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春晓
(喀什大学,喀什 844006)
高校是培养俄语人才的重要摇篮,加强高校俄语教学法的改革与创新,有利于培养出专业知识过硬的高素质俄语人才。在日新月异的数字化时代,传统俄语教育模式已经难以激发出他们的学习兴趣。俄语语法作为众多俄语课程中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一直是俄语教学中的重难点,在其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呈现出一些教育问题,如受到时间、地点、课时量的限制,无法最大程度展现教师的拓展能力及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将信息技术手段、教师主导功能、学生主体形式的翻转课堂融入到俄语语法教学过程中,可以弥补传统俄语语法教学模式的短板与不足,构建信息化教学平台,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促进高校教师与学生教学相长。
“翻转课堂是指教育者赋予学生更多的自由,把知识传授的过程放在教室外,让大家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接受新知识,而把知识内化的过程放在教室内,以便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有更多的沟通和交流”(Brian Gonzales)。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指在信息化环境中,学生在上课前完成教师布置的视频或资源的学习,教师和学生在课堂进行作业答疑、交流互动与合作探究等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模式(杨鑫、赵雪松)。
翻转课堂模式在现如今的高校教学中普遍得到应用,其具有三大特点:一是教师角色与学生的翻转;二是课堂内时间与课堂外时间的翻转;三是教材与课外教学材料的翻转。首先,教师角色与学生角色翻转的好处在于教师走下讲台,既可以以一个导师的身份自居,也可以以一个学习者的视角去聆听学习,教师扮演的角色更像是一个设计者、组织者、评委、导师。学生成为一个具有独立思考能力、行动能力和演说能力的讲师,既锻炼他们独自内化知识的能力,又锻炼和展示了他们的表达能力,提升了他们的信心。课内外时间的翻转使得学习者根据自己的作息或习惯更好地规划和利用好自己的学习时间,也可使他们意识到求知可以在任何时候,而不是仅仅在课堂上。教材与教学材料翻转是现如今高速信息化和现代化的必然结果,学习者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不再局限于教材。
俄语语法课程内容繁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模糊性、复杂性和抽象性。“当事物出现几种可能状态时,尽管说话者对这些状态进行了仔细的思考,实际仍不能确定是把这些状态排除出某一命题还是归属于这个命题,这个时候,这个命题就是模糊的”。上面说的实际上不能,我们指的并不是由于解释者无知而不能确定,而是因为说话者的语言特点就是模糊的(Charls S.Peirce)。王亚明老师在《俄语语法中的模糊现象》中对俄语语法中的模糊现象进行了系统的分类与阐释,如形容词用作名词、数词用作名词、数词用作形容词、数词用作语气词等。因此,需要培养学生强大的思维发散能力和丰富的联想能力;复杂性体现在俄语词形变化、支配关系丰富、句法结构繁多上。简单以一般的俄语动词为例,它的词形变化多达七十二种,虽然在其变化过程中有普遍适用的原则可循,但学生光掌握这一原则就需要足够的时间与精力,更别提还需要掌握其他变形原则和诸多动词的特殊变法了。学生在学习应用过程中不但要注意细小的词形变化,还要掌握复杂的支配关系及句法结构,否则在语言应用中经常会发生顾头不顾尾的现象。因此掌握好俄语语法知识,不但是对学生的记忆能力、思维逻辑能力的一种挑战,更是对学生的抗压能力和耐力的考验;俄语语法对学习者来说具有抽象性,引起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中俄两国的文化背景不同,人们的思维方式也会不同,这些抽象性最终都加大了俄语学习的难度。
俄语语法课程一般在大一、大二年级开设,这跟俄语专业四级考试设在大二下学期的五月末有一定的关系,这就要求俄语专业学生在大一及大二就要熟练掌握复杂多变的语法知识并学会应用。因为大部分高校俄语专业招收的都是零起点学生,并无俄语语言基础,初学者在基础阶段面临很多的困难和问题,如语音发音对于基础阶段的中国学生来说就是一大难点,这些难点和挑战势必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及时间,导致学生在思想上不够重视语法课程,尤其是在大一阶段。另外,制约语法知识掌握的一大因素就是词汇量和阅读量,处在认知阶段的学习者的词汇量及阅读量相对较小,阻碍了语法知识的内化。
大部分高校的俄语专业语法课程大致开设三个学期,从大一的下学期开始到大二的下学期结束,平均每学期三个学时左右,而这样的课时量对备考专业四级的零起点学生来说是不够的,尤其对缺乏学习主动性的零起点学生。在这样的课时量之下,老师很难做到既详细地讲解语法知识又讲习题,而我们知道在传统的教学法中很注重巩固法和讲练结合法,所以有限的俄语语法课时量大大削弱了这两种传统方法的作用,同时还制约着学生独立个体对知识点的思考。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了,俄语语法课程具有抽象性,有限的课时量可以足够教师讲解完相应的语法知识点,但不能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记忆,这也是为什么大部分俄语学习者认为语法课程枯燥乏味的原因之一了。
近年来随着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改革,越来越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的主体性,注重对学生的自主能力、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近年来普遍公认的一种有效达到上述目的的教学模式,然而笔者认为并非所有的课程都适用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在使用该模式进行授课时一定要结合课程特点及授课对象的特征来精心设计与准备,方可应用到实际课程教学中去。本文根据俄语语法的特点、影响教授及掌握俄语语法知识的各种因素和俄语专业学生零起点学习的特征,分别从课前、课中、课后这三个环节进行设计与准备。
翻转课堂在俄语语法课前的应用应注重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辨能力的挖掘。笔者采用分组法先将所在班级进行分组,每组人数相同。在分组时还应注重组内成员性格的特点和学习能力强弱的均衡性,及每组都有性格外向的和内向的,都有学习好的和学习差的。性格外向善于口头表达的同学可以活跃组内及课堂气氛,性格内向的同学更具有思考能力,而学习好的同学可以潜在带动和指导学习差的同学,发挥朋辈教育的作用。在合理分配好学习小组后采用任务教学法,这里的任务教学法主要指习题导入法。为了避免组内成员不主动不作为的现象,我们可以课前在在线学习平台(如雨课堂、钉钉、超星尔雅等)上布置习题,习题不宜太难,多为历年等级考试中的经典题型,习题量也不宜过多。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共享慕课资源或者上传教师制作的微课小视频,用来辅助学生课前预习。课前在线平台任务的好处就在于既弥补了课时量不足的问题,又锻炼了学生的自主思辨能力,激发出了他们的竞争意识,还培养了他们的同组协作精神。同时,在线学习平台的自主评分功能也可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及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
教师除了及时在教学平台上发布习题任务外,还要将繁杂的语法知识点在学期初分模块进行划分,进行专题式教学,以提高课堂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教师根据课程内容、课时及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俄语语法知识点进行划分,并将每一模块的内容划分给相应的学习小组,由学习小组在课前进行预习准备,并在课中自主推荐一名小组同学讲解相应的语法知识点。
翻转课堂在俄语语法课程中的应用应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课前,各学习小组已经进行了比较详尽的预习和积极主动的思考,学习小组也根据课时安排和专题安排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准备;在课上,由其中一个小组成员向全班展示该小组的合作成果,向大家讲解专题语法知识;当学生讲解完之后,教师需对学生的上课方法、上课效果进行指导与点评,并对教学中存在的错误与不足进行纠正与补充;最后,教师需对该组的综合课堂表现打出相应的分数,其他小组成员也需根据个人课堂接收程度给出相应的评价。结合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给出该小组成员的平时课堂成绩。这种评价机制既民主又客观,同时还可以激发起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好胜心,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在这种课堂教学方式下,教师需注意的是,一定要合理分配并严格把控好学生分享小组成果及教师评价和补充的时间,该时间的分配应基于教师对小组成员的能力和课前准备的预估,进行动态划分。若该小组整体能力较强,课前在线平台预习评价成绩较高,教师可以适当缩短教师评价及补充课时,反之则应增加,避免课堂陷入无趣及造成课时的浪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对课程内容进行补充时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入新的教学语料,避免课堂内容的重复及枯燥。
翻转课堂在课后的应用主要是在线上教学平台进行,教师需要在教学平台上布置和主题内容相关的任务。任务包括语法习题和思考题,给学习者提供大量练习和使用语言形式的机会。教师也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布置其他任务。课后线上习题的量应比课前的多,难度可以适当提高。任务设置应注重发掘学生的思辨能力,有效帮助学生内化语法知识,切实达到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另外,要充分发挥线上教学平台的自主评价功能,做好学生课后复习的评价工作。教师可根据学生在线上教学平台的任务完成情况及评价做好课后反思,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综上所述,翻转课堂模式目前一直是大家所认可并且推崇的一种教学模式,但并非所有课程都适用于这种教学模式,就拿俄语语法课程来说,其本身具有抽象、复杂等特点,即使是学习经验丰富的教师也很难用简洁明了的话语讲解清楚,更何况是零起点入门的初学者。但近年来随着各大线上网络教学平台的不断涌现及其功能的不断完善,翻转课堂在俄语语法课程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一种可能,并且可以很好地化解俄语语法知识自身的复杂性,弥补传统俄语语法教学中的不足。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网络线上教学平台和俄语语法课程教学这三者之间绝不是一种简单的形式结合,而是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需要教师根据学习者的特点在课前、课中及课后合理有效地设计,充分发挥出翻转课堂中学生的主体作用、网络教学平台的灵活和监督评价功能,以及课堂教学的直观实效性。对于学习者而言,只有充分内化语法知识,方可有机会提高自己驾驭语言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