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传统文化之精髓,成语文教学之甘田
——探析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2021-12-04 06:05福建省漳浦县马坪中心学校陈荣美
亚太教育 2021年23期
关键词:传统语文课堂教学

福建省漳浦县马坪中心学校 陈荣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良好的继承与发扬,关系我国民族文化自信的提升,关系我国文化繁荣的实现。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文化是国家竞争力的一种重要体现,而我国最为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便是优秀的传统文化。因此,为了能让我国在国际竞争中保持长期优势,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给予了高度重视。与此同时,为了加强新时代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良好落实,教育部明确指出要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及教材体系,分学段有序推进,同时在高考、中考中增加传统文化的内容占比。由此能够得知,探讨小学语文课堂如何有效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势在必行,这既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又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的重要性

(一)爱国主义精神传承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经过五千多年的传承与发展,积累与创造了独特的传统文化,是我国的文化瑰宝。我们应积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大力传承与发扬传统文化。对于传统文化而言,爱国主义精神是其核心。现阶段,我国正处于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继承与发扬爱国主义,可以逐渐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学生真正认同祖国,团结友爱。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学习爱国主义诗人陆游创作的《示儿》等爱国诗歌,阅读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历史故事,以此来切身感受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的需要

从古至今,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是我国独有的民族意志,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充分彰显了超越自我的精神理念,也是顽强拼搏的坚定意志,是中华民族之魂。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巧妙地渗透传统文化,传承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践行激发学生奋斗精神的教学职责,积极开展传统文化教学,引导学生真正做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三)外来文化的冲击

现代社会中,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迅速发展,小学生越来越早地接触网络,了解了更多的外来文化,如韩国文化、西方文化、日本文化等。然而,对于本国传统文化,学生了解欲望较低,例如有的学校对西方节日越来越重视,如圣诞节时学校随处可见圣诞树、圣诞老人及圣诞礼物,甚至有的教师装扮为圣诞老人为学生送去礼物,然而社会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却不足。另外,小学生频繁接触韩流文化、日本动漫、欧美魔幻文化等,追求刺激与新鲜感,对于本国传统文化较为抵触。在这一形势下,小学语文教学有必要弘扬传统文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其全身心投入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中。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一)精心选择教材内容,展现文化魅力

小学生年龄尚幼、探究欲望较强,然而认知水平有限,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立足于教材,从中精心选取历史文化气息浓厚的优秀传统文化素材,引导学生切身体会传统文化独特的魅力,并真正意识到其对自身的重大影响。例如,在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的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反复朗读,学生不难发现这三首诗均表达了相同的主题情感,只是诗人采用了不同的写作手法,如《饮湖上初晴后雨》采用了对偶手法,《望天门山》采用了化静为动的表现手法,《望洞庭》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阅读文本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比三首诗,体会不同的语言特点及表达方式,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外收集更多关于写景的诗词、歌曲及名言名句,大家互相分享。另外,可以采取单独读、小组读、男女读、分角色读和诗歌朗诵比赛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其人文素养、文化品位和高尚情操。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朗读优秀作品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一举多得。

(二)融入传统美德教育,提升人格美

小学语文教材含有大量文质兼美、文体各异的典范文章,每一篇文章均涉及完整的文化背景、作者人生经历、创作时代背景、中心思想及观点等,为小学语文传统美德教育创设了广阔的空间。基于课文特征,融入美德教育,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阅读、分析、写作等相关训练活动中,强化学生审美理念,提高其对生活中“美”的感知能力,引导学生从各种生动的事例中真切感受人性美德的崇高,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例如,小学语文教材中塑造了许多正能量人物,如为国捐躯的李大钊、坚强的“军神”刘伯承、克己奉公的军需处长……这些美好的形象蕴含了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评议文章中的主要人物,剖析其内心世界,从中吸取更多的营养,感悟更多的人生哲理。以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为例,本单元安排了《难忘的泼水节》《朱德的扁担》《大禹治水》三篇文章,课文依次叙述了周总理与傣族群众一起过泼水节、朱德与战士们共同挑粮、大禹带领人民治理洪水的故事。通过本单元学习,指引学生充分体会伟人心系人民的崇高品质、古代先贤的伟绩,初步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学生因为生活的时代不一样,所以不能深入了解先人和革命前辈,教师可以将课堂教学拓展至课外,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查找影音、文字以及图片资料,向长辈咨询,学习先人和前辈为了现在的美好生活而做出的努力和牺牲,指引学生向先辈学习,将优良作风传承下去。

(三)拓展课外内容,延伸文化广度

阅读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体系,实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小学语文教师应利用各种机会引导学生接触更多的传统文化,这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所在。在名家名篇课题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广泛收集与了解相关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等资料,进一步强化对文章的理解。例如,《晏子使楚》中蕴含了丰富的爱国主义精神,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进行积极引导与熏陶;《难忘的泼水节》中提到了傣族传统节日,教师应巧妙地拓展,向学生讲述泼水节的来历、历史发展及文化内涵,让学生在绚丽多彩的文化熏陶下深刻理解文本内容;《精卫填海》以精卫填海这一神话故事,颂扬了善良的愿望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教师可以积极渗透一些趣味性较强的课外知识,如嫦娥奔月、后羿射日等神话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深刻体会故事主人翁高尚的品质。教师还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经典诵读”等实践活动和名著阅读交流活动,有机渗透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弘扬节日和民俗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外来文化的冲击,导致学生对外国节日尤为追捧。不管是外国的情人节,还是我国传统的七夕节,都是对爱情的赞美,然而现实生活中大部分学生对七夕节的由来了解甚少。对比西方圣诞节与我国传统的春节,小学生对春节风俗知之甚少,然而对圣诞节的习俗却了如指掌,这充分表明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漠视。对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地借助古诗词来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了解。翻开语文课本,“总把新桃换旧符”映入眼帘,以“新桃”这一传统文化气息浓厚的元素来描写焕然一新的春节。例如,准确分析出杜牧所创作的“清明时节雨纷纷”中清明时节的特征,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寄托于纷纷细雨中;再比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认真分析重阳节这一天,古人们都会做什么。有的学生说:“他们喜欢登高。”有的学生说:“他们会插茱萸。”……通过各种诗句,学生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古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反复阅读古诗词,深入了解其中所提到的民俗文化。另外,为了能够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课后上网查询更多关于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

总之,随着教育不断强调立德树人,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学科教学中合理渗透传统文化势在必行。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既能够丰富语文教学内容,又能继承与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增强民族自信,实现文化繁荣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广大一线小学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善于探索总结,提炼更多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渗透的策略。

猜你喜欢
传统语文课堂教学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