水、饲料、墙面、地面、空气等造成污染,健康猪接触后就容易感染。消化道是本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也有证据表明病原能经呼吸道侵入。本病的传播速度非常快,同一窝仔猪从发现第一只病猪起,如果未及时隔离,12~48 h可传遍整窝猪。母猪感染后,病毒可经血液到达乳腺,并通过泌乳作用进入乳汁中,仔猪吮吸后便可感染,这也是曾发生过本病的种猪场,仔猪表现整窝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应激对本病的发生有促进作用,尤其是寒冷应激,临床调研表明,所有暴发的病例中有80%以上是在每年的冬季和初春出现,一方面寒冷的天气容易导致刚出生的仔猪抵抗力弱,另一方面低温环境下病毒在环境中存活的时间延长,导致感染并发病的病例数增加。各种日龄、品种和性别的猪都能感染,日龄越小对病毒越敏感,仔猪感染后症状表现最严重,死亡率也最高[2]。成年猪感染后大多表现一过性腹泻或无症状,但会长期带毒而成为隐性传染源。
本病潜伏期随感染猪年龄差异而差别较大,哺乳仔猪感染后不到1 d就能表现出症状,育肥猪在48~72 h,性成熟后的猪在3~4 d,不同日龄猪临床表现差别较大。
感染后起初为呕吐,呕吐物中有大量黏液及未消化的奶瓣,之后出现剧烈腹泻,粪便水样,显黄绿色或乳白色,里面含有小的凝乳块,气味恶臭[3]。由于腹泻带走了机体大量水分,病猪很快出现脱水,皮肤干燥,眼眶凹陷,体重下降,机体开始衰竭,代谢水平不足以维持机体的能量活动,体温开始下降,最终大多以死亡而告终。本病的病程为2~7 d,有一小部分病猪可耐过,但由于肠黏膜受到损伤,奶水无法充分消化,导致后期生长缓慢,机体发育不良,逐渐演变成僵猪。出生后7 d内感染者病死率通常在90%以上,而且气温越低病死率越高。
育肥猪感染后发病率接近100%,临床特征以水样腹泻为主,粪便呈灰色,里面含有未消化完全的饲料,采食量下降20%~40%,生长发育速度减缓,部分猪有严重的呕吐现象,整个病程约为7 d时间。受腹泻影响,机体会出现暂时性脱水,体重也下降,但死亡率较低,未出现混合感染情况下,大多数猪最终可自行耐过。
成年猪感染主要出现在种猪群和部分地区饲养的年猪群,病毒对成年猪威胁较小,大部分猪感染后为一过性的腹泻,有时为稀软粪便,对体重影响较小,采食量不减。若为哺乳期母猪感染,则可能会出现泌乳量下降,暂时性呕吐及粪便不成型现象。
预防本病必须采取综合性的防控措施,加强仔猪管理、对母猪进行科学免疫、同时做好环境消毒工作,将本病发生率降至最低。
仔猪管理对本病的影响很大,由于寒冷应激对本病有很大影响,因此,建议每年冬季到来之前就做好采暖准备,检修供暖设备。仔猪出生后及时擦干体表羊水和黏液,预防着凉,同时第一时间吃上初乳。曾发生过本病的猪场或周边有疫情流行的猪场,仔猪在吃完初乳后,可将大蒜捣碎用酒精浸泡,每头猪灌服2~3 mL滤液,防止病原经口传入。有人用乳酸菌液在仔猪出生后的第一时间开口灌服,也能起到良好的预防效果。仔猪出生后一定做好保温工作,温度不低于25℃,发现仔猪有扎堆现象表明环境温度低,需要加大保温灯功率。合理控制饲养密度,多注意观察粪便,发现粪便表面有稀粪或尾根部位有黏粪的要及时查找原因并治疗。
母猪对仔猪的影响非常大,母猪若感染,病毒会通过母乳进入仔猪消化道而发病,建议母猪产前30 d和15 d分别进行1次免疫,免疫后抗体水平在分娩前可达到最高峰,且能经初乳进入仔猪体内,即使不慎感染环境中病原,抗体也能第一时间将其中和,防止发病。目前市售疫苗有灭活疫苗和活疫苗2种,由于该病发病特征和流行性腹泻很相似,且临床两者有时相互伴发,故疫苗基本都是以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二联苗形式出现。建议疫区猪场以免疫活疫苗为主,因活疫苗接种后不但能产生体液免疫,还能刺激机体发生细胞免疫,保护力更强。未有本病流行的地区或新建猪场,推荐免疫灭活疫苗,在安全性上更有保证。疫苗免疫前后3 d禁止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或解热镇痛消炎药,防止出现免疫抑制而影响抗体生成。
科学对环境进行消毒可极大降低环境中病原数量,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对大多数消毒剂都敏感,推荐使用碘制剂、过硫酸氢钾或火碱。母猪分娩前,腹部、乳房部位用0.1%的温高锰酸钾水清洗消毒,防止携带的病原经吮乳过程感染仔猪。产床表面每天用0.2%过硫酸氢钾溶液喷雾消毒,仔猪体表发现有黏粪及时清理。舍内走廊、墙角等撒生石灰,饲养员、清粪员进出舍都需要更换舍内专用衣物,鞋底需要浸泡消毒后再进入。所有外来人员和车辆应全方位消毒后再进入,入场后活动范围限制在非生产区。
目前没有特效药物能够治疗本病,病猪可采用对症用药的方法尝试治疗,以降低死亡率。仔猪大多因腹泻后脱水而亡,可对病猪灌服补液盐,取氯化钠3.5 g、氯化钾1.5 g、碳酸氢钠2.5 g、葡萄糖20 g、蒸馏水1 000 mL,混合溶解后,灌服20~50 mL/头,2~4次/d,也可灌服一些含抗菌肽、溶菌酶类的饲料添加剂进行治疗。液体乳酸菌制剂有助于肠道微生态的早期建立,对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感染有抵抗作用,如粪肠球菌、植物乳杆菌、乳酸乳球菌、双歧杆菌等制剂,可在仔猪出生后灌服。对于育肥猪和成年猪来讲,虽然不经治疗也能自行耐过,但病毒感染后多少都会对肠黏膜造成损伤,为了减少继发感染,可在饮水或饲料中加入抗生素,如氟苯尼考、林可霉素、磺胺脒、复方阿莫西林、氨苄西林、阿奇霉素、硫酸黏菌素等。
除了化学药物及饲料添加剂外,某些中药也可用于该病的治疗,用药以清热解毒、燥湿健脾为原则。将大黄10 g、白芍12 g、白头翁15 g、地榆炭12 g、乌梅15 g、诃子15 g、黄连9 g、甘草12 g、车前子12 g,上述组方剂量为25 kg猪1日用量,将药物混合粉碎后,煎煮30~40 min,药液灌服即可。也可使用白头翁30 g、黄连10 g、秦皮25 g、白芍25 g、黄柏30 g、泽泻15 g、茯苓15 g、苍术20 g、陈皮20 g、厚朴20 g、木香15 g、大黄炭25 g、金银花炭25 g、甘草5 g,该组方为40 kg猪的1 d用量,用水煎煮后按2~3次/d口服使用。虽然用药能降低死亡率,但治疗期间还会有猪死亡,病死猪尸体一定要做好无害化处理,及时清理出圈舍,以免危害其他健康猪。
传染性胃肠炎病由于临床表现和流行性腹泻、伪狂犬病毒感染、轮状病毒感染以及仔猪黄白痢等疾病有很多相似之处,使得其通过临床诊断准确率不是很高,一般需要借助实验室检测才能确诊,经常发生腹泻的猪场可采集病料加强诊断。在预防方面,基层有些猪场通过将病猪的肠道组织高温加热处理后,再经过“返饲”的方法饲喂健康猪,以期获得肠道黏膜免疫,笔者在这里强调一下,该方法危险性极高,如果病料脱毒处理不彻底,将会引发病毒扩散的风险。基层还有些猪场采用鸡新城疫Ⅰ系疫苗作为干扰素诱导剂来治疗本病,按照500羽份用50 mL蒸馏水稀释的方法,对仔猪注射3 mL/头,中猪注射5 mL/头,大猪注射10 mL/头,连用2 d也能起到较好效果,供大家借鉴。总体来讲,对于该病一定以预防为主,加强猪场生物安全建设,做到“养大于防、防大于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