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波
(宋庆龄基金会研究中心,北京 10009)
宋庆龄被公认为20世纪的伟大女性之一,她的一生“同这个世纪里中国和国际上的许多重大事件都有联系。”[1]她与中国共产党同向同行60载,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随着她的革命活动逐步发展和深入,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愈走愈近,她于逝世前15天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
宋庆龄青年时跟随孙中山致力于民主革命事业,婚后帮助孙中山工作,她形容与孙中山的关系:“我们更像老师和学生。我对他的感情就像一个忠实的学生。”她逐步了解并理解了孙中山的革命思想,“从他那里学到很多学问”。[2]
作为妻子、学生和助手,宋庆龄陪同孙中山参加了诸多革命活动,也见证了中华革命党、中国国民党的起落沉浮。孙中山看到五四运动的浪潮,体会到俄国十月革命的力量,开始与苏俄代表接触,宋庆龄陪同见证了与维经斯基、马林、越飞等人的会见会谈,感受到新的革命思想和革命浪潮暗流涌动。宋庆龄回忆,早在1919年,孙中山“就同李大钊等人有了接触。看到人们孜孜不倦地研究马克思主义和列宁的著作,感到非常高兴。”[3]她陪同孙中山与李大钊会谈,讨论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合作,对共产党有了初步的认识。
1924年,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宋庆龄见证了国民党的这一历史性变革。她起初也不理解,问孙中山为什么需要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孙中山回答说:“国民党正在堕落中死亡,因此要救活它就需要新血液。”[4]国民党从单纯的资产阶级政党,逐步变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联盟。这一变化,是当时的党内右派势力所不愿意看到的。他们中的代表人物在会上造谣污蔑共产党,妄图破坏国共合作,孙中山予以严厉斥责。他们中的某些人以为宋庆龄年轻可欺,找上门来,请“帮助他们反对这一行动”,宋庆龄断然拒绝了他们的无理要求。[5]
孙中山逝世后,宋庆龄作为革命领袖的遗孀,被推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正式登上政治舞台。五卅惨案发生,宋庆龄发表谈话高度评价群众的反帝爱国精神,号召人民团结自救,共同打倒帝国主义,以完成孙中山的遗愿。面对破坏国共合作的“西山会议”派,宋庆龄在国民党二大上号召“诸位团结坚固”,[6]并与共产党人和其他国民党左派共同努力,通过了《弹劾西山会议决议案》等决议,捍卫“三大政策”,维护国共合作。
然而随着北伐的推进,羽翼日渐丰满的蒋介石试图破坏国民党作出的迁都武汉的决定,谋取篡权。宋庆龄等国民党左派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召开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反对蒋介石专制独裁的决议案及宣言和训令,挫败了蒋介石军事独裁的企图。蒋介石继续制造反共事件,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宋庆龄毫不妥协,与毛泽东、吴玉章等联名发表《中央委员联名讨蒋》通电。汪精卫召开“分共”会议后,宋庆龄发表声明,强调工农阶级极端重要的地位,他们“都是我们力量的基础”“是建设自由新中国的新柱石”。[7]她公开宣布不再参加国民党新政策的执行。同期,他请李大钊寄来布哈林的《历史唯物主义》英文版,[8]主动了解马克思主义知识。
宋庆龄朴素地坚持孙中山的革命理想,以孙中山晚年倡导的社会主义——即民生主义为主要奋斗目标,认为“只有以群众为基础并为群众服务的革命,……才能真正实行社会主义。”[9]她指责国民党右派“背弃了孙中山领导群众和加强群众的政策”,[10]因此选择站在人民群众一边,也就无形中站在了以工农为基础的共产党的一边。
为寻求革命出路,宋庆龄出走苏联、德国。在苏联期间,蒋介石置孙中山“联俄”政策于不顾,突然宣布同苏联断绝外交关系,宋庆龄斥责这是“自杀行为”,反驳“被羁留俄国”的谬论,称留在莫斯科是自愿的,如果“回国的话,那也是为了参加工农斗争”。[12]她短暂返国时也要重申孙中山反帝、联俄、工农政策的原则。宋庆龄站在工农的立场上,认为“唯有以工农政策为基础的党才能为社会主义打下基础,才能粉碎军阀的势力并摆脱帝国主义的枷锁。”[13]她重视工农政策,正是因为看到孙中山革命未能成功的根源之一是没有得到占国民大多数的工农群众积极参加。她支持土地革命,强调指出:“没有土地革命就不可能推翻封建制度;土地革命如果不能实现,整个革命就不可能有任何进展。因此,谁反对土地革命,反对千千万万的农民获得经济解放,谁就站在反革命阵营那边。”[14]为筹划重振中国革命的纲领和方案,她考察苏联的经济和建设,研究土地革命政策,近距离观察到共产主义运动先试先行的成果,思想上更加靠近共产主义的革命理论。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遭遇严峻的考验,革命重心向农村转移,城市中的党组织转入地下。白色恐怖中,支持工农革命的进步人士惨遭迫害。宋庆龄1931年回国后,即投入到营救牛兰夫妇的活动中,以实际行动支持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她数次到监狱探望牛兰夫妇,亲自出面与蒋介石、汪精卫、罗文干等交涉,担保牛兰夫妇保外就医,帮助安置他们的儿子吉米。在前期与白色恐怖开展斗争的基础之上,宋庆龄总结经验教训,与蔡元培等发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营救革命者和爱国进步人士,呼吁保障民权。她营救的共产党员有黄平、刘尊棋、廖承志、罗登贤、陈赓、余文化、陈藻英、丁玲、潘梓年、胡兰畦、邓中夏等等。
1933年中共中央从上海迁往苏区后,“有几年时间,宋庆龄在上海的寓所实际上成为存留下来的共产党员相互联络以及同苏区——有时还同共产国际——联系的唯一地点。”[15]在宋庆龄的帮助下,上海的国际友人路易·艾黎、马海德、史沫特莱等组织起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小组,并与中共地下组织建立了联系。在这些国际友人的掩护下,宋庆龄帮助地下党开展活动,起到独特作用。她为红军长征胜利而干杯庆祝,为护送斯诺、马海德远赴陕北而不遗余力。
面对日本帝国主义入侵,宋庆龄积极参加世界反帝运动,与爱因斯坦、高尔基、罗曼·罗兰、巴比赛等共同发起组织“反帝大同盟”(这一组织后来被证实是受共产国际支持的)。她突破重重阻挠、不顾禁令与威胁,与中共地下党合作,秘密主持召开了远东反战会议,在会议演讲中阐释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解,号召远东各国无产阶级团结起来反对战争。
为拯救民族危亡,反击国民党“攘外必先安内”错误政策,在中共地下党的支持下,宋庆龄先后出面组织国民御侮自救会、中国民族武装自卫委员会、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呼吁“停止向中国苏维埃区域进攻”,主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她派董健吾向党中央传递国民党有意谈判的消息,帮助国共两党进行接触,开展谈判。西安事变发生后,她赞同和平解决事变,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促成国共第二次合作做出特殊贡献。
宋庆龄多次公开表明中立立场:自己所代表的团体,“不袒护共产党,也不反对政府”。[16]由于她认识到共产党是代表工农大众利益的党,是中国内部革命力量中最大的动力,她一面与共产党合作完成大量秘密工作,一面呼吁国共两党在民族大义面前,“救国必须停止内争,而且必须运用包括共党在内的全部力量,以保卫中国国家的完整”。她号召恢复孙中山先生手订的“三大政策”,认为“只有忠实执行他的三大政策,才可以救中国。”她重申孙中山的遗训“发动群众运动是一切工作获得成功的基本条件。”[17]“共产主义是民生主义的好朋友”[18],提倡“允许救国自由,然后上下团结一致,共谋民族复兴”[19]。当国共第二次合作真正实现,她“感动得几乎要下泪”。[20]
全面抗战爆发后,上海面临失守危险,毛泽东、周恩来来电报,请宋庆龄撤离上海去香港。1938年,宋庆龄在廖承志、廖梦醒主持的支援白求恩小组的基础上,在香港成立“保卫中国同盟”,从海外募集医药、救济物资支援中国,向世界报道中国抗战的真实情况。她在“保盟”的成立宣言中委婉地指出,海外得不到远东的真实情况,捐助物资未能按捐献人意愿分配到最危急之处。事实上,“蒋介石名义上联共抗日,但实际上继续反共,经常扣发新四军的军饷和供给,医药器材的供应他一概不管,完全要靠自己募捐。”[22]宋庆龄深知这种政治封锁的不公,“这种封锁在中国划出了一条无形的界限,一边是每一个抗日受伤的战士都可以有资格受到治疗,一边却不然。”[23]她强调“保卫中国同盟不是中立的,它支持全国各地的斗争”[24]“伤痛和饥饿并无党派性”,重申救济方针是“帮助需要最迫切的地方”。[25]她公开呼吁援助游击队战士,“游击队面对的作战对象占在华日军的几乎一半,而最近三年以来从未得到政府的援助,包括军火、金钱和医疗物资。”[26]她一面要求取消封锁,得到平等的待遇,一面以实际行动展开援助。
对外,宋庆龄传播中国抗战的真实情况,通过与四大洲几十个外国救援机构联系募集款项和物资,并团结和凝聚一大批国际友人前来支援;对内,则组织丰富的募捐活动,如捐制棉衣、捐献毛毯、义卖义演义赛、嘉年华会、一碗饭运动等等,调动海内外各界的爱国力量支援抗战。“保盟”支援的领域非常广泛,不仅对军队和根据地的日常所需、医疗物资进行援助,还在儿童保育、灾害赈济、难民救济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建设国际和平医院、支持工业合作运动、支持鲁艺和抗大等等,这些工作对战时医疗救济体系的建设、民族工业的恢复和发展、进步文学艺术的发扬起到巨大作用。
面对妥协投降、分裂倒退的言行,宋庆龄明确表态,坚决斗争。她离港赴渝,以三姐妹团结抗日的实际行动击破分裂的传言;皖南事变发生后,宋庆龄挺身而出,联合民主人士谴责国民党政府的倒行逆施,要求停止弹压共产党的行动,并在《保盟通讯》上向全世界揭露了这一危机及其根源。为此,宋子文指责“保盟”已沦为国内政党的工具,声明退出。宋庆龄亲自出面驳斥,重申救济工作不能脱离政治,认为“我们对于中国是有政治立场的,我们的立场就是抗日统一战线的立场。”[27]“统一战线的原则是建立在我们国家的实际需要上面,并非由任何一党所制定的。”[28]她仍以言语和行动同时证明:支援的重点应是抗日游击队。
在香港沦陷前的最后时刻,宋庆龄留下“我们所必需的是一条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29]的严正声明,转赴重庆。她克服被国民党当局监视、打压的困局,从不避讳与共产党人和左翼文化人士一同出席活动,甚至通过出席邹韬奋追悼会、鲁迅逝世纪念大会等,保护进步人士,鲜明地表明立场。她利用身处战时首都的有利条件,较为便利地与中共中央及八路军驻重庆的机构和人员接触,更迅捷地获知解放区的动态和现实需求,继续开展“保盟”的救济工作。她与往来重庆的大量外国人士接触,向他们揭露抗战的真实情况,赢得更多外国人士的同情;同时获取不同视角的信息和观点,使她更确信共产党动员和激发了北方广大人民的抗战热情,胜利必将属于人民。
抗战胜利曙光初现之时,宋庆龄对朋友透露:即将召开的中共七大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她指出,党的大会之后,中共将发表令人大吃一惊的宣言,可能使全世界震动。[30]尽管她了解中共的主张,但坚决拒绝向前来打探消息的司徒雷登,甚至自己的妹妹宋美龄透露半个字。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提出实现孙中山的遗愿,以联合政府代替独裁政府的主张,这正是宋庆龄对新中国的期待:“我们希望在战后实现一个建立在三民主义的基础上的民主的中国”。[31]
国共内战期间,宋庆龄回到上海,竭尽所能抵抗国民党政府不公平的救济政策,努力帮助解放区。内战全面爆发后,物资运输危险又困难,宋庆龄将工作重点转到为上海市的妇女儿童、文艺界人士提供救济与福利方面,她创建妇幼保健室、识字班、图书馆、儿童剧团,举办游园会、三毛乐园会,倡导“小先生制”,奠定了中国福利会未来的工作格局。
与共产党并肩战斗的经历,使宋庆龄更为全面、客观地判断国共内战的前景,她公开呼吁美国人民要阻止美国政府支援国民党内战,分析指出:“农民将拥护共产党”,“国民党是不能在这种战争中获得胜利的。”[32]她深信革命的胜利即将到来,向中共中央表示“我的精神是永远跟随着你们的事业。”[33]
1949年,宋庆龄面临重大抉择。作为孙中山夫人,宋庆龄的党派身份一直是国民党。大革命失败后,她或秘密、或公开支持中国共产党,仍没有在国共之间进行最后抉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全国解放在即,代总统李宗仁发出邀请,毛泽东和周恩来也致函恭请北上,她的兄弟姐妹也担心她的安危,宋庆龄必须选择留在大陆还是去往台湾。但看似艰难的选择,对宋庆龄来说,却早已有了答案:经过二十余年与中国共产党的接触,她认识到了共产党“是唯一拥有人民大众力量的政党”,[35]“她认为国民党没有实行三民主义,共产党领袖们则实行了。”[36]
于是她佯称外出,抵制国民党当局接其去台湾,也谢绝孙科等亲友的邀请。她欢呼即将到来的解放,感叹“我们现在总算可以自由地呼吸了!”[37]上海解放后,她兴奋地对朋友说:“解放了就好了。国民党的失败,是我意料之中的。因为它敌视人民、反对人民、压迫人民。共产党取得胜利,是必然的。因为它代表人民、爱护人民,为人民谋福利。”[38]她抱病出席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28周年大会,在祝词中饱含深情:“欢迎我们的领导者——这诞生在上海、生长在江西的丛山里、在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困苦中百炼成钢、在农村的泥土里成熟的领导者。向中国共产党致敬!”[39]这时,她已决定:北上参加新中国的筹建工作,加入共产党的事业。
在开国大典上,她思绪如潮,感叹“这一次,孙中山的努力终于结了果实,而且这果实显得这样美丽。”[40]她始终坚信是共产党继承了孙中山的事业,并在随后与中国共产党携手推进新中国建设和改革的30余年中,不断强调这一点。在探索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过程中,她指出:“孙中山以他一生中四十年的时间所为之奋斗的事业,今天在中国已经取得了胜利。这一胜利是中国各阶层人民在新时代里、在共产党领导之下取得的。”[41]在几次纪念孙中山及相关革命事件的公开场合,她指出:“中国共产党担起了他的使命,……孙中山的理想已经成事实。不论在哪一方面,他的理想都已经实现。”[42]“中国共产党继承了孙中山的革命事业,领导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再接再厉地坚持革命斗争。今天,中国共产党不但已经领导中国人民彻底完成了辛亥革命所未完成的民主革命任务,而且已经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决定性胜利。”[43]认为“孙中山在遗嘱中要求所有革命者继续斗争,直到胜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了这一遗志,并远远超过了它。”[44]
投身党的事业后,宋庆龄有机会近距离观察中国共产党,对其认识也更为直观和深入。她对党的性质进行过这样的分析:“中国共产党是在中国人民迫切希望得救,革命潮流遍及全世界的刺激下建立的。共产党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科学的和有系统的理论和世界观为基础的无产阶级政治组织……它是中国第一个扎根于劳动人民中间、扎根于被压迫群众中间的政治组织。”[45]她将革命成功归因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我们达到今天的历史地位,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唯一拥有人民大众力量的政党。孙中山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的胜利实现,因此得到了最可靠的保证。”[46]“没有党的领导,我们的胜利是不可能的。”[47]
她对党的先进性有充分的认识,“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起,就把中国最优秀的儿女团聚到自己周围。”“中国共产党在思想上和理论上永远是最坚定不移的,对于原则的维护永远是最忠实的,对于实现我们民族的理想永远是最坚决的。”[48]也认识到党必须保持不断追求真理的纯洁性:“我对中国共产党的一贯认识是它根据社会和政治发展的科学态度去追求真理,并且为真理而奋斗。只要共产党保持这种纯洁性,它就会对我们国家和人民作出最大的贡献。”[49]
她总结共产党成功的法宝,一是接近工农大众,即群众路线,二是统一战线政策。历史经验使她认识到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性,不仅在革命战争年代如此,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更是如此。作为新中国的国家领导人,她在全国人大、全国政协的工作中,在内政外交战线上,一贯支持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国家政治制度,对土改、镇反和抗美援朝三大运动,对社会主义改造充满信心,积极维护和推进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她公开发表百余篇各类讲话、文稿,每每都要提及坚持党的领导。
对于党的自身建设,宋庆龄一直十分关注。当刘少奇同志向她汇报整风运动的情况后,她兴奋地说:“党中央采取这个态度很好,我相信党一定会越来越好。”[50]在整风运动出现错误苗头时,宋庆龄连续发表两篇文章,强调“我们必须将斗争的重点放在应该放的地方,就是: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51]而不是否定党的领导,否则将使全国人民重陷于奴隶的地位。她认为党外人士也要以爱国者的身份检查自己身上是否有上述恶习,“学习怎样谦虚、正直、诚恳、谨慎、永远和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52]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她将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与中共中央区分开来,单独看待,预言“只要时机一到,他们必将得到应有的惩罚。”[53]
她始终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社会主义道路充满希望和信心,她坚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终于会成为全世界的一种通行的社会制度。到那时,无疑地,无阶级无剥削的社会就更要普遍,人类也就要进入真正的大同世界。因此我想这种社会制度,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也一定会实现。”[54]她认为历史是人民所创造的,经历一系列风雨波折后,在建国30周年之际,她欢呼“人民的意志是不可战胜的”,表示又看到了祖国的新的光明,并衷心“祝愿我国伟大的人民,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不断加强团结,走向更加光辉的前程。”她“将非常高兴地同大家一起,并肩前进在这伟大而英雄的行列中。”[55]
事实上,她早年创建、建国后改组的中国福利会事业一直在党的领导下,与党一路同行。特别是建国后所从事的妇幼保健卫生、儿童文化教育和国际宣传工作,都实现了在党的教育、卫生、文化和外交政策指引下的创新发展。1958年,中国福利会成立20周年纪念会上,宋庆龄发表《永远和党在一起》的讲话,20年后,她又发表文章《为人民服务四十年》,强调“我们的组织一贯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它总是以毛泽东主席统一战线政策为指导,广泛团结国内外朋友。几十年来,它的工作一直得到周恩来总理的直接支持和亲切关怀。”[56]
直到逝世前15天,宋庆龄才真正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从一名爱国主义者、民主主义者、国际主义者,成为真正的共产主义者。虽然党龄只有15天,但宋庆龄对共产主义的孜孜以求可谓用尽一生。
早在旅居欧洲期间,宋庆龄曾问廖梦醒是不是共产党。廖梦醒回答:“不是。”她说:“当共产党是件好事,你何必否认?”[58]这是回忆资料可见最早的宋庆龄对入党的态度。
1937年的一天,宋庆龄问中共派来的联络员李云:“我算不算党员?”李云一时无法答复,速去询问潘汉年和冯雪峰。潘汉年说:“孙夫人坚定不移地与我党合作,她用她的特殊身份、特殊地位,起到了特殊作用,任何人也替代不了的。她的入党问题,必须中央来考虑。”他指示李云:“明天你对夫人说,你和共产党员一样。”冯雪峰也表示同意。宋庆龄得到答复后非常高兴。[59]
1957年4月,刘少奇、王光美夫妇去上海看望宋庆龄,她恳切地提出:“我希望参加共产党。”经转报党中央和毛主席后,刘少奇和周总理去看望,对她说:“党中央认真地讨论了你的入党要求,从现在的情况看,你暂时留在党外对革命所起的作用更大些。你虽然没有入党,我们党的一切大事,我们都随时告诉你,你都可以参与。”宋庆龄同志点头表示理解,她心情很不平静,眼中含着泪花。[60]
中国共产党也确实将宋庆龄当作自己人,邀请宋庆龄参加中共八大,宋庆龄表示“象我这样一个非共产党员,能够列席这次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会,这是我毕生中感到最光荣和最愉快的事。”[61]中国共产党成立40周年之际,宋庆龄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向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致敬》。
宋庆龄病重期间,在邓颖超、王光美等同志的关心下,1981年5月15日,中央政治局紧急会议做出接收宋庆龄为正式党员的决议。病床上的宋庆龄听到这个消息,显得十分激动,连连微笑点头。
5月29日,宋庆龄与世长辞。周恩来曾讲:“在中国有百万共产党员,但只有一个宋庆龄。”[62]赞誉她为“国之瑰宝”。刘少奇曾说:“历次关键时刻,宋副主席一向是支持我们党,同人民在一起的。她的贡献甚至超过我们党的一些负责同志。”[63]
仅有15天党龄的宋庆龄,从了解认识中国共产党,到支持、帮助中共,参与到党的事业中,直至临终前成为它的一员。邓小平在宋庆龄的悼词中评价:“这是宋庆龄的光荣,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宋庆龄以一生卓越的革命实践和对真理的不懈追求,诠释了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最本真和最高远的涵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