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符号互动论的交互式知识传播

2021-12-03 12:04赵巍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1年11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

赵巍

[摘    要]基于符号互动论的视角,以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为例,分析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各种符号,提出以信息化教学平台为环境、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导向的交互式知识传播模式。强调课前-课中-课后不同教学阶段的交互活动,以增强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与教学文本的互动交流,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设计更高效的新型大学交互活动课堂。

[关键词]符号互动论;大学语文;交互活动;知识传播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1) 11-0088-03

一、 研究背景

近年来,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并取得显著成效,依托现代教育信息平台而开展的探究式、互动式、参与式等教学愈来愈受广大师生的欢迎。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加之无处不在的媒介影响,教学方式在不断发生变化,课堂教学更加重视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教学等教学模式逐渐开始引领现代教学方式的改革。在线课程改变了传统的知识传播方式,构建了以信息化教学平台为环境、以学生为中心、交互式的知识传播模式。

大学语文是高校中一门重要的文化通识课,具有显著的人文色彩,课堂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的交互使用可以丰富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教学效果,实现知识的有效传播。此外,大学语文课程中介绍的文学作品背后所涉及的文化、历史、哲学、社会知识甚广,学生在了解背景知识后再学习文本能够更加充分的感悟理解作品。因此,借助信息化教学平台开展大学语文教学能够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在线上线下交互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活动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通过多种教学符号的运用提升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理论框架

(一)符号

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播实质上是一种信息的交流和交换,符号是信息在交互过程中的物质载体。人类传播最基本的符号体系是语言符号,包含声音语言符号和书写语言符号。语言符号还有伴生符,如声音语言符号中口语表达的聲调、速度、音量,书写语言符号中书写字体的大小、粗细等。[1]除此以外还有非语言符号,例如表情、动作、姿势等体态符号,图像、图形、音乐、影像等物化符号,这些同样具有符号的作用,也是信息的重要载体。[2]

课堂教学实质上是各种教学符号互动的过程,各种形式的符号在师生之间进行着交流传递。[3]因此,教学符号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承载教学意义并有一定外在表现形式的教学事物,通过教学符号的互动以实现教学过程中知识的传播与流动。

(二)符号互动理论

符号互动理论,又称为象征互动理论,美国社会学家布鲁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发展了这一理论。符号互动论强调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及其意义进而实现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传播者与受传者互动,双方通过象征符来交流或交换意义,被交流或交换的意义对传播者而言是其为传递的符号赋予的含义和对符号可能引起何种反应的预想;对受传者而言是其对接收的符号的理解、解释和反应。[1]

人们对于符号的理解不是被动地从刺激到反应的过程,而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对符号所传达的意义进行建构的过程。[3]因此,依据符号互动理论,教学过程中的符号互动是在教学场域内师生双方对承载教学意义的事物进行双向建构的过程。

三、符号互动理论在课程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一)人与信息互动

符号互动理论认为,人类通过对符号进行象征意义定义,从而完成不同的人对同一象征性符号的认识。因此,人阅读文本实现对意义的理解本身也是一次人与信息互动交流的过程。教学过程中的人与信息互动一方面体现在教师备课过程中对文本的研读,教师在教学准备阶段不仅可以选择课程相关的文本信息,也进行了对文本意义的自我建构。另一方面课程教学中的人与信息互动还体现在学生对文本信息的理解。因此,教学过程中的人与信息互动具体包括师本互动和生本互动两类。

1.师本互动

师本互动是教学中教师与文本符号之间进行互动,包含课前教师对文本资料的研读,课中对文本资料的讲解以及课后对文本的反思。在大学语文混合式教学中,教师经过对文本内容的解读、重构,选择适应所教学生认知水平和教学目标的教学资源,建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资源库。教师与文本符号的良好互动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所选择的学习资料是课前学生接触学习内容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大学语文课程混合式教学过程中,师本互动过程中教师借助信息化教学平台进行选择和发布文本资料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特点。

2.生本互动

生本互动是学生与文本符号之间的互动,包含课前学生对教师所发布的文本资料的阅读学习、课中对文本资料的理解以及课后对作业文本的解答。根据符号互动理论,个人对情境的主观释义会影响他的行为。课前、课中两个环节是学生对文本资料加以阐释和理解的过程,课后作业环节则是透过文本符号体现学生知识内化的过程。

(二)人与人互动

人与人的互动本质上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彼此交换意义内容的行为。教学过程中的人人互动表现为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双向沟通。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人与人的交互活动有教师演示、师生问答、小组讨论、学生展示等。因此,教学过程中的人与人互动具体包括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5]

1.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是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借助符号进行双向交流的过程。教师使用恰当的符号表情达意、传递信息,使学生能够领会文本含义获取知识。语言符号是师生互动中最常用的符号形式,包括声音语言和书写语言。语言符号的作用不仅在于传达信息的本义,还可以通过调节语音大小、语调高低、语速快慢等语言符号的伴生符来传递信息的背景意义。大学语文课具有较强的人文性,教师声音语言符号的多样性如节奏的快慢、韵律的有无、语调的抑扬可以更好地折射出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些符号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学习热情。

大学语文课堂中的师生互动除去传统的课堂面授外,还可以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进行丰富多样的线上师生互动,例如微课、沟通答疑、作业点评、学生教学反馈等。[6]

2.生生互动

生生互动是课堂中学生与学生借助符号进行双向交流的过程。符号互动理论认为:符号的互动可以建立和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改变和形成对意义的理解。[1]充分开展生生互动可以帮助学生交流共享自身对知识意义的理解,建构多维度、深层次的知识空间,促进主动学习的意识提升,在与同学的积极互动中积累经验,弥补不足,提高学习能力。

大学语文课堂中,生生互动可根据文本内容采用主题讨论、小组协作、互动评价、在线交流等具体方式。其中“互动评价”包含小组内评价、小组间评价,通过学生互评的过程性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更好地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实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

四、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交互活动

大学语文课程的知识传播由三个部分的交互活动组成,第一部分是课前异步交互,这部分通过线上教学平台完成,由教师在线上发布任务,学生完成线上文本阅读以及微课学习,并在线完成学习情况调查问卷。第二部分是课中同步交互,教师根据学生调查问卷反馈的学习情况实施现场教学,学生以小组形式对课前文本进行分析并展开话题讨论,教师同时参与话题讨论。第三部分是课后评价交互,对于在解读文本时遇到的疑惑或问题,学生在课后仍可通过线上教学平台向教师提问,教师答疑解惑。学生完成课后教师发布在平台上的作业以及可阅读相关拓展资料,课后作业采用教师批改或生生互评的方式。课前、课中、课后各部分的交互活动分别通过线上教学平台与线下课堂完成,每个部分都包含教师符号、文本符号与学生符号之间的互动,从而建构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导向、以信息化教学平台为环境的知识传播模式。

五、研究结论

(一)创设教学资源库构建师生共通意义空间

符号互动理论认为意义的交换有一个前提,即交换的双方必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1]学生通过参与各种教学交往和教学过程, 获得这些教学内容的意义, 主要是从代表社会文化的教师那里获得相同的或相似的意义。[7]在大学语文课堂中,学生必须在获取文本相关背景知识的前提下才能领会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和分析,实现师生对文本意义的交换。现实中,课堂教学的学时有限,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文本篇目也受学时数限制,为保证将有限的课堂时间充分利用起来,既完成教师对文本的重难点解读,又实现课堂中师生、生生的有效互动,建设大学语文信息化教学平台资源库,有助于扩充文本相关数字化教学资源,提升课程教学效果,建立科学有效的学习模式。

大学语文课程资源库的建设包含每个教学篇目的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部分,课前教师进行充分的师本互动并借助信息化教学平台为学生选择适合其认知水平的文本相关教学资源并发布学习任务,学生通过线上文本背景知识阅读进行生本互动,构建师生共通意义空间。课中,学生在有了一定文本背景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利用线上教学平台资源库中的微课视频完成文本部分知识点的学习,教师发布知识讲解数字资源和线上话题讨论实现师生互动。课后,线上平台的作业布置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自评、生生互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实现生生互动。

(二)认知与情感双重符号实现师生情感共鸣

大学语文线上教学平台的资源可以使用丰富多样的非语言符号呈现,如采用与文本有关的配图、文章诵读音频、作者介绍小动画、知识讲座视频等资料,选取学生喜闻乐见的符号形式,充分调动听觉、视觉等多重感官,增加课堂趣味性。

线下授课过程中要实现认知与情感双重符号的作用,大学语文教师不仅可以通过最直接的象征符号——语言来表情达意,通过语言来实现知识传递和互动沟通,还可以通过教师抑扬顿挫的语调、节奏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此外,还可以借助面部表情变化和肢体动作等体态符号实现课堂讲授的形神兼备、声情并茂,既发挥了认知符号的作用, 又发挥了情感符号的作用,使学生感觉听课是一种美的享受,激发师生对文本内容的情感共鸣。

(三)课程知识双向传播强化师生思维互动

传统的课堂知识传播方式主要是由教师面向学生的单向传播,教师输入得较多,得到来自学生的反馈较少,因而导致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能力较差,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动态掌握不足。

大学语文混合式教学以信息化教学平台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使学生在教师授课之前根据引导问题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学习。利用内容丰富的线上平台教学资源库,根据不同专业学生不同的知识储备科学合理的安排课程资源。使用多种符号,结合多种互动方式来完成课堂教学。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思维和教师思维互动起来,形成教师与学生相互协作、互动且共同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

信息化教学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知识传播方式,知识传递呈现教师、学生与教学文本之间的多维互动、双向传播态势。研究基于符号互动理论,围绕信息化教学平台环境的人与信息互动以及人与人互动两个方面,探究教学过程中师本互动、生本互动、师生互动以及生生互动中的知识传播模式,以大学语文混合式教学为例分析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线上线下的交互活动。

大学语文混合式教学展现了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进行互动式教学的新型知识传播模式:大学语文线上教学平台教学资源库包含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打破传统课堂教学仅围绕教材的资源限制;依托线上教学平台分别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方面展开教学活动,突破实体课堂学时数的限制;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将线上师生与文本的互动与线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结合起来,实现线上线下多种教学符号的互动;利用教学平台中学生在线反馈和学习数据的统计分析,实时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掌握学生学习情况。设计大学语文混合式教学交互活动,培养大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自主性、对知识的自主探究能力,从而实现更高效的大学语文教学。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1.45-46,52-53.

[2]李彬.符号透视[M].上海:复旦大学,2003.

[3]张俭民,董泽芳.从冲突到和谐:高校师生课堂互动关系的重构——基于米德符号互动论的视角[J].现代大学教育,2014(1):7-12.

[4]柴玥,武文穎,杨连生.慕课构建新型知识传播模式研究[J].当代传播,2015(2):77-79.

[5]李文跃.符号、教学符号与教学符号互动的探析——基于符号互动论的视角[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0):53-56.

[6]张薇.大学语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研究[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0(2):151-154.

[7]帅飞飞,李臣之.米德符号互动理论的教学意蕴[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7):61-64.

(责任编辑:刘洁)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一)
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二)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人文素质培养功能的探索与实践
大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意义探寻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教学纾解对策研究
基于公安职业特色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究
基于心灵观照传播的大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