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浦第五中学 张卫民
历史课堂中的家国情怀,是对人文主义的追求和传承。传统教学模式将更多精力放在了理论教学上,未树立起良好的育人理念,对“人”的发展不够重视。同时,实际教学中,对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途径相对单一,令学生难以产生对祖国的自豪感、使命感、责任感。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想打造一个良好的道德发展环境,就要积极改进课堂教学的模式。
如今是“互联网+”时代,对学生家国情怀素养进行培养时,教师要积极采用“互联网+教育”教学模式,积极利用网络平台,搜集更多可用资料,用图片、音频、视频等素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同时,为弥补传统课堂不足之处,教师可利用钉钉、腾讯等网络平台构建一个线上课堂,利用线上课堂查找相关资料,补充学生课堂所学知识,让他们对祖先的智慧形成直观认识,催生民族自豪感。另外,课堂上,教师要积极利用微信等通信工具,向学生分享相关资料,引导他们自主学习相关知识,于知识学习中深入体会国家实力的强盛,养成良好的家国情怀素养。
例如,在“青铜器与甲骨文”一课中青铜器的高超工艺教学中,教师可先为学生简单介绍青铜器的发展过程,用多媒体教学工具直观展示从网络上搜集的铜镜图片,引出距今4000多年的甘肃齐家文化遗址代表。在商朝以后的青铜器发展教学中,为学生直观展示烹饪、饮酒、盛水、演奏、作战、农具和货币等不同类型的青铜器,并展示《左传》材料,请学生结合材料说说青铜器作为礼器功能的使用。然后,以图片方式为学生展示商代青铜器的制作流程,直观说明制作青铜器要先用1000℃烈火把混合在陶钵中的铜、铅、锡按一定比例熔化……最后,可以文字加图片的形式展示后母戊鼎、四羊方尊等青铜器代表,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青铜器制作工艺高超、生产规模庞大、品种繁多、应用广泛,进而对祖先的智慧产生自豪感,于无形中养成良好的家国情怀素养。
历史教材富含丰富的家国情怀素材,而情境教学是培养家国情怀素养的有效途径。日常教学中,教师可用视频、图片、事例等素材创设感人情境,以刺激学生感官,促进情感输出。课堂上为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可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渲染情感氛围,再以心理暗示的方式引导学生接受情感输出,以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下真正理解爱国情感。但在感人情境的具体创设中,教师要用心筛选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家国情怀素材,精用素材实现培养目标。
如在“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课教学时,教师可先为学生展示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为学生简单介绍西域是如今的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的地带,再带领学生分析张骞出使西域的原因。然后,用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创设感人情境。情境创设中,为学生播放博士朱旭亮讲述张骞出使西域的视频,以故事形式带领学生了解张骞作为西汉著名外交家,曾两次出使西域,打通了丝绸之路,为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进入匈奴地盘,被俘获了十年……听了张骞出使西域的感人故事以后,请学生说说:“张骞曾两次被匈奴抓住但仍坚持完成了使命,他身上具有怎样的精神?”基于这样一个感人情境,有的学生将说道:“张骞具有成功者具备的有胆、有识、有恒、有行素养。”还有的学生将说道:“张骞具有高度责任感,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听故事的过程中,学生将被张骞身上的家国情怀所感动,主动学习这种素养,从中实现全面发展。
以往课堂以文字教学为主,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针对这个问题,教师要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以生动有趣的舞台表演方式开展教学,通过表演历史人物心理活动、种种行为,加深学生对为国为民、不畏牺牲这样伟大的家国情怀的体验和感悟。同时,巧用舞台表演,能增进学生对某一历史事件的了解,激励他们主动查阅资料,自行设计剧本和说稿,以形成对相关知识的系统化认识。舞台表演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科学指导,把好作品设计关,保证其表演内容符合历史事实,并能用语言深入浅出地刻画具体的历史背景。各种历史场景的展现,能让学生捍卫国家的情怀被充分激发出来,主动树立起应有的责任意识。其中,在“五四运动”一课教学时,教师可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要求他们合作创编历史小剧场剧本——《五四运动》,再共同演绎设计好的剧本。期间,有的小组将以巴黎和会会议现场为背景,根据发生在1919年初的巴黎和会历史事件设计课本剧,提前准备好桌子、椅子、世界地图等舞台剧表演素材,并分别扮演成英国代表、法国代表、日本代表、中国北洋政府代表等角色,再现中国政府外交失败和在巴黎和会上受到宰割的愤慨。舞台表演将激起学生的愤怒,让他们的家国情怀被充分激发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小组还将以北京大学法科礼堂为背景,展现青年学生号召国人奋起救国、集体涌上街头的场景,再现团结一致对外的历史情景,高呼“还我青岛,还我主权”爱国口号。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将完全沉浸于舞台剧表演中,被爱国情绪所感染,家国情怀油然升起。
影视作品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产生情感共鸣。日常教学中,为取得较好的家国情怀素养培养效果,教师可为学生推荐一些还原了真实历史事件的影视作品,引导学生在周末时间观看时长较长的影视作品,学习影视作品中的爱国精神。同时,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时长较短的影视作品片段导入新课,用爱国影音作品引入课堂新知,再以影音作品为切入口,引导学生共同回忆不同时期前人为民族解放、国家独立所做的贡献,从中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让学生有为社会发展做贡献的意识,践行爱国精神。例如,在“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一课教学时,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先为学生播放《东方之珠》影音,请学生猜一猜:东方之珠是哪座城市?当学生猜出东方之珠是香港以后,请他们说说香港在自己心目中的样子,鼓励他们各抒己见;为学生播放天安门广场迎接香港回归的影音资料,带领学生一起回顾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区区旗在会场上空高高飘扬,天安门广场人民迎接香港回归的场景。结合影音作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香港回归的时间等基础知识,了解香港所记录的中华民族耻辱。当学生自主学习完成以后,为他们展示香港地区的地图,请他们进行合作学习,引导学生相互讨论香港曾被哪个国家占领、其哪几个部分被侵占。在这里,用影视作品导入新课,能让学生对香港回归祖国产生直观感受,深刻意识到祖国统一是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同时,引导学生共同观看影音作品,能让他们从中提取历史有效信息,养成良好的史料实证意识。
利用现实环境,举办丰富多彩的调查、访问、参观、阅读、文艺演出、搜集资料等课外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让他们主动践行爱国行为。课外活动具体组织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情,并紧密联系教学实际,设计适合的课外活动项目,增进学生对家国情怀的认同感。课外活动具体组织中,要做好充足的准备,细致安排课堂教学。当学生真正掌握了课堂所学内容以后,再利用课余时间组织课外活动,以保证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收到较好的家国情怀教育效果。
例如,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一课教学时,教师可先为学生耐心讲解红军长征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理论知识。当学生掌握课堂理论知识以后,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红军战士自强不息、勇往直前、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不怕流血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培养他们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的感情,教师可利用课余时间组织一次“红军长征故事会”课外活动。活动中,要求学生自主搜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扬长征精神,做红军传人。有的学生将神采奕奕地演讲“金色的鱼钩”故事,说说班长将一根缝衣针弯成钩给同志们钓鱼的故事;有的学生将尝试讲自己搜集到的“倔强的小红军”故事;还有的学生将主动分享自己知道的“一袋干粮”的故事,讲述小红军小兰为照顾伤员不慎将干粮掉入河中的故事,于故事分享中回顾长征精神,渲染良好的家国情怀氛围。
综上可知,当学生具备家国情怀素养以后,他们的道德水平将有所提高,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但在实际教学中,要注意采用“互联网+”教育模式,丰富课堂教学素材。同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创设感人情境,安排舞台剧表演活动,以熏陶学生养成家国情怀素养。另外,课堂上,要注意播放相关影视作品,举办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以启发学生践行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