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买生
(湘潭市农业农村局,湖南 湘潭 411104;湖南省生猪产业技术体系湘东试验站,湖南 湘潭 411104)
种猪是生猪产业发展的芯片,种业竞争的核心是科技的竞争。强化种业创新、培育优质种猪、抢占种业制高点,对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促进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农业农村部在《关于加快生猪种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加强地方猪遗传资源保护利用,实施《国家畜禽良种联合攻关计划(2019-2022年)》,鼓励支持利用地方猪遗传资源创制育种新素材,持续选育提高种猪遗传进展,培育新品种、新品系。沙子岭猪是我国华中两头乌猪的主要类群,已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名录,是养猪生产中的珍稀遗传资源[1]。经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沙子岭猪形成了耐粗饲、产仔多、肉质佳等优良遗传特性[2]。自1984年以来,湘潭市对沙子岭猪这一优良猪种进行持续保种,对其种质特性进行深入研究利用,对种业创新进行有益探索。笔者就相关情况作一介绍。
沙子岭猪为肉脂兼用型猪种。据1981年湘潭九华出土的青铜猪尊考证,沙子岭猪已有近4 000年的养殖历史。沙子岭猪分布广、数量多,在20世纪50~60年代,占湖南养猪数量的50%以上,对湖南养猪生产影响很大[3]。沙子岭猪具有独特的外貌特征,毛色为“点头墨尾”,俗称“两头黑”,即头部和臀部为黑色,其他部分为白色,修饰基因控制的头部黑斑遗传稳定。沙子岭猪体型中等,成年公猪体重130 kg,母猪145 kg。沙子岭猪性成熟早,乳头多,产仔多,在较低的饲养水平条件下仍能保持原有繁殖性能,据测定母猪初产窝平均8.62头,经产平均12.39头。沙子岭育肥猪在日粮粗纤维含量15.3%的情况下,日增重420 g,料重比4.82;体重80 kg屠宰,屠宰率72%,瘦肉率42%,肌内脂肪3.25%,肉质优良。以沙子岭猪为母本与大约克、长白等国外引入猪种开展二元、三元杂交,日增重分别达560 g和650 g,瘦肉率分别达53%和57%,并能保持亲本沙子岭猪优良的肉质和风味[4]。研究表明,沙子岭猪肌肉中还含有多种功能性物质,其中有利于儿童智力发育的微量元素锌含量高于其他地方猪种30%~50%;有利于老年人降低血脂、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γ-亚麻酸含量高达1.51%[5]。特别是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王维教授等采用分子生物技术对沙子岭猪的研究表明,沙子岭猪不含内源性逆转录病毒(PERD),因生物安全性好在猪人异种移植领域治疗糖尿病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因此,对优良基因丰富、对养猪生产影响大的沙子岭猪,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妥善保护、深入研究,并开展育种关键技术攻关和种业创新,创制新品种(配套系)新种质,推进生猪种业高质量发展。
沙子岭猪资源保护工作从1984年至今已持续37年,并将继续保护下去。湘潭能持续坚持37年保种,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经验体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第九条规定:“国家建立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制度。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强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湘潭市高度重视沙子岭猪保种工作。1984年5月16日,湘潭市召开市长办公会议,决定对沙子岭猪开展专业化基因库保种工作,并明确由市级(非县级)科研事业单位承担保种任务,要求市财政每年安排专款资金用于保种补贴。20世纪80年代,市财政每年安排保种费2万元,后来不断增加,现在增加到每年50万元以上。湘潭市家畜育种站按要求承担具体保种任务,并按保种技术方案明确专门技术人员负责保种选育工作,确保保种技术人员长期稳定;多年来,国家农业农村部(原农业部)、湖南省农业农村厅(原湖南省畜牧水产局)在保种及保种经费上给予大力支持,省市科技等部门在沙子岭猪种质创新研究等项目上持续给予重点立项支持。
活体保种是保存畜禽遗传资源的有效方式。但活体保种受动物疫情等自然因素影响大,为降低活体保种风险,采取了保种场重点保护核心群公猪和母猪,在拥有种猪所有权的情况下,将部分扩繁种猪下放到农村,分户建立保种档案,保种场与保种户签订保种合同,明确双方责任,对保种户饲养公猪及母猪纯繁给予饲养补助。2019年以来,为规避非洲猪瘟疫情的影响,决定选址新建一个保种备份场(存栏母猪400头),同时扩大保护区保种规模,新增异地保存沙子岭公猪25头,母猪280头。现已形成保种场集中保种为主、保护区保种为辅和农户分散保种为补充的保种网络体系,保种群体扩大到了2 000头以上,有效保存了沙子岭猪遗传资源。为进一步确保沙子岭猪种质资源万无一失,团队按照农业农村部的要求,在做好活体保种的同时,2019年与湖南省畜牧兽医研究所合作开展遗传材料保种,目前已完成62头沙子岭猪的耳组织、体细胞、肠道菌群及15 000支冷冻精液的遗传材料保存任务,并且遗传材料保存规模还在继续扩大。
保种技术措施方面:一是组建血缘广泛的保种核心群。把沙子岭猪产区分成3个层次,分别从中心产区、外围产区和边缘产区按比例选择符合品种标准的优秀个体组建保种核心群,要求保种群中公猪家系之间三代无亲缘关系,但母猪之间可以是半同胞。二是保种群要尽量避免近亲繁殖。如A家系公猪,可在下一代随机调换另一家系的母猪与之交配。这样就可以避免近亲繁殖,避免近交系数上升。三是保种群的选留方式采用各家系等数留种法。各家系每个世代等量选留优秀个体,即“一公留一子”“一母留一女”,多个世代的选留实行选优淘劣原则。四是延长世代间隔。沙子岭猪通常利用年限为5年,按5年1个世代间隔期,保种20个世代就是100年。在世代间隔期内每年按相同的留种方案进行一次保种纯繁配种和继代留子,每年的非继代留种胎次可采用杂交配种,减少保种费用。
2018年我国发生非洲猪瘟疫情以来,重点加强了沙子岭猪保种场的生物安全防控措施:一是建立四级防疫体系。在入场大门口、生产区大门口、猪舍门口设立消毒设施,同时在离场3 km外建立洗消隔离中心,对人员车辆和进场物质进行严格消毒检测把关。二是加强基础免疫。重点做好猪瘟、口蹄疫、猪蓝耳病等常规免疫工作。三是强化卫生消毒。定期开展场内场外大扫除,清除杂草,严格消毒,杜绝蚊蝇等虫媒繁衍散播病原。四是加强生物安全管理。如改通透式围墙为封闭式围墙;猪舍安装纱窗,以防止蚊蝇进入猪舍;保持猪舍内适宜的温度、湿度和空气新鲜度;饲料中添加中草药微生物添加剂,提高猪群免疫力。同时指导农村分散保种户做好生物安全防控工作,确保沙子岭猪种源安全。
资源保护是为了产业开发,产业开发能够促进品种保护。多年来,湘潭市积极探索沙子岭猪的产业开发路径,目前已取得重要进展。2020年,湘潭市人民政府发布了《沙子岭猪特色产业发展规划(2020-2030)》,明确每年整合1 000万元以上资金支持产业开发。1997年以来,在省市科技部门的立项支持下,湘潭在做好沙子岭猪种质资源保护的同时,积极引进国外优良猪种,开展杂交组合试验和新品种配套系选育工作,先后筛选出“双×沙”(双:加系双肌臀大白猪)、“双×长×沙”、“巴×沙”、“大×巴×沙”等强优势杂交组合,历时12年培育出高产高效优质湘沙猪配套系[6]。湘格旺公司、飞龙牧业公司、沙子岭土猪开发公司、金都公司等企业,相继参与沙子岭猪特色产业开发。2018年,湘潭市人民政府引进九鼎集团与湘潭产业投资公司共同组建湘潭新湘农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5亿元,致力于沙子岭猪全产业链开发,公司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开发模式,建立优质猪只生产基地,重点推广沙子岭猪和湘沙配套系,现已开发出冷鲜肉、毛氏雪花猪肉及扣肉、红烧肉、香肠、腊肉、烤中乳猪等高附加值加工产品,在机场、高速路、电视、网络等场所广告媒体进行品牌宣传,举办了红烧肉申报世界吉尼斯纪录等活动,实现了保种与开发互促的良好局面[7]。
沙子岭猪种质创新利用主要涉及杂交优势利用和新品种配套系培育。
利用中国地方猪种与国外猪种之间的遗传差异,通过杂交来获取杂种优势,是地方猪种资源科学利用的重要技术途径。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沙子岭猪的杂交利用主要是采用两品种简单杂交,推广范围不广。20世纪80年代初期,国家启动瘦肉型猪攻关课题,湘潭市湘乡成为湖南省第一个瘦肉型猪基地试点县(市)。1982年,原湖南省畜牧水产局、湖南省畜牧兽医研究所、湖南农学院以及湘潭市、湘乡县(后改成市)畜牧部门联合组成瘦肉型猪攻关课题组,承担湖南省科委下达的“筛选最佳杂交组合提高瘦肉率”研究项目,开展了以沙子岭猪为母本、国外猪种为父本的瘦肉型猪杂交组合试验。经多批次试验,筛选出“杜×长×沙”、“大×长×沙”等优势杂交组合,并建立“三群一网”杂交繁育推广体系[8]。1984年湘乡市出栏商品瘦肉型猪(瘦肉率55%以上)达10.75万头。1986年,湘潭县批准成为瘦肉型猪基地建设县。1989年,湘潭县、湘乡市双双进入全国产肉百强县,其中湘潭县排全国第5名。
进入20世纪90年代,湘潭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高度重视生猪杂交改良工作。1997年,市人大做出《关于加快生猪品改,推进生猪产业化的决定》,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实现生猪产业化的意见》等文件,畜牧部门大力推进生猪品改,建立健全良繁体系。1997年,原北京农业大学(现为中国农业大学)在湘潭投资建立湘潭北农大原种猪场,引进加系双肌臀大约克猪进行扩繁推广,1999年省科委下达“加系双肌臀大约克杂交猪产业化开发”项目,根据项目要求,课题组开展了以沙子岭猪为母本,加系大约克、美系杜洛克、丹系长白为父本的杂交组合筛选试验,筛选出“双×沙”和“双×长×沙”优势杂交组合;2008年以来,在湖南省湘潭市科技、农业等部门的支持下,开展了以沙子岭猪为母本,巴克夏、汉普夏、大约克、长白、杜洛克等为父本的二元、三元杂交组合试验,筛选出“巴×沙”和“大×巴×沙”、“杜×巴×沙”等优势杂交组合,应用于生产后产生了良好的增产效果。
利用沙子岭猪作为育种素材培育湘白猪新品种。1985年,湖南省畜牧兽医研究所利用“大×长×沙”优势杂交组合作为育种基础群,持续选育5个世代,于1991年育成湘白Ⅲ系猪。湘白Ⅲ系猪初产母猪窝产仔10头以上,经产母猪平均产仔数达12.58头,肥育猪日增重600 g以上,料重比3.5∶1,瘦肉率达57%,肉质优良;以湘白Ⅲ系猪作母本,与杜洛克公猪配套的杂交后代,生后160 d体重达到90 kg,肥育期日增重700 g以上,料 重 比3.0∶1~3.4∶1,胴 体瘦肉率59%以上;与长白公猪配套杂交的后代,生后176 d达90 kg,肥育猪日增重640 g,料重比3.2∶1~3.5∶1,胴体瘦肉率达到60%以上。同时,沙子岭猪还以18.75%[大×(大×长×沙)]和9.375%[大(杜×野×沙)]的血统参与育成了湘白Ⅱ系猪与湘白Ⅳ系猪[9]。可以说,沙子岭猪为育成湘白猪新品种做出了重要贡献(湘白猪由四个专门化品系组成,育种技术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利用沙子岭猪作为育种素材培育湘沙猪配套系。2008年以来,由湘潭市家畜育种站主持,联合伟鸿食品有限公司、湖南省畜牧兽医研究所和湖南农业大学组成育种课题组,以沙子岭猪为母本,美系巴克夏、汉普夏、长白猪、大约克、杜洛克猪等引入品种为父本,共设计12个杂交组合,经过6年时间的试验筛选出优势杂交组合“大×巴×沙”。对沙子岭猪、巴克夏、大约克为育种素材的3个配套系亲本持续选育5个世代,各专门化品系体型外貌及生产性能一致,遗传性能稳定。2020年,湘沙猪配套系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获农业农村部畜禽新品种证书(编号为:农01新品种证字第30号),列入2021年版《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名录》 。沙子岭猪以配套系亲本的形式纳入固定杂交繁育体系,能规范杂交利用方式,有利于持续保护好沙子岭猪品种资源,有利于推进沙子岭猪的产业开发。目前,湘潭市正以实施国家优质湘猪产业集群项目为契机,大力推广湘沙猪养殖,现已形成30万头生产规模。预计到2025年,湘潭将建成“原种选育-种猪扩繁-商品猪养殖”为一体的湘沙猪扩繁推广体系,年出栏优质湘沙猪可达60万头以上。
“科技兴农,种业先行”。打造生猪种业制高点,创建“华系”种猪品牌,必须发挥我国地方猪种的独特优势,走差异化发展之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优质猪肉消费量也将随之提升,含地方猪血缘的新品种、配套系将成为今后猪种选育的主要方向,具有优良肉质性状的纯种地方猪因国家对地方品种资源的重视以及高端消费市场对极品特色猪肉的需求,将呈现出越来越大的发展潜力。湘潭将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通过“政产学研推”合作方式,利用沙子岭猪品种资源和引入猪种资源,持续开展种业创新,攻克育种“卡脖子”技术难关,创制出高产高效优质(两高一优)新品种,打造湘潭种业创新示范基地。
中外猪种资源都是创制新品种的育种素材,品种资源保护是种业创新的基础和前提。我们要引进国外高产猪种,开展保种、选育、测定、评估,持续保持和提高其生产性能,减少到国外重复引种。同时要采取“活体保种”和“遗传材料保种”相结合等多种方式,认真做好地方猪品种资源保护工作。沙子岭猪是养猪生产中的珍稀遗传资源,是国家级保护品种,需要持续保护。目前沙子岭猪有一个国家级保种场(保存种猪300多头),为了规避非洲猪瘟等疫情的影响,减少疫病等自然风险,接下来应重点做好四方面工作[10]。一是规划新建一个400头沙子岭种猪的保种备份场。目前,项目选址在湘潭县射埠镇合力村,目前已完成三通一平,预计2021年内建成投产。二是扩大沙子岭猪保护区保种规模。湘潭县石鼓镇沙子岭猪保护区应按国家级保护区标准进行建设,认真做好生物安全防控、人工授精、生产记录及保种档案等工作,核心保种区保种群体应达到500头以上。三是扩大遗传材料保存规模。在前期采集遗传材料保存的基础上,新增冷冻精液保存2万头份,相应新增100头沙子岭猪的耳组织、体细胞、卵母细胞和肠道菌群等组织细胞的保存项目[11]。四是建设沙子岭猪种质研究平台(沙子岭猪研究院)。与湖南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重点开展沙子岭猪性能测定及种质特性、精准营养、品种创新、肉品加工技术研究,形成原创性科研成果。
研究表明:中国地方猪繁殖力高、肉质好、耐粗饲,国外猪种生长快、耗料省、瘦肉率高[9]。地方猪种创新利用的主要技术途径就是将中、外猪种的优良性状结合在一起。通过筛选优势杂交组合或培育配套系、新品种等方式,采用常规育种和分子育种技术,迅速纯合优良基因,缩短育种时间,达到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的养猪生产目标。这就要求我们既要保护好地方猪种资源,同时也要“洋为中用”,引进国外高产猪种加以保护并选育杂交。根据《全国畜禽遗传改良计划(2021-2035年)》要求,团队将继续完善外种猪(杜洛克、长白、大约克、巴克夏等)保种繁育体系,支持伟鸿、新五丰等外种猪原种场参与国家、省级瘦肉型猪联合育种项目,通过遗传交流,更新种猪血统,持续选育提高其生产性能,形成具有湘系特色的大白猪、长白猪和杜洛克猪新品系[12]。2020年7月,湘潭市家畜育种站、湘潭新湘农生态科技有限公司以及湘潭市农业农村局签订了湘岭猪选育合作协议。近期,湘潭市人民政府与湖南农业大学将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组建沙子岭猪研究院,重点开展湘岭猪新品种选育研究,继续利用湘潭猪种资源丰富、产学研合作基础好及成功培育湘沙猪配套系的良好机遇,力争“十四五”期间培育出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的湘岭猪新品种。2018年,湘潭已启动湘岭猪新品种选育课题,目前湘岭猪选育已进入第二世代。湘岭猪是以湘沙猪配套系培育过程中选育的XS2系(以巴克夏为育种素材选育而成)和XS3系(以沙子岭猪为育种素材选育而成)为育种素材,通过杂交产生后代F1(XS2×XS3)组建零世代,再对F1代采用横交固定、开放核心群继代选育方法进行培育。要求选育的湘岭猪具有毛色为黑色、抗病力强、繁殖力高、生长较快、肉质好等特点。湘岭猪具体选育目标为:全身被毛黑色;窝产仔数12.0头以上,产活仔数11.5头以上;体重30~90 kg日增重600 g以上,料重比3.5∶1以下;屠宰率72.0%,胴体瘦肉率54.0%,肌内脂肪含量3.5%。经5个世代持续选育达到育种目标,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13]。
通常选育一个新品种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从国外引进品种需要花费大量经费。因此要充分发挥优良品种在生产中的增产作用,必须建立健全良种繁育体系,加快育种技术成果转化。目前,我国养猪生产中养殖的猪只主要是国外引进品种的杂交后代,占到96%以上,是解决人们“有肉吃”的主流品种。为提高生猪种业竞争力和优质猪养殖比重,实际生产中要面向市场,分别建立外种猪繁育体系和地方品种猪繁育体系,具体要求如下: 一是完善外种猪良种繁育体系,重点完善杜洛克、大白猪、长白猪选育核心群,实现存栏纯种基础母猪达到2.5万头,年良种种猪生产能力达到15万头以上。二是完善沙子岭猪资源保护体系。通过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保种方式保存沙子岭纯种母猪2 000头以上。三是建立湘沙猪配套系扩繁推广体系。推广发展养殖配套系母猪6万头,年生产杂优猪100万头。四是健全供精网络。新建1个市级人工授精技术中心、4个县级标准化公猪站,全市规模猪场人工授精普及率达到95%以上,充分发挥优良种公猪的遗传辐射改良作用。五是要加强种猪市场的监督管理力度,规范种猪场生产经营行为,严厉打击无证生产经营、以次充好等非法行为[14]。
做好猪的遗传资源保护和品种创新工作,首先要做好疫病防控,疫病防控是育种的基础底线工作。育种猪场在新品种选育过程中发生任何动物疫情,都将严重影响育种进程,甚至全功尽弃。因此,育种过程中要特别重视猪场生物安全防控体系建设,确保猪场防疫生产安全。同时,完善市县乡村四级动物疫病防控体系,为育种场建立良好的生物安全屏障也是极为重要的。一是要建立健全免疫、监测、报告、应急处置、检疫监督等工作责任体系,压实属地部门责任。二是加大基础免疫力度。要求育种场周边3 km范围的养殖场户“口蹄疫、猪瘟、猪蓝耳病”等主要疫病的免疫密度达到100%,并严格进行免疫抗体效果评估,确保免疫质量。三是加强疫情监测,提高生猪疫情预警预测能力。广泛开展疫情监测和流行病学研究,及时汇总分析监测数据,摸清疫情情况、发生规律和流行态势,提高育种场防控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四是进一步加强流通环节监管。组织开展好流通环节动物及动物产品的执法监管,加强引种管理,认真实行引种隔离观察制度,坚决防止外疫传入。五要抓好消毒灭源和病死猪的无害化处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