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盛建 夏伟
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前往中国乡镇企业博物馆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博物馆位于江苏无锡,是国内首家收藏和展示乡镇企业发展文史资料的博物馆。改革开放初期,苏南是中国乡镇企业的发源地,“苏南模式”的形成和发展,体现了我国农民的聪明智慧和创新能力,更体现了我们党与时俱进的正确决策。
所谓“苏南模式”,实际上是理论界和新闻媒介对江苏省南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道路的一种概括,最早是由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1983年所写的《小城镇·再探索》中提出来的。其中,苏南的概念当时还相对比较狭小,主要指江苏南部的苏州、无锡、常州三市所辖的12个县(市),这里的乡镇企业在改革开放后因持续多年的高速发展而闻名全国。
20世纪80年代,费孝通先生通过对苏南地区乡镇企业的考察,发现该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别具一格,自成体系,可以称为一个“模式”:苏南地区兴办社队企业,后来改制为乡镇企业,保存了集体经济实体,城市工业、乡镇企业和农副业形成了一个大的系统,城市工业带动乡镇企业的发展,乡镇工业又牵引着农村副产品的发展,犹如“大鱼帮小鱼,小鱼帮虾米”。因此他将此工业化模式称为“苏南模式”。
如今我们所熟知的华西集团、红豆集团、海澜集团、阳光集团、远东集团、新宏泰科技等,都是从当初的“苏南模式”逐步发展、调整、壮大起来的。
“苏南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以集体经济为主体,以工业企业为主,以市场调节为主,植根于农业,依托于城市工业,农村富余劳动力“离土不离乡”。坚持经济与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走共同富裕道路。
“苏南模式”是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多种模式之一,它是一条以乡镇企业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成功之路。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促成了苏南农村区域经济整体功能的发育,加快了农村非农化的进程。到1986 年,苏南有336 万富余劳动力由农业经营转入非农经营,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65%以上,在全国较早地走出了一条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子。
乡镇企业的发展打破了中国传统的城乡二元化结构,改变了“农副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的传统城乡关系,形成了城乡之间商品、人才、技术等要素双向流动的新格局,开了市场经济的先河,并促进了小城镇的建设发展。这一阶段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也带动全省工业的高速增长,推动江苏经济上了一个新台阶。1989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132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1978 年的3.34 倍;工业总产值按可比价格计算,是1978 年的3.95 倍;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由288元增加到1372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由154元增加到876元,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
1978年11月,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村民用摁手印的方式,签订“大包干”契约,开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先河;12 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历史的洪流汇聚着人民的丰富创造力滚滚前进。1982年秋天,原无锡县堰桥乡(现无锡市惠山区堰桥街道)党委学习小岗村,在农村实行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农民的积极性提高,公社实现了大丰收。农业上尝到“包干到户”的甜头,那么这种方式能不能在工业上试试?这一试,就试出了后来叫响全国的“一包三改”。
那一年,堰桥乡有20 多家社队企业亏损。乡里有个服装厂,三年连续亏损5.7 万元。换了三位厂长,却一点起色都没有。于是,当年11月,乡党委拿出了承包方案:只要全年上交利润5000元,超额部分由厂长自行处理。谁愿意承包,谁就当厂长。
如今近80岁的高锦度当年任无锡堰桥工业公司经理以及分管企业的副乡长,他回忆,当时三名裁剪师傅竞相上台,发表“竞选演说”,最后全厂职工投票,选出裁剪师傅杨汉斌作为厂长。这位新厂长也的确很有办法,上任后立即实行了“定额计件制”“质量奖勤制”“检验制”等一系列考核指标,多劳多得的方式被确定下来。结果,工人生产积极性高涨,仅仅一个月时间,服装厂竟然奇迹般地扭亏为盈,首次盈利近500 元,职工工资也增至一个月50多元。
随后,这个仅49 人的小服装厂的改革经验被推行到大厂。1983 年1 月,一个大型的橡胶厂也改革试点成功,较好地完成了当年的指标任务。试点的成功给所有人吃了定心丸,也增强了乡党委的改革信心。1983 年2 月,乡党委正式宣布将在全乡的乡镇企业中推行“一包三改”。
1984 年3 月,时任无锡县委县政府顾问郁谦带队来堰桥调研,他把堰桥改革的核心内容归纳为“一包三改”。“一包”就是实行以厂长、经理为主的经济承包制,承包者有高度的经营自主权,超额完成承包指标后,报酬可高于本人工资的30%,有特殊贡献的可高出一倍以上。“三改”则是改企业干部由乡党委的“任免制”为“聘用制”,经营有方者连聘连任,完不成承包合同一律免职;改工人由“录用制”为“合同制”,没有了“铁饭碗”,对表现不好、教育无效者,厂长有权将其辞退;改干部工人的“基本工资”为“浮动工资”,多劳多得,废除“大锅饭”。
将“一包三改”推向更高热度的,是一篇文章。1984年4月13日,《人民日报》报眼处刊登了一篇名为《堰桥乡镇企业全面改革一年见效》的文章,介绍了堰桥通过全乡全面实行经济承包责任制,工农业总产值增长74%,全乡人均收入翻倍的故事。见报当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早间新闻联播中全文播出。
1984 年4 月,“一包三改”在无锡全面推广。工人的积极性明显提高,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农村经济飞速发展。5月11日,时任江苏省委书记韩培信专程来堰桥调研,省委在堰桥召开座谈会,总结并赞扬堰桥乡经济改革所取得的经验和成绩。5 月25 日,省委批准了无锡县委的报告,向全省乡镇企业推广无锡县堰桥乡创造的“一包三改”经验,确立“统分结合,厂为基础”的新体制,推进企业改革。
历经改革,1986 年堰桥乡的多项数据相较于1978年实现了翻番:工农业总产值上升了将近6 倍,社员人均收入翻倍。无锡惠山诞生了江苏省第一个亿元镇、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这场改革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苏南模式”正是从“一包三改”中发端。至20 世纪80 年代末,苏南的乡镇企业创造的价值在农村社会总产值中已经占到了60%以上。
中国乡镇企业博物馆的原址是全国第一家社队企业——春雷造船厂。1956 年2 月,无锡县东亭春雷合作社冲破重重阻力,开办了春雷造船厂,“春雷一声响”,中国社队企业就这样诞生了。
社队企业是乡镇企业的前身,20世纪50年代后期兴起,主要是为农业和农民生活服务的一些小工厂,1984年后改称为乡镇企业。上世纪60年代,尽管受到“公社和生产大队一般不办企业”的影响,但江苏特别是苏南地区迫于人多地少的压力,悄悄兴办各类“地下工厂”。上世纪70年代初,无锡县的社队工业已发展到“乡乡村村有点”,具备了多门类、多品种的规模,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由于原材料和市场两头在外的特点,供销的成败得失就成为乡镇企业能否生存发展的关键所在。作为全国乡镇企业第一批开拓者和实践者,没有原材料、没有资金、没有市场,苏南地区人民就凭一张嘴、一双手、一双脚,还有一股精气神,拼闯出一片天下。数万名供销人员不辞劳苦,终年奔波,演绎着“四千四万”的动人故事。
为了开拓市场,有人沿着铁路线千里跋涉,一年有300 多天漂泊在外;因为买不到座位票,有人二十几个小时只能站在火车里,困了衣服一裹,就睡在别人座位底下;为了拓展业务,有人可以连续三天坚守在别人的办公室、家门口,以“精诚所至”达“金石为开”;改革初期电力紧张、经常停电,有人24 小时吃住在厂里,只为了节约时间、早出新品……百姓们将这些真实的故事用最质朴的语言,概括出了“四千四万”精神:踏尽“千山万水”闯市场、吃尽“千辛万苦”办企业、说尽“千言万语”拉客户、历尽“千难万险”谋发展。
从工商业的角度讲,无锡有两个突出的精神值得弘扬,一个是在激荡岁月中产生的“百年锡商”精神,另一个就是伴随着乡镇企业产生和兴起的“四千四万”精神。“四千四万”精神是乡镇企业家和供销员用汗水和心血铸就的,它涵盖着乡镇企业的创业者们身上体现出来的四种力量,即草根的力量、求实的力量、探索的力量和使命的力量。从苏南到江苏乃至全国,源自于草根的“四千四万”精神,是中国乡镇企业孕育时的初心力量,也是中国特色农村工业化伟大实践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苏南人民继续解放思想,推动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融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实现了乡镇企业向民营经济的历史性转变。红豆、海澜、阳光、远东等一大批企业,已经成长为我国民营经济的参天大树。
回顾历史,党的支持和领导,是当年支撑苏南乡镇企业冲破重重阻碍、不断发展壮大的强大力量。当地党委显示出勇于担当的精神,为了保护乡镇企业的生存权、发展权想尽办法,不唯上、不唯书、只务实,使各地的乡镇工业得以保留并健康地成长发展。现如今,“企业党建”是企业健康发展的灵魂。通过发挥党对企业的引领作用,把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企业发展优势,更好地保证企业健康发展,促进企业利益与国家、社会利益高度统一。
改革开放以来,苏南乡镇企业发展的经验之一便是政府和企业之间形成了一种“联合体”。这种“联合体”并非个人、团体利益的捆绑,而是政府的公共服务做到了两点:一是追求长期利益,主动营造一种能让企业家安心投资、搞管理和技术创新的长效预期。二是政府有担当,在特殊历史时点,政府解放思想,通过公共服务的创新,承担改革责任。无论“一包三改”,还是股份制改革,都可以看到地方政府的担当。
“苏南模式”所取得的成就,当然离不开思想解放和改革创新。没有“一包三改”,便不会有乡镇企业20世纪80 年代在中国的蓬勃发展。而“四千四万”精神,更是改革开放之初党领导人民走出困境、变无数不可能为可能的动力之源。此外,苏南乡镇企业参加城乡协作的企业群体步子跨得早,大批乡镇企业发展了与城市工业企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间的技术挂钩和经济协作等。回顾40 多年改革历程,苏南的改革开放就是一部推动思想解放、引导保护创新的历史。这为地方经济崛起、群众共同富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传承“一包三改”“四千四万”精神正当其时。当然,时代在发展,其精神内核也在不断丰富和完善。2017年12月,中共江苏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提出新“四千四万”精神:积极适应时代的“千变万化”,主动经受创新的“千锤万炼”,在发展的前沿展现“千姿万态”,在新的征程上奔腾“千军万马”。这进一步丰富了原有的“四千四万”精神的内涵,体现了时代特征和发展要求。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由“苏南模式”发端,敢为人先、只争朝夕,已然成为江苏精神的主流。在这一精神的指引和激励下,奋进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上必定会书写更多精彩的“江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