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职业技术学院 陈月伟
高校思政课的课堂教学,通俗讲就是班级教学。高校思政课的课堂教学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更有助于学生系统全面地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并认识社会、服务社会。党赋予了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也间接地确立了思政课在我国教育中的地位。无论时代背景如何变化,思政课传授知识的主要阵地依旧保持在课堂教学上。作为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明确通过课堂教学完成思政教育的工作重心是始终不变的。
马克思曾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只有实践才能真正检验思想的正确性,进而获得正确的思想观念。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只有科学结合社会实践,才能启迪年轻人的思想,使其形成正确的认知。所谓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指的是不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有关的一切教学方式。不成熟的感性认知正是通过实践达成质变成为理性认知,课堂负责传授理论知识,学生则通过实践了解其本质和规律,在实践过程中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实践,使学生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认识也随之被推动向前发展。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对课堂理论知识教学的补充是必要的,它丰富了资源,拓宽了课堂教学的空间。通过自身投入实践,高校大学生能够认识并弥补自身缺陷,有意识地提升自我认知,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所收获的成长是理论教学无法给予的。
1.课堂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讲话中指出,学到的东西应该落实到行动上,要做到知行合一。知行合一的关键是将知识投入实际应用中。因此,在完成思政课堂知识传授的基础上,更要将教学的眼光移到思政课堂外。不仅要在学校中学习知识,更要自己走入社会实践中,从自己的视角感悟思想政治与现实世界的关系,注意将理论与现实的变化相结合去审视。如党中央强调关注生态文明的建设,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大学生应带头担负起责任,关注周围的环境情况,重点关注环境问题和相应的治理措施。总之,培养有知识、有情怀、有责任的青年人正是高校响应实践育人理念的集中体现。
2.整合各种教学资源
课堂教育是高校对学生集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而思政理论课能够对学生的“三观”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同时能够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增加学生法律知识储备。全方位育人理念的提出拓宽了高校思政教育的思路,不只是思政课与思政专职教师能够提供思政教育,其他课程、校园活动、学科教师也可以承担思政教育的功能。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挖掘更多领域的思政教育资源也是落实实践育人政策的重点之一。例如,很多高校邀请校长、教授等代表来讲授第一堂思政课,以求思政课对学生的影响更深远,甚至将实践教学与相关校内活动融合开展,使实践教学潜移默化地进入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
3.锻炼实践能力
思政理论课着重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以期大学生能够具有青年人独特的情怀,对政治和社会有正确认识,为国家、时代、民族贡献个人价值。要想达成这些教育目标,既要保证课堂教学的引导,更需要大学生本身对自我的要求。实践育人要贯穿教育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习惯。展开来说,实践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大学生成为具备理论思维,同时关心时事政治,能够科学判断和思辨、态度端正不偏不倚并时刻铭记使命担当的综合型人才。实践教学是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使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培育学生成为思维谨慎、政治立场坚定的新时代青年。
1.课堂教学实施体验式实践教学
情景模拟是将实践教学融入理论性思政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情景模拟能够让学生在扮演角色进入特定情景的基础上,对理论知识有更深入的认识,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将实践和理论有机结合,而且鼓励学生彰显个性,表达思想。根据需求,情景模拟类的体验式教学以三种形式为主:情景剧、微视频和辩论赛。
情景剧具备特定主题,需要学生自行编制表演,表达对主题的个人理解。例如,学生可以根据出台的政策模拟新闻发布会现场,传达对中心话题的观点态度。虽然都是围绕特定主题进行模拟表演,但微视频更多是以短影片为媒介,通过对热点话题的表演表明制作方立场,这种方式更能展现当代大学生的才华,也更能启发大众对相关话题的思考。最后一种是以辩论形式为主的各类活动,辩论主题一般设置为讨论度高的问题,辩论规模可大可小,小规模辩论方便、快捷、高效,因此也成为使用度最高的一种情景模拟教学法。经常举办辩论活动能锻炼大学生语言和逻辑的综合能力,使大学生对相关问题加深理解,进而获取新知。
2.健全评测机制,实践与理论同步考核
一直以来,高校思政课都采取期末考试的测评手段检验教学成果,但这种只重视结果不重视过程的考核形式存在跑偏、失真等问题。测评体系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就高校的思政课堂教学和思政实践教学来说,教学是否有所成果都需要凭借测评结果得以体现,所以健全考核评价的部门和制度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推动高校思政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够不断发展,完备的测评体系至少需要注重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科学划分实践与理论的测评比例。思政课既看重理论思维能力,也看重实践能力,因此二者在考核中必须达到统一。结合教学实践数据和学生意见,实践教学测评占比应在40%—60%。二是考核标准应公正合理。全面客观的考核指标应成为制定考核指标时首先考虑的原则,包括对课程本身的掌握程度、思考与完成的创新性和逻辑性、考试规范性等,都应被列入考评指标之中。三是考核方式与考核内容相适应。固定形式的考核、师生自评或师生互评等多类型的考核方式只要科学合理都应被采纳,旨在更精准地评价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成果。四是严肃对待考核结果。理论与实践的测评结束后,结果应在公开平台发布,考核指标和考核过程要经得起后续追踪。只有重视考核结果,博采众议,总结问题,才能真正发展完善高校思政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为教学的创新改革提供参考。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新时代要培养实现民族复兴的时代新人。所谓时代新人,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对人才提出了有时代特色的培养要求。新时代的大学生见证了祖国强大的进程,也必然成为建设现代化强国的中流砥柱,他们将从前辈手中接过民族复兴的重担,继续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奋斗。就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而言,应该把培育有信仰、有责任、有能力的新时代人才作为工作重心,高校思政课要为青年人能挑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担做好教育准备。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高校思政课的专职教师要对自身专业素质不断提出更高要求,为实现更优质的思政课堂而不懈奋斗。首先,高校思政课的教育人员政治素养要合格,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将其精神内核融入个人的教学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的精华潜移默化地教授给学生。其次,作为思政教师,专业技能要精益求精,在完备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研究,不断提高教学能力,为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和精神做正确指引。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德行要经得住考验,注重自律自省,发扬高尚的师德师风,将以德服人作为个人的终身职业坚持。
要想让高校思政课真正走进学生,高校思政课应随着时代发展进行改革创新,针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不断探索挖掘,在明确教学规律的前提下进行创新,保证思政课的有效发展。高校思政课是理论与实践共同支撑的课程,是大胆尝试思政教学的新模式,将实践育人的方针贯穿高校思政教育的全过程,大学生就能在投身实践的过程中做到知行合一,提高能力。针对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创新,需要保证以课堂教学为主体,实践教学为延伸补充的原则,才能将二者有机结合,为当代高校培养出担当大任的时代新人。
从对事物的定位出发,才能清楚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协调统一,进而才能追求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提高。面对新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更高要求,高校思政课更应该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贯彻实践育人的方针政策,为新时代的中国培养出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