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新建小学 丁翠琴
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是比较重要的内容。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如何将解决问题的能力内化于小学生的日常行为中,为其他科目的学习、研究服务。本文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解决问题意识的培养途径进行探究。
小学时期正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黄金时期,他们对外来的各种信息进行接收、学习,最后逐步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随着年龄的增长,“三观”逐渐趋向稳定。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为责任中心,引导学生熟练使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榜样示范中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再加以积极的鼓励和引导,让学生勇敢地尝试,以此来达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平行线》一课中,教师首先进行引导式提问:请大家在纸上随便划两条直线,多画几组进行比较,看看有什么特点。学生在观察后会发现,按照这两条线的走向,最后都会相交在一起。教师再进一步提出:是否有一种特殊的情况,这两条线永远都不会相交?接着,让学生自行寻找是否真的存在这样的两条线,小组代表在白板上进行展示。最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平行线”这一概念。同样的方法适用于画垂直线条。但是大多数学生就会产生一个新的问题:怎样画出两条平行的线和两条垂直的线呢?教师借此机会向学生传授学习方法:要善于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以及手边的工具来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用教学用尺或者书本、板擦等画出几组互相平行及垂直的线,以身作则,利用工具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锻炼动脑、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授课缺乏课堂活力是教学过程中长期存在的问题,如果教师一味地把数学知识和计算方法“灌输”给学生,学生也只能硬着头皮死学,课堂气氛沉闷,陡然提问也只会给学生带来更多烦恼,导致小学数学课堂都处于比较紧张的状态。教师应积极转换教学思路,改变以往的教学手段,思考怎样才能将数学变成具有较高活跃性的课程。
比如,老师在上《条形统计图》这堂课时,可以提前给学生布置课前预习作业:调查你身边的同学或者亲朋好友,他们分别用什么样的交通工具去上学或上班?信息收集完毕后,拿到数学课堂上,教师通过一系列的教学让学生掌握统计绘图的基本知识后,让他们利用自己采集的信息去绘制统计图。通过这样的方式完成信息收集,再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加工,就可以将收集的信息用统计图直观明了地表现出来,增强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课堂中缺乏较为活跃的氛围,其根本原因就是教师进行提问,但学生答不上来,学生会因此对数学课程感到畏惧。由此看来,教师怎么引导、怎么提问也是一门数学教学艺术。根据实际情况在数学课堂上提出问题,在遇到一些学生较难回答上来的问题时,教师可以先用一个过渡性的小问题进行思维引导,然后再逐步解决大问题,这样逐层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一课的教学中,在学生列出小数加法竖式时,教师要先抛出疑问:我们列出来的式子是否似曾相识?与整数加法竖式有何相同之处?是否可以用之前学的整数加法计算法则?如此循序渐进的提问,会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的学习过程是环环相扣、相互联系的,要学好每一部分的知识,才能在日后更高深的学习中更好地理解和运用。
总之,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培育和发展,能让学生具备独自解决问题的优良品质,并在未来接触到更多更复杂的问题的时候能够做到有条不紊地去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