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劳动教育规模化发展的若干思考

2021-12-03 19:37吴积军陈晓鸥
陕西教育·综合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劳动课程教育

吴积军 陈晓鸥

自2020年7月7日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以来,劳动教育在全国各地迅速推进。地方层面,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挖掘区域先行者经验的基础上,开始规模化有序推进劳动教育。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初步形成。例如陕西西安模式、浙江杭州模式、湖南长沙模式、大连沙河口模式、山东潍坊模式等。

《指导纲要》对劳动教育的目标内容提出了具体要求:一是明确劳动教育目标框架(具体包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四个方面);二是明确三类劳动教育(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生产劳动教育、服务性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定位;三是明确小学、初中、普通高中、职业院校、普通高等学校劳动教育主要内容和三类劳动教育的具体要求。

学校层面,越来越多的学校依据以上三项要求,结合校情、学情制订了更为具体的“劳动教育任务单”。

一、劳动教育推进过程中出现的若干问题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育人方式的重大转变,在推进过程中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2021年,吴积军名师工作室在陕西省内开展了劳动教育的调研活动并汇总了较为突出的问题。

(一)劳动教育发展不平衡

调研发现,规模小、面积少的学校普遍存在劳动教育场地不足的问题。如果场地面积无法增加,学校就必须因地制宜,通过诸如楼顶农场、教学楼内外走廊农场、内外围墙农场、立体农场、教室农场、活动箱组合式农场、社区农场等去解决场地问题。

解决上述问题,陕西西安浐灞第十小学就提供了范例。学校位于米家崖廉租房小区旁,周围是密集的居民楼宇。面对这种情况,浐灞十小在教学楼楼顶创建了农具发展史博览馆和“云中篱园”劳动实践基地。以“农史了解、农耕体验、农作育人”为劳动教育理念,以“傳统农业”为特色,重构校园学习生活的空间场所,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体验、观察交流、反思成长。

(二)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相对薄弱

调研发现,劳动教育在课程建设方面的主要问题:第一是课程定位、教育教学目标不明确。对于劳动教育课程究竟应该怎样发挥育人功能、需要哪些理论支撑、如何开展实践指导都缺乏足够的认识。第二是课程开发缺乏学生视角。第三是课程的组织形式单一。“走马观花课程”“蜻蜓点水课程”“打卡拍照课程”大量存在。第四是课程的设计者缺位。校外开展劳动教育时,往往过分依赖承办者提供的课程体系。目前,“一区一体”“一校一环”的校内外课程整体设计和统筹协调机制尚未形成,普遍缺乏由校内教师主导的校外劳动教育课程设计,校内与校外劳动教育出现脱节现象。

(三)劳动教育形式大于内容

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是有待完善的人。教育者应该关心劳动教育实践学习情景的创设,重视“沉浸式体验”。

例如,同样是完成“清理操场”的劳动任务,A校分发劳动工具后,直接宣布劳动任务开始,由教师看着学生彻底清理整个大操场。B校将劳动课程划分为“课程前、课程中、课程后”三个阶段。课程前,设置“开展劳动竞赛,爱我美丽校园”的劳动情境。课程中,从引导学生设计入手,完成净化、美化操场的任务群设计。再由学生组团(自主进行团队文化建设)从任务群中选择和确定劳动项目,通过试赛自主发现所需劳动工具并进一步优化劳动环节,进行任务分工,细化劳动步骤。课程后,开展劳动竞赛心得交流,完成劳动成果展示海报。同样是“出力流汗”,同样是完成真实的劳动任务,“课程前、课程中、课程后”三个阶段环环相扣,更有利于学生“经历完整的劳动过程”。

(四)“诚实劳动”与“虚假劳动”并行

“图片时代”的劳动教育最怕“有图无真相”。“诚实劳动”是劳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教育课程不能简单停留在“孩子参加劳动了”这个层面上,要坚决反对某些老师和家长协助孩子利用劳动工具进行“摆姿势劳动打卡”的现象。在劳动课程任务群设计和项目化渐进的过程中,除了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还应考虑如何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合作交往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

当前,大中小学中存在的“有教育无劳动”和“有劳动无教育”问题不容忽视。《指导纲要》从独立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在课外校外活动安排劳动实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劳动文化四个方面明确了劳动教育的途径。要按照《指导纲要》指出的“讲解说明、淬炼操作、项目实践、反思交流、榜样示范”等关键环节创新劳动实践课堂。

(五)劳动教育方法过于单一

怎样选择劳动教育方法呢?一看是否与劳动教育内容适切;二看是否达成劳动教育目标;三看是否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四看是否安全健康。劳动教育方法包括讲授演示法、“做中学”法、谈话法、情境体验法、劳动探究法、对比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沉浸式体验法等。

以谈话法为例。同样是学习整理三层置物柜,A班教师的教学语言仅仅停留在“公布要求”上。当学生询问为什么要求置物柜最底层放玩具、中层放学习用品、最高层放衣物时,老师回答:“更加整齐、美观。”而B班教师则创设“母亲节的神秘礼物(收拾置物柜)”任务群,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整理分类设计,任务完成后,还需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最优化整理说明”。两个班最后同样都完成了劳动任务,也同样选择了在置物柜的中间层放置学习用品。但B班的劳动成果体现出“多样化”和“人性化”的特点。

(六)劳动教育亟待“价值澄清”

劳动教育,除了开展思想教育,还要指导学生反思劳动实践。调研发现,学生参与劳动的主动性不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学生与劳动过程、劳动者、劳动指导、劳动评价脱离,加之现在的家庭住宅密闭、室内功能区相隔,造成学生远离劳动场所。二是课业负担重,劳动时间无法保证。三是学校、家长、教师包办代替。四是社会普遍存在轻视体力劳动者现象。五是劳动任务需要学生在脑力及体力方面都有所付出,学生怕苦、怕累、怕脏、怕费时间,有逃避心理。

如何澄清劳动课程的价值呢?陕西西安莲湖区希望小学提供了范例。课程前,学校通过班会课进行劳动观念教育,播放《城市美容师》宣传片;课程中,将保洁员请进学校授课,开展“任务群”式全校卫生大扫除竞赛活动;课程后,召开辩论会,讨论 “校洁我荣,我是劳动小能手”“合作劳动真快乐!”等议题,澄清劳动价值。通过实践反思身边劳动案例,学生更加有效地辨析什么才是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七)劳动教育专业教师培养不足

调研发现,大中小学普遍缺乏专业的劳动教育教师,基层学校校本劳动教师培养能力不足。只有逐步形成具有专业素质的劳动教育专职教师队伍,将劳动教育教师“三级三类”专业化发展纳入常规培养计划,才能保障师资队伍质量。但如果从另一个角度审视这个问题,生活中无处不存在劳动。一些劳有所长者、专业技术人员、非遗传承人、劳模等,不仅应该加入到劳动教育中来,还应该发挥传帮带作用。

那么,如何处理“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发展的劳动教育”和“师资监管要严格”之间的关系呢?

天津市以区为单位设立劳动教育教研室,将劳动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课程中。还核定了中小学劳动教育教师岗位数量,采取“区管校聘”方式为学校配备专业教师,并积极推动职业院校与中小学建立劳动教育教师交流共享机制、劳动教育教师的特聘制度,鼓励在中小学设立劳模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聘请经过审查的行业专业人士担任兼职教师。

(八)劳动教育保障机制亟须健全

安全是大中小学校外劳动教育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校外劳动教育基地在场地提供、设施储备、课程具化、情境营造、成果呈现、沉浸体验等方面具有先天优势。但校外劳动教育的安全保障非常复杂,涉及天气安全、地质安全、交通安全、饮食安全、住宿安全、卫生安全、疫情安全、师生特异体质安全、劳动保护等方面。

调研发现,以下措施可以有效提高校外劳动教育的安全保障:一是合理安排劳动任务、监控劳动强度、控制劳动时长;二是在劳动场地及劳动设施选择、劳动材料选用、劳动工具设备和防护用品使用、活动流程安排等方面,制订安全、科学的操作规范;三是注重制订劳动实践活动风险防控预案的应急与事故处理机制。

目前,因为劳动教育管理及收费标准缺失,劳动教育耗材从何而来、可否收费、怎样收费、收费多少等问题都缺乏政策依据。此外,劳动教育基地不得开展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性创收,那么,持续性经费保障怎样实现也是亟待破解的难题。

二、劳动教育的专业化发展

(一)劳动教育的全员性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要面向全体,要通过课程设计来改变劳动教育“只有站在老师身边的几个人受益”的现象。从课程角度出发,由于学生的“优先发展域”各不相同,设计以任务群为基本单位的沉浸式体验型劳动课程更贴合学生实际的劳动需求。例如“学会整理”“水培植物养护”“建筑模型搭建”“养生食品制作”“废物利用”都可以成为任务群的主题。

(二)劳动教育的基础性

中小学是劳动教育的主阵地。小学低年级重在劳动启蒙,老师需要引导学生知道人人都必须劳动。低年级劳动教育课程设计要有趣味性和激励性,要让学生觉得劳动有意思,为自己能够生活自理感到光荣。要通过课程设计帮助学生学习简单的自我服务性劳动技能,通过评价鼓励学生在重复练习中提高劳动技能。

(三)劳动教育的过程性

劳动是一种学习活动,需要教师紧密结合学习环节和生产劳动、社会实践,需要教师指导、帮扶、激励、评价。学校和教师是劳动教育的实际实施者,要坚持以劳动素养的塑造为导向,关注劳动过程的互学互鉴。要精心设计劳动教育课程,既要注重劳动课程与学科教学的沟通,又要注重劳动课程与课外实践沟通,准确把握劳动课程与学科教学、课外实践之间的关系。

要夯实劳动教育的过程,除了课程设计,还需资金支撑。需设立专项经费,用于劳动教育场地和设备的改造与维修,投建创新性劳动学习专用教室。劳动教育需要教師建构真实的劳动情境。专用劳动教室除了劳动设备、劳动工具、教具学具外,还需要配备多媒体设备。在调研中了解到,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劳动技能时,对于如何正确使用工具、分步骤进行制作实践指导等,都可能会出现“难以准确表达”的情况。这时,如果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微视频示范、微课技能讲解,就能有效降低学习难度。

(四)劳动教育的连续性

养成劳动习惯中的“养成”两个字,强调了劳动教育在时间上的持续,这就要求学校制订时间跨度较长的培养规划。

当前实施劳动教育的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乐于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是劳动习惯养成的三条重要支撑线,如何实现持续性的“三线并进”呢?关键在于保证时间、保证场地、保证指导、保证评价。

(五)劳动教育的进阶性

习近平总书记用“拔节孕穗期”来形容孩子的成长期。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是不完善、待成熟的个体。在进行劳动教育课程设计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意劳动内容、劳动目标的设计坡度。

年龄特征、劳动知识与技能的真实起点、家庭情况、心理状况都是影响劳动教育内容进阶性的重要因素。在课程设计时,教学内容既要关注群体的进阶,也要关注个体的进阶。量力而设、量力而引、量力而止、量力而评。对于自主发展困难学生,要勤巡视、多鼓励。因为劳动过程的复杂性和劳动材料的多样性,教师在课前还应重视特异体质学生的筛查,加强劳动保护、避免劳动损伤。

(六)劳动教育的协同性

学校应主动架构劳动教育家委会网络,邀请家委会对学校劳动教育进行民主监督。此外,为了加强劳动教育保障监管力度,建议学校成立“劳动教育教师—家长监管委员会”,将劳动教育监管常态化。发挥好家委会在劳动教育中的独特作用,形成教育合力,助力孩子在真实劳动中真实成长。

学校要坚持用好劳动教育的家庭路径,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给学生布置力所能及的长期+短期家务劳动作业。同时,还要重视家庭劳动教育的校外实践,鼓励家长安排一定时间进行亲子农业生产、工业体验、服务型岗位实习等劳动实践活动。

(七)劳动教育的激励性

劳动教育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具有生发性和生长性的特点。

要关注基于学生发展的增值性评价,建议建立个人劳动实践成长档案册,持续填写劳动记录。可以通过劳动成果展示、劳动反思清单、劳动报告评价学生的劳动能力,展示学生在知情意行方面的发展情况。在劳动课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价值留存”。指导学生记录劳动学习情况,引导学生及时收集、整理劳动相关的事实材料(如劳动作品)等。

教师要通过鼓励性评价促进学生的劳动学习。教师的评价要有针对性,不仅要关注劳动工具选择的合理性、工具使用的规范性、工具使用的熟练程度,还要关注劳动效率、劳动时长等劳动实践要素,监控学生的劳动强度,加强劳动保护。同时教师要观察并及时记录学生在劳动实践过程中的参与度、主动性、积极性,强化学生的劳动规则意识、责任意识。

学校应当持续完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加强增值性评价。基于学生劳动学习的起点和已有经验,增值性评价作为发展性评价,关注劳动实践过程,有利于发挥劳动教育的激励作用,有利于学生建立劳动自信并发挥劳动潜力。

(八)劳动教育的延展性

课程是劳动教育的“灵魂”,留存有价值的劳动教育成果,对于充实劳动教育课程资源、丰富课程内容、提升课程质量,构建开放、兼容、有序、动态、迭代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有重要意义。前、中、后三阶段的“价值留存”既是对劳动教育的反思、总结、评估,也是对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发、迭代、积累。

劳动教育结束后,学校应总结交流、拓展和延伸,帮助学生梳理劳动教育中的收获。学校应及时引导学生合作完成劳动教育活动小组成果研讨,填写劳动成果手册、进行物化劳动成果展示(劳动成果PPT、劳动过程视频、劳动调查研究报告、小小劳动论文、劳动实践活动总结、劳动漫画设计、劳动数据图表、田园放歌诗画集)等。学校还可以借助网络对收集到的劳动过程影像资料等进行发布,扩大劳动教育知曉面。

(九)劳动教育的未来性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劳动的重要性,作为教育者,也感受到劳动教育缺失带来的时代忧虑。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基础教育阶段都有国家性质的劳动教育课程。日本的“技术·家庭”课程,其核心是设计。课程从指导学生制订计划开始,引导学生经历构思设计、画草图、选择材料和工具、进行实践、展示交流的过程。俄罗斯学生的劳动必修课程包括无线电技术、情报信息技术、制图、建筑修理装修、生产与环境保护、材料加工等,劳动辅修课程包括缝纫、汽车驾驶与维修、植物栽培、电器安装、畜牧业产品加工、企业管理等。澳大利亚的劳动教育课程包括牧草与牧羊技术、打印与文书处理、工程制图、农业机械使用等。

新时代强调劳动教育,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未来社会主义劳动者的综合素质。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新时代劳动教育思想,将劳动教育融入育人体系,需多方协同发挥劳动教育的重要作用,让劳动成为孩子走进生活、走向未来的“金光大道”。

(作者吴积军系陕西省教科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

猜你喜欢
劳动课程教育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热爱劳动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