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高校师范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重构

2021-12-03 12:04张艳芬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1年11期
关键词:实践教学体系重构

张艳芬

[摘    要]本文基于对高校师范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现状及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高校师范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重构的基本思路,分别是:目标重构、内容重构、过程重构、资源重构、导师队伍重构、评价体系重构,以期为更多的学者提供借鉴。

[关键词]师范专业认证;实践教学体系;重构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1) 11-0072-03

高校的实践教学是指通过师范生亲自参与实践才能完成的教学环节,是增强师范生从事教育教学所需要具备的各种职业素养的一个重要平台。它与理论教学相并行,是高校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两个有效途径之一。因此,一套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在高校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高校的实践教学体系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自2017年10月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以来,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在我国全面启动。师范专业认证对高校师范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基于师范专业认证的新要求重构高校师范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无疑是高校目前应为之举。本文基于对高校师范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现状及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高校师范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以下简称:高校实践教学体系)重构的基本思路,以期为更多的学者提供借鉴。

一、高校师范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现状及问题

(一)实践教学落实的力度不够

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行业一线对高校师范类专业培养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集中指向于师范生实际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以及高校师范类专业在对自己所培养的人才进行素质评估时也越来越多地发现,师范生在毕业时独立开展实际工作的能力事实上还远远不够等等状况的出现,高校师范类专业在思想认识上越来越重视实践教学,在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上已经形成了一种共识,并且在行动上也随之展现出来对既有实践教学体系的一些改革。但是纵观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现状发现,高校对实践教学的认知到位高于行动上的到位,将重视实践教学的理念落到实处的力度,还远远不够。

(二)实践教学利益相关方的参与度不高

目前,高校实践教学的开展一般都是在前期制定的实践教学计划指导下进行。实践教学计划一般由高校依据对师范生发展的预期自行制定,在制定实践教学计划时,仍然是传统的实践教学指导理念占优势,即认为实践教学仅仅是理论教学的必要延伸或重要补充,于是,导致制定的实践教学涵盖内容相对狭窄,开展方式也相对传统与单一。并且在制定实践教学计划时,与师范生发展密切关联的利益相关方譬如行业一线专家、一线教师等并未真正参与进来,由此,利益相关方对实践教学的建议与诉求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回应与观照。

(三)实践教学资源有待拓展

高校对实践教学都会提供一定的专项资金,但是,相比在理论教学方面的经费投入,对实践教学的经费支持,还显得很薄弱,实践教学的设施保障也较为简陋,因此,不足以满足高质量开展实践教学的需求,致使实践教学的开展实效受到影响。同时,由于长久的积淀,高校也建有一定数量的教育实践基地,但是,教育实践基地的遴选和管理尚没有建立起规范的机制,教育实践基地的代表性、稳定性以及与教育实践基地合作开展实践教学的力度都还远远不够,因此,教育实践资源的广度与深度也还需拓展。

(四)实践教学管理的有效性有待提升

高校对实践教学都会实施一定的管理,对师范生实践教学的过程也会提出一定的具体要求,比如要求学生撰写实习日志等。但是,高校对实践教学的管理还相对简单,管理的内容和形式也不健全,表现为缺乏对学生教育实践中具体境遇的有针对性地督导与帮扶,更缺少对学生实际锻炼中成长状况持续性的主动监测与及时反馈,因此,高校对实践教学的管理事实上流于形式,管理的有效性不高,实践教学质量也未能达到理想状态。

(五)实践教学指导团队的整体专业素养有待提升

高校开展实践教学之前,会为每一名师范生配置指导教师。然而,在指导教师的配置上存在着随意性,对实践教学的指导内容与指导教师的专业擅长二者之间的匹配性考虑不周,缺乏对指导教师的遴选机制。同时,对指导教师的组织管理也缺乏科学性,尚未建立专门针对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的培养以及考核、激励机制,特别是对实践教学基地的一线指导教师的组织管理机制尚不健全。因此,高校实践教学指导团队的整体专业素养都有待提升,实践教学中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指导质量和效果难以保障。

(六)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及考核机制也有待规范

高校对实践教学会进行一定的评价,但是尚未建立起系统、完善的评价体系,评价流于形式,评价的发展性功能没有真正发挥出来。对实践教学进行评价的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评价主体仅仅是指导教师,没有师范生的自我评价及同伴评价;评价重心集中指向于实践教学的结果,对实践教学过程的评价较为忽视;评价方式大多为终结性评价,缺少形成性评价;评价方式也较为单一等。同时,对实践教学的考核机制也需规范,譬如考核目的的指向性、考核內容的全面性、考核过程的客观性、考核纪律的严肃性、考核标准的明晰性都有待进一步规范。

二、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高校实践教学体系重构的基本原则

师范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是学生中心、产出导向和持续改进。这既是师范专业认证对实践教学体系重构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实践教学体系重构中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学生中心

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实践教学体系的重构首先应该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这意味着实践教学体系中的方方面面,包括实践教学的目标、实践教学的内容、实践教学的过程、实践教学的资源、实践教学的导师队伍以及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都要围绕学生的发展而规划,围绕学生的发展配置实践教学的各种资源和安排实践教学的各种活动。把学生的发展作为一切实践教学安排的起始点和最终的归宿。

(二)产出导向

产出导向的原则,意味着实践教学的目标必然来自高校师范生的毕业要求,即师范生应该具备的实际教育教学素养与能力,然后基于此再去设计实践教学的内容、规划实践教学的过程、规范实践教学的管理、配置实践教学导师队伍、建构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于此,前边的每一个环节都对后边的环节具有导向价值,后边的每一个环节也都对前边的环节构成着支撑。

(三)持续改进

持续改进的原则,意味着要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要定期进行实践教学目标达成度评价,以此为中介,形成一个持续改进的闭环。从而每一次实践教学的起点都是上一次的实践教学目标达成度评价反馈,每一次实践教学达成度评价反馈也都是下一次实践教学持续改进的依据。

三、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高校实践教学体系重构的基本思路

(一)目标重构

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实践教学体系重构的第一步应该是实践教学目标的重构,目标重构的依据是毕业要求。师范类专业的毕业要求包括四个维度和八项具体指标。四个维度分别是: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与学会发展。八项具体指标分别是:师德规范、教育情怀、学科素养、教学能力、班级指导、综合育人、学会反思与沟通合作。在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实践教学对毕业要求中的每一个内容都应该构成支撑,因此,重构的实践教学目标应该具有涵盖性,应涵盖毕业要求的所有维度和所有具体指标。唯有这样,才跳出了传统的实践教学指导理念的桎梏,符合师范专业认证对实践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二)内容重构

实践教學目标需要通过实践教学内容来达成,因此,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实践教学体系重构的第二步是实践教学内容的重构。内容重构的依据是实践教学的目标,即基于师范专业认证新要求重构的实践教学目标来重新确定实践教学内容。基于此,重构的实践教学内容要覆盖师德体验、教学实践、班级管理实践和教研实践等领域,并且实践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目标之间要建立起实质性的关联。那就是,每一个实践教学目标都应该有对应的实践教学内容,每一个实践教学内容都必须支撑着相应的实践教学目标。每一个实践教学内容在实践教学体系当中都必须拥有一定的地位与承担一定的任务,都需要发挥一定的作用,每一个实践教学的目标也就都有了实现的可能。

(三)过程重构

实践教学内容需要通过实践教学过程来落实,因此,实践教学的过程重构是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实践教学体系重构的第三步,也是实践教学体系重构中最为关键的一步。过程重构包括重新规划实践教学的具体实施进程,以及对实施过程的组织管理与质量监测。首先,在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实践教学的实施进程,从纵的方面要体现四年一贯制推进和分层递进的特点;从横的方面要体现与同期并行的理论教学环节实现有机衔接的特点。因此,既要把实践教学的内容科学地分布在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不同的时间节点,又要形成这些内容之间的彼此强化以及螺旋式上升,尤其是实现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之间的深度贯通。其次,在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实践教学实施过程的组织管理要完善与规范。因此,应该制定专门的实践教学大纲与实践教学指导手册,对实践教学的目的、任务、内容、形式、要求、时间进程、考核方法等做出明确的表述与规定,并以此作为指导开展实践教学的制度性文件。同时,对实践教学实施过程要采取全过程质量监测,监测内容涵盖师德体验、教学实践、班级管理实践、教研实践等不同领域,并且要分项形成相应的记录文档。这些是保障实践教学过程落实实践教学内容以及保障实践教学内容事实上达成实践教学目标的至关重要的一环。

(四)资源重构

实践教学的资源重构,就是要基于重构的实践教学目的和内容来重新配置实践教学所需要的全部硬件资源,它包括内部资源重构和外部资源重构。内部资源重构是指高校内部用于开展实践教学的专项资金、设施设备的建设;外部资源重构即外部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一个基本的重构原则是,实践教学资源要能够满足高校开展实践教学的所有需求,这是支持实践教学前述所有内容达成的保障条件。首先,内部资源重构方面,比如师范生人均配置的实践教学经费要符合师范专业认证标准的要求,即不低于学校平均水平;高校配置的实践教学设施设备要完善、齐全,且方便师范生使用,并且要有一定数量的数字化实践教学资源。其次,外部资源重构方面,即在实践教学基地的配置方面,一定要基于实践教学目的制定完善的实践教学基地遴选标准及管理制度,这样,一方面可以充分保证遴选出来的实践教学基地具有代表性;另一方面还可以保证实践教学基地在与高校合作培育师范生的过程中的规范性。

(五)导师队伍重构

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实践教学体系重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队伍(简称:导师队伍)的重构。首先,导师的配备数量要充足,生师比要基于一定的要求。其次导师的类型应该包括理论导师和实践导师两种。即在实践教学中真正建立起来“双导师”制度。理论导师由高校专业课教师担任,实践教师由行业一线教师担任。再次,对导师的资质要提出明确的要求,导师的专业擅长与实践教学内容相匹配,导师的指导素养与实践教学的要求相符合。对尚不具备、不符合导师资质的教师可以通过培训提升素养,使其胜任导师工作。为此,高校要建立相应的导师的遴选标准和培养提高机制。第四是导师的管理。要制定并实施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管理办法,对理论导师和实践导师的指导工作做出规定,明确责权,科学履职。最后对导师的工作要建立考评激励机制,并且把师范生对指导教师的满意度作为考核的唯一重要依据。

(六)评价体系重构

评价体系重构是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实践教学体系重构的最后一个内容,也是实现实践教学持续改进的有力保障。实践教学评价体系重构第一个内容是评价目标的重构。评价目标要指向实践教学目标,每一次实践教学结束之后,要及时进行实践教学目标达成度评价,并形成实践教学目标达成度评价报告。评价的重心应该是学生的表现,即学生在师德体验、教学实践、班级管理实践、教研实践等领域的表现情况。评价的主体应该多元,其中居首位的是实践教学的两个最大利益相关方,即师范生自己以及师范生的教育实践对象,其次才是指导教师。评价的方法应该是以关注实践教学过程的形成性评价为主,以关注实践教学结果的终结性评价为辅。评价的结果要及时反馈并作为实践教学持续改进的依据,以此形成实践教学体系的闭环。

综上,在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重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既是对高校实践教学体系自身的一种挑战,也是一个促使其突破缺陷实现自身发展的一个机遇,在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重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是高校发展中的一种历史必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教师〔2017〕13号).2017

[2]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3]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教师〔2018〕2号).2018

[4]教育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教育部2011-10-08)(教师[2011]6号).2011

[5]刘继超,王菊.构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J].科技创新导报,2018(15).

(责任编辑:张宏玉)

猜你喜欢
实践教学体系重构
视频压缩感知采样率自适应的帧间片匹配重构
长城叙事的重构
北京的重构与再造
水利工程造价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
系统科学理论视角下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互联网+”创新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生物工程本科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
市场营销专业小学期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
论中止行为及其对中止犯的重构
《刑法》第64条的实然解读与应然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