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颢
(暨南大学历史学系,广东广州510632)
现在的“天涯海角”位于海南省三亚市,是全国知名滨海度假旅游胜地。历史上,“天涯海角”位于现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沿海的钦州市与合浦县。明清时期,钦州与合浦同属广东廉州府辖地,“天涯海角”位居廉州府八景之首,文人墨客在此留下诸多经典的诗赋。现存的钦州天涯亭与合浦海角亭是这段历史的见证。
目前,学界关于钦州天涯亭、合浦海角亭的研究成果丰硕。陶雄军的《广西合浦传统亭阁式建筑的美学特征与文史价值》[1]115-117一文综合了建筑学、美学的研究视角,深入研究了合浦现存海角亭的渊源、特点与美学价值,进而分析了其文史价值与当代文化旅游价值。陈廖原的《未经海角处,何以识天涯——北海合浦县海角亭》[2]图文并茂地介绍合浦海角亭;合浦县博物馆陆露的《海角亭碑刻》[3]与《海角亭清代对联探微》[4]两篇文章对海角亭现存的碑刻、对联进行分类并研究。李凯的《“天涯海角”:宋代华夏世界南端的构建》一文探析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与周去非的《岭外代答》以及《通鉴》与《宋史·地理志》之间的史源关系与书写方式,得出以下重要的结论:“天涯海角”这一华夏世界南端标志的形成,既与宋代日渐清晰的地理国界有着密切的关系,反映了宋代与安南(即越南,宋代称为安南)之间政治关系的变化,同时“天涯海角”的观念,作为一种文化边界,体现了宋代士大夫在对广西接触与了解增多的情况下,所产生的一种文化心态上的变化。在这种认同的文化心态下,随着南宋士大夫的叙述与描写及对历史记忆的重新诠释,岭外广西被纳入华夏文化之中,构建了“天涯海角”,作为宋代华夏世界的新的南端[5]。“天涯海角”被建构起来后,后人对其进行的书写颇多。尹国蔚的《“天涯海角”考》[6]94-97与《广西“天涯海角”考释》[7]111-113是研究广西南部沿海地区“天涯海角”的两篇代表作,重点分析“天涯海角”产生于广西南部沿海地区的自然地理因素与人文、社会环境,同时还原“天涯海角”从广西南部沿海地区悄然转移到海南省三亚市的具体过程。尹国蔚的《广西“天涯海角”文学概说》[8]与《〈天涯亭记〉评介——兼与〈岳阳楼记〉对比》[9]从文学赏析角度对“天涯海角”相关历史文献进行评述。本文拟从天涯亭、海角亭的地理意象入手,研究天涯亭、海角亭形成的缘由,建造的情况,与地方官员、士人的关系及其当代价值。
“天涯海角”的地理意象建构于宋朝,此说法已经得到充分论证。关于“天涯海角”的记载最早出现于南宋周去非所著《岭外代答》一书。《岭外代答》载:“天涯海角,钦州有天涯亭,廉州有海角亭,二郡盖南辕穷途也。钦远于廉,则天涯之名甚于海角之可悲矣。斯亭并城之东,地势颇高,下临大江,可以观览。昔余襄公守钦,为直钓轩于亭之东偏,即江滨之三石,命曰钓石、醉石、卧石。富为吟咏,载在篇什。”[10]20曾任钦州地方官的周去非第一次将钦州“天涯”与合浦“海角”合并,认为“天涯”之名源于偏远的地理位置。晚于《岭外代答》成书的祝穆的《方舆胜览》没有描述“天涯海角”,仅简单提到天涯亭与海角亭,直接引述《岭外代答》所载内容。明代嘉靖年间编修的《钦州志》记载:“汉、唐治至日南,钦州非天涯,亭以‘天涯’匾,必建于宋,但莫详作者。”[11]卷七246上述材料是《钦州志》编纂者知州林希元的论证。林希元根据汉代、唐代最南端治所的地理位置进行推断,认为“天涯”应该在今越南境内而不是钦州境内。林希元的论证有符合实际之处,亦有一定局限。其实,多种因素促成了“天涯海角”地理意象的出现。“天涯海角”地理意象的建构不仅与钦州、合浦的地理位置有关,还与当时士人的世界观以及中央王朝与安南的政治关系密切相关。
不少著名文学地理意象例如“巴山夜雨”“巫山云雨”等与当地独特的自然气候有关。“天涯海角”更多的是一种从认识上建构出来的地理意象,缥缈虚无。但是,天涯亭、海角亭的修建将缥缈虚无的“天涯海角”地理意象具体化。合浦海角亭在元代碑刻《海角亭记》中有记载:“钦、廉、雷在百粤,距中国(泛指现今中原地区)万里而远,郡南皆岸大洋,而廉又居其折,故曰海角也,有亭在城西南隅,昔人以是名之,岁远代易,废亦久矣。”[12]《岭外代答》载:“天涯海角,钦州有天涯亭,廉州有海角亭,二郡盖南辕穷途也。”[10]20海角源于人们对合浦附近海岸地形特点的认识,钦州的地理位置比廉州偏西;天涯源于人们认识上的华夏边界,所以得天涯之名,二者合并就成了“天涯海角”。天涯亭、海角亭的出现不仅把“天涯海角”的地理意象具体化,也成为广西南部沿海地区的重要地理文化坐标。
在现存廉州地方志舆图资料中,海角亭出现于康熙《廉州府志》的廉州府总图里;天涯亭出现于乾隆《廉州府志》的廉州府总图里。方志舆图包含区域重要地理信息,主要标注区域重要地理坐标,比如城池、河流、山川、海洋与岛屿等,作为名胜古迹的天涯亭、海角亭能够出现在舆图中,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天涯亭、海角亭在明清方志中有诸多记载。在阅读史料过程中发现,关于“天涯亭”部分内容有矛盾之处,需要重新考订。《岭外代答》记载了天涯亭、海角亭的建造年代以及建造者。明代天顺五年编纂的《大明一统志》载:“天涯亭,在钦州东江岸上,宋余□守钦州,以直钩轩于亭之左偏即江滨三石。”[13]这段史料亦未提及修建者。嘉靖年间黄佐主编的《广东通志》载:“天涯亭在州东门外,宋元以前立,无考。”[14]嘉靖《钦州志》记载:“汉、唐治至日南,钦州非天涯,亭以天涯匾,必建于宋,但莫详作者。”[11]卷七246崇祯《廉州府志》记载:“在州东门月城上,宋守陶弼有诗集。”[15]卷三54由此可见,明代文献亦未记载天涯亭建造者。康熙《廉州府志》云:“在城外渡头,宋知州陶弼建。”[16]卷三356乾隆《廉州府志》内容沿袭康熙《廉州府志》。道光《廉州府志》云:“天涯亭在州东门南畔临水,宋余襄公守郡时建。”[17]道光《钦州志》云:“宋余襄公守郡时建,旧志云宋知州陶弼建。”[18]卷二65在清代方志中,陶弼成了天涯亭建造者。民国的《钦县志》云:“天涯亭,向在城外东坡书院门外,临平南右渡头,宋余襄公守郡时建,旧志云陶弼建,明清时代,历任知州,迭次重修。”[19]卷二431由此可知,民国末年成书的《钦县志》一直沿袭清代地方志的说法,未进行考订。明代地理总志、广东通志以及明代地方志都未记载钦州天涯亭由何人建造,清代编修的地方志则增加“新内容”。笔者认为,从对比明清两代地方志的记载内容来看,清代地方志所增加的内容附会的嫌疑很大。前文提到,钦州天涯亭并不是北宋钦州的知州陶弼所主持修建,为何后世附会成了他?仅仅是因为他留下有关天涯亭的诗歌?笔者认为,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天涯亭成为展示陶弼在钦州德政的窗口。《宋史·陶弼传》记载:“知宾、容、钦三州,换崇仪副使,迁为使,知邕州。”[20]对于陶弼在钦州的政绩,嘉靖《钦州志》记载:“徙钦州,重葺郡城;浚治壕堑;郡治愈固。”[11]卷八270从史料记载可知,陶弼主政钦州期间,施行德政造福人民。另外,陶弼还留下一首名为《天涯亭》的诗:“雾雨昏昏风益骄,天涯亭上觉魂消。一家生意付秋瘴,万里归心随暮潮。共送远人还海界,史□迁客入津桥。山公对此难酬饮,未免醒来两鬓凋。”[11]卷七247。由此可见其对天涯亭的情怀。
“什么样的人,才会发出远在天涯的感叹?这些人在怎样的环境条件下才会有抛金建亭的闲情逸致? 首先,当地居民对本乡本土不会有天涯的感觉,只有异地居官、远离故土的外来客,才会产生身处‘天涯海角’的惆怅之情,并具备筹资建亭的主观条件。钦廉‘天涯亭’与‘海角亭’建成后,历代多有吟咏,其中以表达他乡异客离愁别绪的惆怅之情的居多。”[6]95尹国蔚认为,是客居廉州府地区的官员通过天涯亭、海角亭抒发思乡之情。天涯亭、海角亭与不同群体所呈现的关系是不同的。即使是客居廉州府的官员,也并非完全通过天涯亭、海角亭抒发思乡之情。地方官员、士人与天涯亭、海角亭之间的关系需要进一步探讨。
关于钦州天涯亭的修建,道光《钦州志》载:“明洪武初,同知郭儶改建东门月城。国朝知州喻三畏建复址,守备王瑜重修。康熙三十四年,知州程鼎重建,又建东坡书院于其后。雍正元年,知州董绍美重修。乾隆十五年,知州李璜重修。嘉庆二十五年,知州朱楏、学正吴光勋、训导杨士霖、吏目宋轩,当书院落成之后复率州人鸠工建复。”[18]卷二65合浦海角亭的修建据乾隆《廉州府志》载:“海角亭,旧在城西南半里。明成化间佥事林锦、隆庆间佥事张士纯;康熙戊戌间知府施世骥,皆建亭。”[21]卷七100从文献记载来看,天涯亭、海角亭的修复由主政地方的官员进行主导。钦州天涯亭、合浦海角亭能够保存至今,离不开明清两朝地方官府主持进行的多次修建工作。一方面体现天涯亭、海角亭在当地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则反映天涯亭、海角亭与主政地方官员的密切关系。
自古以来,许多名篇佳作来自名胜古迹和名山大川。天涯亭、海角亭作为广西南部沿海地区的名胜,是官员、士人们抒发情感、消遣娱乐的平台。地方志中也有记载,如刘世贵在登临海角亭后所作的《依韵海角亭落成》写道:“名迹将墟今复振,山光水色一番新。凭栏索赋还初地,载酒看花访故人。虚厂欲留云做伴,凌空一任客垂纶。阁中紫极祥光绕,回首兴怀君与亲。”[16]卷十三663清代廉州营总兵张伟的《中秋后三日宴海角亭》云:“海峰环胜锁天间,此日潮平落照间。野鸟避人鸣树杪,晚霞展画挂溪湾。楼头鼓尽嫌筹短,寺裹杯长达曙还。莫道故乡风景异,月明一样满湖山。”[16]卷十三659中秋佳节,作者宴客于海角亭,观赏美景的同时,饮酒赋诗。天涯亭、海角亭成为他们消闲娱乐的场所。
尹国蔚认为:“由于广西‘天涯海角’文学的作者大多为外地来广西任职的官员,作品内容以抒发作者的‘怀乡念君’之情为主。”[7]112产生“怀乡念君”的情感是必然的。周去非云:“钦州有天涯亭,廉州有海角亭,二郡盖南辕穷途也。钦远于廉,则天涯之名甚于海角之可悲矣。”[10]20“天涯海角”地理意象有遥远、悲凉之内涵。异地任职的官员来到偏远的钦廉地区,通过“天涯海角”的地理意象抒发强烈的思乡之情。
有的官员登临天涯亭、海角亭,借“天涯海角”地理意象抒发建功立业的豪情。嘉靖《钦州志》中关于天涯亭的部分诗作如下:
天涯亭
国朝副使黄增佑
天崖亭畔晓烟开,一望天涯壮客怀。
绿水儿湾城外绕,青山万叠海边排。
兵屯城堡封疆固,民杂徭夷礼义乖。
却忆故园风景好,江村林屋读书斋。
天涯亭
佥事黄振
迢递天涯境界宽,观风频上古亭看。
怀乡万里瞻云白,爱国千年捧日丹。
驿落东来云杳杳,沧溟南去水漫漫。
汉家铜柱封疆在,西海无虞百姓安。
天涯亭
都指挥王清
独上危楼双眼豁,西风凉动五花袍。
天低古戍来山色,地尽穷荒见海涛。
通角一声斜日落,朱帘十卷白云高。
伏波事业今谁继?慷慨长歌出宝刀。
天涯亭
佥事胡荣
去国万余里,中州尽此程。
五云宫阙迵,合浦戌楼横。
角雉曾充贡,铜标旧柱营。
天涯应更远,水驿是虚名。
天涯亭
知府饶秉鉴
谁构危亭倚碧空?亭前风景自无穷。
海波浩荡连天白,山势崔嵬插汉雄。
铜柱望残思马援,江城目遍忆商翁。
交州迢递知何处?夷夏于今总混同。
天涯亭
知州徐珪
西风欲暮动羁情,目断天涯万里程。
恋阙有怀劳北望,远夷无警罢南征。
海涛不见千寻浪,鸡犬常闻四五声。
莫讶边民生计薄,家家新酿乐秋成。
天涯亭
知州林希元
平生梦不到天涯,此日登亭独举杯。
二水洲分鱼鹭出,千峰帘卷画屏开。
圣朝冠盖从兹尽,交阯王租久不来。
铜柱功名夸汉将,百年落落愧凡才。[11]卷七246
从上述诗作可见,以“天涯”为主题的诗掺杂铜柱、交州(交阯)、南征等元素,并不是单纯的抒情诗,而是隐含着政治抱负。
有的诗以“天涯”地理意象为题。例如:
天涯驿路
朱勤明廉州府知府
天涯有驿枕遐方,南望交州去路长。
地接殊方山不断,境连边塞草偏黄。
来人络绎无虚日,行旅充盈有裹粮。
最喜华夷归一统,共沾圣化乐虞唐。
天涯驿路
饶秉鉴廉州府知府
天涯南去即交州,驿路迢迢阻且修。
落日殊方来贡使,春风千里快骅骝。
山深迥与人烟隔,地僻从教草树幽。
却忆杨朱今不见,多岐谁为道途忧?”[11]卷七248
崇祯《廉州府志》载:
天涯亭
翁溥
孤亭渺渺郡城西,万里登临思欲迷。
海上暮云长漠漠,天边春草远萋萋。
珠崖氛歧依山积,铜柱风烟向晚低。
怅望凭栏春欲尽,伏波祠下鹧鸪啼。[15]卷十三234
以上诗的作者大多数是“佥事”“副使”“都指挥”,他们具有军事工作背景,诗歌苍劲有力、雄浑壮阔。面对壮阔的“天涯”盛景以及不远处的安南,官员们抒发壮志豪情,甚至自比汉代名将伏波将军马援,渴望在国家的南部边疆地区建功立业,巩固国家安全。
海角亭位于合浦县,是明清两代廉州府治所的所在地,也是当时廉州府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地方士人也有关于合浦海角亭的诗文。康熙《廉州府志·艺文志》收录了几首合浦庠生李炳所作的诗,如下:
海角亭雅集
海云浮翠渚,乐事竟无前。
花种瑶阶畔,鹤闲石几边。
对樽舒雅愫,作赋有名贤。
自讶浑无物,疏狂落纸烟。[15]卷十三664
海角亭落成
角名珠海撑天表,吏有循良又鼎新。
苍翠一涟凝皓月,玲珑八面宿鲛人。
纵观漫擬凌云赋,适意徐收钓石纶。
万折归趋已不远,会心鱼鸟亦相亲。[15]卷十三665
海角亭落成(其二)
废兴自昔却如环,幸见亭成指日间。
丹阁凌空横翠岛,平台曲度绕长湾。
宛然天马胜珠海,从此文光映斗山。
旧迹改观非异任,应知斯是孟公还。[15]卷十三665
地方士人的诗,既没有思念家乡的情感,也没有建功立业的情怀,是对家乡地理盛景的描写。李炳的诗主要描写壮阔的海角景观,歌颂家乡的名贤即东汉时期曾任合浦郡太守的孟尝。
通过对天涯亭与海角亭的地理位置、修建经过、历史渊源、与地方官员士人的关系、诗歌文赋等内容的分析,可知天涯亭与海角亭地理意象显著、历史内涵丰富、文学积淀深厚、建筑艺术独特,是广西乃至全国不可多得的旅游文化名胜,具有丰富且重要的当代价值。
第一,天涯亭、海角亭还原了“天涯海角”的地理意象。虽然现在“天涯海角”风景区位于海南三亚市,是我国享誉盛名的滨海旅游胜地之一,但是,从地理学上讲,天涯亭、海角亭才是“天涯海角”地理意象的真正来源。海南三亚的“天涯海角”景观并不具有地理意象意义,是当代文化人的附会。“更重要的是20世纪60年代初,郭沫若先生发现了三亚的‘天涯’石刻,并题名赋诗,不少文人墨客闻声而来,吟诗作赋,一时间海南‘天涯海角’声名鹊起。一曲优美的《请到天涯海角来》,更使它驰名中外,令人神往。随着海南开发热的到来,大批游人至此,描写海南‘天涯海角’的诗文大量涌现。”[7]113
第二,天涯亭、海角亭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广西“天涯海角”历史悠久。南宋周去非首次将“天涯海角”定位于广西南部沿海地区,后世祝穆等人依旧延续此说法,毫无疑义。相反,光绪《崖州志》还未出现“天涯海角”的提法,“下马岭,城东六十里,斜峙海湾,有一径可通行人……麓有巨石,高二丈。雍正间知州程哲刻‘天涯’二字于上。今通名此地为天涯。”[22]雍正年间,时任崖州知州程哲才将毗邻大海的下马岭命名为天涯,“天涯”之名首次出现于崖州地方历史文献之中。由于下马岭毗邻大海,附会“海角”之名以后,成为滨海旅游区。相比广西“天涯海角”,时间晚了将近一千年,广西“天涯海角”的历史底蕴毫无疑问更为深厚。
第三,大量诗文描写天涯亭、海角亭,天之涯、海之角已经成为游子抒发背井离乡、去国怀乡的典型意象。《廉州府志》《钦州志》《合浦县志》《北海史稿》等地方历史文献收录了数量众多、体裁不同的以“天涯”“海角”为主题的文学作品。目前,合浦海角亭留存着元代碑刻的《海角亭记》以及诸多匾额。这些珍贵的资料,不仅是历史底蕴深厚的体现,也为当代文学研究提供了素材,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第四,天涯亭、海角亭是南方亭台建筑的代表,值得研究、学习和借鉴。陶雄军认为:“广西合浦传统亭阁式建筑,是在对中原古典建筑风格的继承和对广府式建筑风格吸收的基础上形成的独特的南方亭阁式建筑风格,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与文史价值。”[1]117前文提到,明清两代地方官员多次修缮天涯亭、海角亭。民国《钦县志》云:“明清时代,历任知州,迭次重修。民国二十三年,县长章萃伦,辟街道,修马路,拆移此亭,建于旧农会斜对面西南角石墩上,界于西湖南湖之间,地颇优雅……”[19]卷二431天涯亭因为近代钦州城市建设移位,海角亭依旧矗立于原址。在地方社会各界的积极保护下,天涯亭、海角亭得以幸存。现今,天涯亭、海角亭主体结构保存完好,外形恢宏大气,是岭南地区重要的古亭榭代表。
第五,天涯亭、海角亭是旅游开发的宝贵资源,具有不可替代的旅游价值。钦州、北海两地政府应该加强协作,将天涯亭、海角亭进行整合开发,推出“天涯海角”文化旅游项目,让游客到天涯亭、海角亭来,在诗歌文赋、历史底蕴、建筑艺术中感受“天涯海角”的独特魅力。
天涯亭、海角亭是“天涯海角”地理意象的具体化,也是广西南部沿海地区的重要地理文化坐标,明清两代当地官府屡屡进行修缮与重建,保存至今。作为名胜古迹的天涯亭、海角亭是官员文人抒发情感的重要平台。明代以来,受中央制度的改革以及廉州府地区军事力量部署的强化等因素影响,天涯亭、海角亭诗文的写作主体愈加丰富,抒发情感不仅仅局限于“去国怀乡”,还有建功立业、歌颂家乡之情。天涯亭、海角亭与地方官员、士人有一种紧密的互动关系,也是天涯亭、海角亭屡屡得到修缮的原因之一。相比于三亚的“天涯海角”,广西的“天涯海角”不但拥有造型优美的亭榭建筑,而且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以及文化价值。钦州、北海两地旅游部门应该联合开发,更好地发挥天涯亭、海角亭的旅游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