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俞霏,杨永庆
(齐鲁工业大学 艺术设计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3)
随着新旧动能转换的持续推进,服装产业发展迅猛、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地方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的重任。产学研合作教育从培养学生全面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入手,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以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为基础,将课堂与社会紧密联系,实现企业和学校双赢,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应用人才[1]。齐鲁工业大学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在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过程中,引导学生直接接触服装生产领域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加强教学的针对性,获得了充足的设备及技术支持。在不断教育和培养人才的过程中,目前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传统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理念不和谐、服务地区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滞后问题、产学研人才培养在校内外的实训建设有待加强、实践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不同步以及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及行业企业影响力欠缺等。针对上述问题,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进行了改革路径的系列探索。
齐鲁工业大学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隶属于一级学科艺术学,自2000年服装设计专业本科招生以来,已招收了65个自然班,年平均招生4个自然班。目前,此专业在校生共有337人,已先后为社会输送了25届专科、本科优秀毕业生2 000余名。基本学制为4年(弹性学制3~8年),总学时为2 612学时,总周数为41周,4年总学分不低于160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历经2015年、2017年和2020年3次修订及数次座谈研讨,构筑了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培养模式。培养方案进一步优化了教学资源,强调了服装专业技术与智能制造技能的培养、学科交叉及产教融合的重要性。同时,加强了对于各类纺织材料、服装及配饰设计能力的培养,强化了生产工艺的学习,增添了多个实训平台。紧密围绕创新、实训、技能和素质,将课程集约化,并根据不同的培养方向进行具体课程的构建和衔接。加大课程实践的比重,强化服装专业基本技能的训练,使学生能够通晓服装产业格局,了解服装市场营销脉络与方法,明确自我价值定位与职业发展的方向。
课程总体划分为通识课、基础课和专业教育3类,同时,扩大网络平台课程的辐射面和覆盖度。课程由通识教育必修课、专业基础必修课、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方向课、集中性实践环节6个部分构成,构建了突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模块或课程群。其中,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基础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侧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专业方向课程侧重训练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和系统级的应用能力;集中性实践环节涉及学科发展方向、产教融合、创新创业、职业规划等,着重提高学生的设计、应用和系统分析能力;在课程内容方面,构建以服装专业知识、智能制造、创新实践为主线的课程群,保留了“服装概论”“服装色彩”“针织服装设计”“服装厂规划与设计”等课程,优化了“服装生产管理”“服装CAD”等课程结构和内容,新增“服装电子商务与营销”“成衣设计制版”“服装工业样板技术”等课程。紧密结合服装产业的发展需求,减少传统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增加与信息化、智能化相关的课程,增强与企业的互动,共同开发校企共建课程和企业实践课程,强化课程的应用性。通过开设一系列相关课程、采取多种实践教学等方式,为山东省服装行业培养“动手能力强”、有坚实专业理论基础与创新能力、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搭建与产学研紧密结合,以专业类实验(工作室、实验室)、专业类社会实践和专业类实训、实习为主体的课程体系,形成了系统性、多层次、模块化、立体化的实践教学架构,增加了服装智能制造、功能服装、时尚文化教育等实践平台,合并了原有培养计划中相互联系的部分课程,开设了交叉性强的实践类选修课程。将服装专业知识、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智能技术有机融合,将部分实践类课程教学在产学研实践基地完成[2]。带领学生到真实的工作场景中学习,初步掌握一线服装岗位新技术,了解市场的实际需求,丰富学生的技术经验,逐步由产教项目结合、产教育人配合,向产教协同育人深度融合转变,努力打造“培养链、产业链和创新链”一体的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产学研教学的新格局。
目前,拥有多个实验室,分别为制版工作室、形象设计工作室、制衣工作室、展示陈列工作室、表演排练厅、CNC模型工作室及计算机辅助设计实验工作室。实验室建筑面积约600 m²,仪器设备总值约600万元。新建服装智能制造平台投入经费150万元,新增三维人体扫描系统、三维人体扫描数据处理系统、三维人体扫描仪工作站、3D试衣软件、高速自动剪线单针平缝机、直驱高速电脑单针平缝机及各类服装材料测试仪等设备用于实验项目。在现有服装实验设备的基础上,制定了更为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即新生入学就进入工作室培养;二年级分专业方向,学生可根据兴趣选择;三年级导入项目式教学,学生可重新选择方向;四年级进入企业实践,实现教学培养与企业需求无缝连接。
专业类社会实践,以项目导入带动人才培养。将实践课程与教师的教研项目相结合,在学生参与项目的同时,指导和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专业水平[3]。在项目完成的过程中,与学生一起研究和讨论,并从中发现更多设计元素,洞悉市场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开展服装创新设计,对新型纺织服装材料、新技术进行创新应用。学生参与多项横向课题研究,分别为《服装智能工厂规划研究》《西装国际化高级定制及智能制造项目规划研究》《智能制造背景下时尚与科技相融合的服装设计人才培养的研究》等;创业实践项目《大学生职场服装形象策划定制》《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下的诗乐舞的创新项目开发—诗词视域下的服饰设计与舞蹈创编》《诗词视域下乐舞与服饰的创新应用与实践》等。此外,本专业学生参加多项专业实践,主要有服装材料测试仪器、富怡智能绣花CAD、CAM技术培训等。这些专业类社会实践项目不仅教导学生研究方法和步骤,还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促使其产生新的设计观念、新创意。这种思维训练与个性化实践活动,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有着极大的益处。
通过与企业合作的实践项目锻炼,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与专业实践能力,满足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先后在校外设置实训基地26个,包括泰安东升服装有限公司、青岛即发、青岛雪达服饰有限公司、天津宝盈电脑机械有限公司、天鼎丰非织造布有限公司、泰安岱银、山东宝文斯、山东天源、圣梵尼服饰有限公司、日照荣泰时装有限公司、青岛吉美誉服饰有限公司、山东省纺织设计院、苏州蓝迪婚纱礼服有限公司等实习实践基地,派遣优秀学生在一定时间段或就某一实践项目到企业实习,参与企业运营,了解工作岗位职责、工作流程与经营策略,为将来毕业入职提前做好必要的工作准备与相关铺垫工作,以提高就业质量。专业类实践帮助学生获得了真实的工作体验,提高了专业适应能力。通过实际应用增强学生的专业认识,帮助学生形成符合市场需求的基本工作能力、社会人文素养及创新能力。
为了强化学生的适应能力,为校内实践教学建立了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突出专业特色且让学生主动讲解的教学方式。先后有多部自主开发教材获“十三五”规划教材立项,如《服装设计基础》《服装设计》《服装立体造型表现》等;在线开放课程,如“服装设计”“服装CAD”等。根据企业调研、应届毕业生调研、往届毕业生调研等,将虚拟现实技术等先进的教学手段引入课程教学中,先后有省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服装智能设计工艺制造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建设、“服装智能制造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近年来,服装系多位老师分别指导学生参加省级以上赛事,并多次获奖,包括省级专业比赛一等奖50项、行业专业比赛一等奖50项、二等奖20项、优秀奖30项。这些大赛的奖项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社会认可度。
不断加强在职教师的培养,分期、分批次地选送专职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提升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同时,有计划地聘请企业专家、资深管理人员和企业技术人员为学校的教学服务,让其担任兼职教师,到校讲学、开讲座、指导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实习实训、参与课程管理等,强化专业队伍建设。注重增强教师的创新发展意识。广开渠道,鼓励、支持在职教师到国内外进修更新知识[4]。每年增加经费用于专业教师外出调研、学术交流、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实训业务指导。提升教师的先进技术转化能力和应用技术推广能力,推进“双师双能”。围绕产教融合,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达到校企双方互利共赢。
通过优化考核方式,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改革专业课程考核方法,将课程中的平时作业考核与结课作业考核相融合,加大平时作业的成绩比重,按百分数计入总成绩,强化过程性考核。考核方式灵活多变,如平时作业以2~3人自由结合的形式完成,采用团队考核,结课作业以独立的个人形式评定成绩。在这一过程中,组里的每个同学有各自的分工和任务,要求团队成员相互协作,互帮互助,共同完成任务。这种团队合作让同学们有了较强的合作精神,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大家积极参与讨论,不断完善设计,学习氛围浓厚,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同学们的团队协作能力以及专业实践能力。这些能力是当今市场对学生提出的关键能力,直接影响学生将来的工作业绩[5]。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与学生教学相长、相互配合,总结一些在新模式下保证和提升教学质量的技巧和经验,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了其对自身角色的认同度,在实践训练的同时,强化了学生的责任心。
由高校和企业联动,通过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将服装专业知识、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智能技术有机融合,培养高质量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技术人才,仍是今后高校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持续努力的方向和任务。这一教学模式,不仅促进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还推动了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促进了教师实践能力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实现了专业链与产业链、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和谐对接,发挥了本科学生教育教学、实践的双重优势,推动了服装专业人才定单制生产,满足了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实践型人才的需求,同时,对于规范基地建设和教学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示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