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青少年审美“理趣”问题思考
——以“祖安文化”为例

2021-12-04 06:05:26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公共课部谭小琴
亚太教育 2021年23期
关键词:理趣规制理性

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公共课部 谭小琴

“祖安文化”让当下青少年精神文化中某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再一次集中展现在大众视野,对于这类具有精神缺陷的亚文化,除了网络环境治理之外,更应该从教育角度进行反思和研究。本文将以“祖安文化”为例,从审美教育的视角,对青少年的精神文化教育进行分析。

一、“祖安文化”实质是审美趣味的异化

以“独具创意”的形式包装语言暴力,这种“骂技”是“祖安文化”的精髓。“祖安话”最初是用来表达对抗和不满的“骂战”武器,但当其被低龄群体“推陈出新”后,“对抗性”逐渐减弱,表演性增强,青少年主要从花样翻新的侮辱性语言中获取“炫技”的快感。自诩为“祖安老哥”“祖安女孩”的青少年将这种“骂技”当作引以为傲的时尚标签,“祖安少年”认为使用“祖安话”只是在开玩笑,并没有真诅咒父母,目的是在“最极致的嘴臭中获得最高级的享受”(被骂者也不一定以此为意,骂人者和被骂者之间看表情、看氛围都只是在交流、开玩笑)。由此看来,这种主观意愿并不在于恶意对抗,而在于享受“炫技”成就感的行为,不应是道德素质问题,分析其所炫之“技”反映的审美问题,才是问题的关键。不得不说,“祖安文化”是青少年审美行为的“异化”,其异化表现主要在以下几方面。

(一)审美精神异化:以审“丑”满足心理快感

对美的向往,是人精神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从实践中总结出健康、优美、崇高、善良、质朴、纯真等契合人类与生俱来潜在心灵需求的特征作为美的形态。这些美的形态给人带来美感享受,让人向往和乐于亲近,成为人们精神愉悦的不竭源泉,而病态、低俗、狠毒、粗陋、虚伪等处于美的对立面,给人带来的是厌恶、痛苦、丑陋的心理体验,有违精神愉悦的需求,令人厌恶逃避。而“祖安话”“创意无限”的形式集中表达的是诅咒、羞辱、狠毒、低俗等恶心他人的内容,却被用来“炫技”以获取“享受”的快感,令人厌恶的“丑”反倒成为某些青少年精神满足的来源,这种以审“丑”来获取精神愉悦的方式,是审美精神的扭曲。青少年沉迷其中,将会模糊美丑界线,污化心灵,看似愉悦,实则益发陷入更深的精神空虚。

(二)审美思维异化:以情绪替代思考,缺乏意义追寻

“祖安话”除了情绪发泄和“炫技”消遣外,不包含任何有价值、有意义的内涵。这种毫无思想意义的“祖安语录”被青少年追捧,说明在其审美认知过程中关于美丑、内涵、意义乃至道德等社会意识评价的理性思考是缺失的,而将“嘴臭”作为审美唯一的目的。这种漠视应有的精神文化内涵和意义追寻,片面追求情绪狂欢的行为,并非是对真正的美感愉悦的追求,而是对审美的一种歪曲。因此,青少年欣赏“祖安语录”这种形式浓墨重彩、内容毫无意义、风格粗鄙低劣的语言,并希望从中获取精神享受的行为,正是其审美思维弱化的鲜明表现。正如赫胥黎所言,“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可诠释青少年缺乏意义追寻的审美行为的后果。

(三)审美层次低化:止于排遣,忽略审美感悟

健康的审美是一种促进身心发展的积极的精神活动,人不但通过美获得精神的愉悦,还在美的启迪下,反观自身,超越自身,获得关于人生和世界的有益启迪,提升精神境界,完善人格,即古人所说的“澡雪精神”,这是审美的终极意义。因此,审美不仅是追求生理快感与心理满足的手段,更是追求深层感悟和精神升华的途径。

“祖安话”以斑斓的语言技巧包裹粗鄙陋俗的内容,其所带来的只是情绪宣泄的快感和语言“炫技”的满足感,无法从中获得更广阔、更深邃的启迪和感悟。“祖安人”对“祖安话”的欣赏与亲近,甚至乐此不疲地效仿,显示其“审美”止步于较低层次的情绪快感,缺失了追求审美感悟的自觉。这导致青少年审美追求低层,审美品位低下,阻碍了青少年精神境界的提升。

二、青少年审美异化原因分析

(一)青少年审美异化源于“理趣”缺失

“理趣”,是一种追求精神的理性满足的趣味,表现为一种自觉追寻美的意义和对美进行社会意识评价考量的审美需求。“理趣”是审美趣味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因为审美趣味虽然以个人行为体现,但也必定具有社会性,前文所述的精神文化内涵和社会意识评价,就是其社会性的体现。健康的审美趣味必须在个人性和社会性之间取得平衡,超越个人生理和心理满足,达到个人合目的性和社会合目的性的统一,并且合乎人和社会健康发展的规律性,这就是需要审美具有“理趣”因素。

以情绪宣泄替代意义追寻,以心理满足替代审美感悟,“祖安人”的审美中恰恰缺失了出于精神的理性满足的需求,即缺失了“理趣”,导致其审美行为在个人和社会合目的性之间失去了平衡,倾斜于个人生理和情绪满足而不顾及社会意义,这是出现上述审美异化的原因。

青少年审美“理趣”的缺失是当下泛娱乐文化环境的直接后果,以经济利益为目的的产业化大众文化,片面放大大众传媒的娱乐功能,迎合并有意识地引导大众的狂欢、猎奇、窥探、宣泄、反叛等心理诉求,即便低劣粗鄙如“祖安语录”,仍有助推其传播的视频、炮制“祖安语录”的小程序供网民“消费”。在娱乐至上的消费主义文化氛围中,生理和心理的感性需求被夸大,审美的思维活动被弱化,导致意义追寻和审美感悟的需求被漠视,精神的理性满足不再成为人们审美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理趣”被情绪狂欢替代。

(二)“理趣”缺失如何导致审美异化

1.“理趣”缺失导致高层次审美动机缺失

审美“理趣”对审美行为的影响,可借助动机来解释。动机理论认为,动机(Motivation)就是那些能够启动、指导和维持人类行为的力量,人类的每个行动都是由内在动机(感知愉悦性)和外在动机(感知有用性)共同决定的。“理趣”作为一种追求理性意义的美感需求,当其得以满足或实现时,人会感受到精神愉悦,并且会进一步强化能满足这种美感需求的行为,以便更多地感知愉悦性,这就产生了内在动机。人的“理趣”在审美对象身上得到满足或实现时,同时也会因该审美对象达到人和社会双重合目的合规律的统一,感觉对自身精神境界的升华和对社会和谐美好有意义有价值,即感知有用性,人也将进一步强化能满足“理趣”的审美行为,这就产生了外在动机。因此,“理趣”这个内在需求直接促成了在审美中追寻意义,审视社会意识评价,提升精神境界等高层次精神活动的动机。

长期浸染在泛娱乐文化土壤中的青少年,因缺乏“理趣”这种内在美感需求而无从感知精神的理性满足的愉悦性和有用性,因而缺乏追求高层次审美感悟和精神升华的动机。其停留在追求心理满足层面的审美动机,不需要较为复杂高级的审美思维活动,习惯性的审美思维懈怠,导致审美思维简单化、浅表化,这是青少年审美层次低化的主要原因。

2.“理趣”缺失导致审美标准偏失

对于青少年追捧“祖安文化”,从“嘴臭”中寻找“享受”的行为,诸多媒体将其原因归结为青少年是非辨别能力不够,这是值得商榷的。事实上,任何一个正常接受教育的青少年对于这种“辨识度”极高的行为都应该具备足够的道德判断力。正因为道德认知层面能判断是非,才借“玩笑”手段卸除其道德负重,绕开道德责任,理直气壮地享受“祖安话”带来的愉悦。与其说“祖安少年”的问题为是非辨别能力不够,毋宁说是其审美标准偏失,这种偏失同样源于“理趣”的缺失。

“理趣”超越对心理的满足,使人亲近那些具有理性意义的审美形态,追求个人合目的合规律与社会合目的合规律的统一,并自觉地以此作为美的判断标准。缺失“理趣”的青少年,将感性层面的满足当作审美的目的,审美精神走样,与之伴随的是审美标准的偏失。与情绪满足相契合的轻松、搞笑、震撼、刺激、劲爽等是他们的审美标准,这些审美标准的确立依据是自我的直觉和情绪体验,缺乏应有的理性观照和意义思考。正因为如此,大凡满足某些情绪体验标准的事物都可以成为其心目中美的对象,正常审美范畴的“美”“丑”在这里已被重新界定,这是“祖安话”之类的语言暴力也能被欣赏、被追捧的原因。

综上所述,由于泛娱乐文化冲击下造成的“理趣”缺失,“祖安少年”既缺乏深层感悟和精神升华的动机,又出现审美标准的偏失,从而导致青少年审美异化行为。审美“理趣”培育,是当下青少年审美培养的关键。

三、青少年审美“理趣”的培养

在泛娱乐文化环境下培养青少年的“理趣”,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筑牢理性精神,夯实“理趣”根基

理性一方面指人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内部联系、事物的规律性的认识能力,另一方面指用以调节和控制人的欲望和行为的一种精神力量。对于审美,理性精神影响和制约着审美主体的审美取向、审美判断和审美水平。从此意义上来看,理性精神应是审美“理趣”的根基,理性精神越深刻,其对审美趣味的“底色”作用越鲜明。在青少年阶段,原本尚未完全成形的理性精神极易被泛娱乐文化的非理性所侵蚀,理性精神的薄弱意味着认知的肤浅和社会行为自制力量的薄弱,这将导致审美中精神的理性满足需求微弱,审美认知易出现偏差。因此,要培育青少年的审美“理趣”,必须加强青少年理性精神的培养,夯实“理趣”的精神根基。

(二)拓宽审美教育视野,加强思想文化审美

当前学校和家庭颇为重视审美教育,但无论是学校的审美课程还是家庭审美教育的投入,都偏重于艺术审美。有些家庭甚至把孩子的艺术能力当作提高升学能力和谋生能力的手段,这种所谓的审美教育带有明确的功利性,实际上已经变成某种“技艺”的训练,其审美教育的功能和效果甚微。

审美,除了艺术审美之外,还应包括生活审美、科学技术审美、人文思想审美等。审美教育应该拓宽思路,培养青少年从生活、文化、科技等各个范畴认识美和感悟美的能力。针对当下青少年审美“理趣”培养,尤其需要加强生活审美和人文思想审美教育,让学生学会区分生活中的美与丑,认识人文思想中的理性美和智慧美。

(三)探索创新,提升规制教育的亲和力

如果把有规范的顶层设计,以社会主流意识为核心,以学校和主流媒体为主要阵地的教育活动称为规制教育的话,那么与之相对的是没有统一顶层设计的,以非主流意识表达来吸引关注的自媒体、娱乐平台等非主流媒体所产生的教育作用,就称为非规制教育。

“理趣”的培养,有赖于规制教育这个主阵地。近年来,政府对规制教育出台了多项文件,提供了更多制度保障,也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和更高的期望,规制教育的实施更加规范、审慎,方式更加新颖多样。但是,“理趣”培育更要重视“趣”的培育,相对于非规制教育的“吸睛”能力,规制教育需要方法上的反思和创新。

首先,规制教育需要增强体验感。以课程教学为典型代表的规制教育,需改变“传授—接受”的单向线性思维和注重行政评价的教育模式。从青少年的认知心理实际出发,将教育落实到生活实践,引导青少年将所学转化为所用,增强规制教育的体验感和参与感,让青少年将主流思想意识的正确性和先进性从试卷上转移到精神上。

其次,规制教育需要注入美感。规制教育往往给人枯燥刻板的印象,很难对青少年产生吸引力。如果能对主流的思想文化意识蕴含的美进行挖掘,并以富有美感的形式予以呈现,引导青少年理解、欣赏其与无厘头、搞怪、另类等不一样的内涵美和风格美,将会拓展青少年亲近、接受规制教育的路径,拓宽其审美视野,启发其对娱乐至上主义的反思,为“理趣”的形成开山引路。

最后,规制教育需要放下身段。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施以训诫,是常人心目中规制教育的模样。随着媒体多样化、信息选择多维化,这种规制教育的模式令人敬而远之。俯下身子,了解当代青少年的思维特征、学习模式和兴趣爱好,采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才能增强规制教育的亲和力。例如,采用动漫形式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采用微电影表现劳动精神等,都有助于增强对青少年的吸引力。但是,规制教育如何放下身段,需要把握好度,否则就会出现一味迁就庸俗低劣文化的“祖安老师”了。

猜你喜欢
理趣规制理性
主动退市规制的德国经验与启示
南大法学(2021年4期)2021-03-23 07:56:10
保护与规制:关于文学的刑法
刑法论丛(2018年4期)2018-05-21 00:44:30
言近旨远,发人深思——小议诗的“理趣美”
中华诗词(2017年1期)2017-07-21 13:49:54
理趣课堂:有意思与有意义
新课程研究(2016年2期)2016-12-01 05:52:23
“理趣”是一个怎样的概念
新课程研究(2016年4期)2016-12-01 05:52:20
理趣理念的提出与优化
新课程研究(2016年4期)2016-12-01 05:52:18
论《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制范畴
法治研究(2016年4期)2016-12-01 03:41:40
“本转职”是高等教育的理性回归
内容规制
现代出版(2014年6期)2014-03-20 13:37:25
理性的回归
汽车科技(2014年6期)2014-03-11 17:4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