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瑢,郜慧萍,毛 凯
(1.山西省林业和草原科学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12;2.山西省中条山国有林管理局,山西 侯马 043099)
山西太行山南端为土石山区,地势险峻,海拔差异大,地貌复杂。规划造林地多为高山,且地形破碎、土薄石多,立地条件较差。造林中存在阔叶树造林成活率、保存率低,生长缓慢,林分质量差,纯林多、混交林少,单层林多、复层林少,针叶林多、阔叶林少等问题。笔者对太行山南端主要阔叶树造林模式进行了调查分析,以期为山西省阔叶树造林的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太行山南端属中条山土石山立地亚区,地貌以山地为主,间有河谷阶地与山间盆地。年均温3 ℃~11 ℃,年降水量500 mm~720 mm.土壤以褐土性土分布较多,森林植被较多的山地以淋溶褐土为主,边沿石质山地土壤主要为极度瘠薄的粗骨土。
采用问卷调查、现场调研与查阅资料相结合的方式。在山西省太行山南端垣曲县、夏县、浮山县、陵川县等地对主要阔叶树的造林模式进行调研,调查内容包括地形地貌、海拔、坡向、土壤等立地因子,以及主要混交树种、比例、类型、成活率、保存率等,并分析确定其适宜的造林模式。
太行山南端主要阔叶树的造林模式见第62页表1.
表1 太行山南端主要阔叶树造林模式
由1表可知,各调查点海拔均在600 m~1 500 m,混交针叶树种多为油松、侧柏、白皮松、华山松,阔叶树种主要为白蜡、五角枫、连翘、栾树、皂荚、栓皮栎、辽东栎,多为块状混交或带状混交,栽植密度为1 110 株/hm2~1 665株/hm2,整地规格为60 cm×60 cm×40 cm或40 cm×40 cm×30 cm,土壤多为淋溶褐土、褐土。采用2年生苗,苗木规格为Ⅰ级或Ⅱ级苗。经3 a~5 a的生长,裸根苗或容器苗脱袋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均在80%以上。按照高中山(>1 700 m)、中山(1 400 m~1 700 m)、中低山(1 100 m~1 400 m),低山(<1 100 m)来划分立地类型,对各调查地造林模式分析如下。
调查地陵川县,气候温暖偏寒,大陆性气候较为明显。无霜期160 d,年平均降水量600 mm~700 mm,年平均气温7.9 ℃左右。该调查地海拔1 400 m 以上,主要造林模式以油松+辽东栎为主,块状混交,配置少量山桃或连翘,造林保存率90%以上。这种造林模式适用于太行山南端土石山中山区造林。
调查地浮山县,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多风少雨,温差较大,四季分明。年均温11.2 ℃,年均降水量534.8 mm,无霜期206 d.调查地海拔1 100 m~1 400 m,主要造林模式有油松+华山松+辽东栎、油松+华山松+栓皮栎+杜梨、油松+华山松+栓皮栎+连翘、油松+侧柏+栾树、华山松+白皮松+栓皮栎等,造林保存率在80%以上。这种造林模式适用于太行山南端土石山中低山区。
调查地主要有夏县、垣曲县,地处暖温带,属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2 ℃~13 ℃,无霜期超过200 d,年降雨量500 mm~600 mm.海拔1 100 m以下,主要造林模式有侧柏+白蜡、侧柏+五角枫、白皮松+白蜡、白皮松+栓皮栎+连翘、华山松+栓皮栎+皂角等,块状混交造林成活率在80%以上。这种模式适用于太行山南端低山河谷区。
山西太行山南端阔叶树造林模式的设计,要遵循当地自然条件和树种的生态特性,大力发展阔叶树混交林、针阔混交林和乔灌混交林等。有效提高林分的稳定性和生态防护效益,减少病虫害和森林火灾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