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晓春(江苏:苏州市相城经济开发区澄阳小学)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作为具有主动性生命形式的人,学生与无生命的物和有生命的植物、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关注小学科学自主课堂的建构,就是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关注经验,用学习任务奠定科学经验的基础;关注实验,用多个实验项目带动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关注思维,在交流反思中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从而在小学科学自主课堂中实现“三个关注”的教学策略。
调查结果显示,小学生在进行系统的科学学习之前,并非对科学知识一无所知,而是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对科学现象形成了简单的认知,有了一定的科学概念。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布置学习任务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或团体进行教材的阅读,使他们通过对科学现象的观察和实验操作,唤醒或者形成对事物现象的原有经验,以此经验为科学学习提供便利。同时,课前学习任务的布置还可以让教师更了解学生的基础情况,确定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例如,在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观察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布置相应的课前学习任务,比如“大部分的叶子都呈现什么形态?”“同一棵树上的叶子都是一样的吗?”“叶子是从哪里生长出来的?”“这一次的观察和你之前对于叶子原有的经验有什么不同?”等等。让学生在这些任务中,发挥自己的经验,进行观察实践。在正式授课之前,教师可以邀请学生进行经验交流和观察展示。教师还要注意查找学生不同经验之间的共同之处,给予赞扬或指正,让学生对自己的科学经验产生信心,进而更加积极主动地观察周围的科学现象,对小学科学的学习产生浓厚兴趣,以有利于小学科学自主课堂的推进。同时,课前学习任务的设置还要依据小学科学的教学目标,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在学生完成任务之后,教师还要给予客观的教学评价,帮助学生形成科学概念。
在当下的小学科学自主课堂中,主要存在着两种教学流程:“工程实践”以及“科学探究”,两者的实际运行都需要科学实验项目的支撑。首先,教师可以基于实际的情境进行问题的创设,设计驱动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在问题中获得科学探索的满足感,使学生长久保持用实验探索真相的态度。其次,教师还可以利用评价量表推进实践操作,利用其对学生实践操作的反馈,找到实验的目标和自身提升的方向,进而形成正确的自我改进和自我评价,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简易电路》的教学,涉及了电路组装的实验。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比如“在电池盒的两端分别连接一根导线,将电池安装在电池盒中,将连接电池盒的两根导线的另一端与小灯泡进行接触,确保小灯泡能够发亮”等等,这个实验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由于该实验的进行需要掌握基本的导电知识,所以也对学生的文本知识进行了检验。最后,教师还可以设置评价量表,比如按照学生操作实验的时间、实验的成功率和实验数据的整理等进行评分,评价主体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的自我评价,或者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评。评价的方式可以是数据,也可以是成果展示,等等。最重要的是应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方向是自主课堂的构建。
教师进行恰到好处的引导和点拨,能够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科学交流,能够激发学生向着更深层次探索和朝着更高思维能力发展。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拓展自己的思维,体会探索和钻研的乐趣。这种乐趣对科学本身的发展和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更加关注学生在交流中的逻辑思维和在问题反思中的批判性思维,深化学生的科学知识认知,在他人的思维中获取缺失的信息,在交流和倾听的过程中,善于运用批判性的思维进行思考。
例如,在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课堂的关注点放在学生之间的思维交流环节,学生之间自主探讨:物体的沉浮与它的体积、轻重是否有关系?若有关系那么规律是什么?若无关系,那么控制物体沉浮的因素究竟是什么?是否和物体的材质有关?可以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吗?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思维碰撞,通过“在空瓶子中不断加水,观察其沉浮程度”的实验,进一步探究物体沉浮的规律。在交流中,学生发散自己的科学思维,展开想象并付诸实践。与传统的“接收式”教学相比,这更有利于小学科学自主课堂的构建。
综上所述,优秀的科学素养并不是一天之内形成的,这需要教师和学生长久的坚持,将构建小学科学自主课堂作为教学创新的最终目标,完整构建“三关注”策略,即关注经验、关注实验、关注思维。在课前进行学习任务的布置,肯定学生原有的科学经验;在实验项目中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科学实践的探究能力;在与他人的交流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久而久之,让学生的科学素质得到提升,让小学科学自主课堂得到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