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胜,叶明志
(1.合肥滨湖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合肥 230000; 2.皖西学院体育学院,六安 237012)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卫生健康事业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人们的平均寿命虽然大幅度提升,但“富贵病”的种类和患病人数也在逐渐增长。故而在“健康中国”战略下,围绕社区建立完善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对于提升人民身体素质具有重大意义。
当前我国居民主要的身体健康指标整体优于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主要疾病种类也已经朝向“富贵化”发展,比如,在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的患病人数逐渐增多的同时,还存在低龄化、普遍化的发展趋势[1]。相关数据显示,每年我国由上述病症直接或间接引发的平均死亡人数占因病死亡总人数的近九成,导致的疾病负担占疾病总负担的七成以上。此外,由于居民健康常识、系统性知识的普及率处于下游水平,而吸烟、饮酒过量、缺乏锻炼、饮食结构不合理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几乎普遍存在,导致人群身体素质“亚健康”的问题日益严重。在此背景下,国家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健康中国”战略,除了进一步完善医疗体系、改革现有医疗制度中不甚合理的规定之外,还强调“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发展健康产业”,目的在于让更多的人自发地认识到“注重健康生活”的重要性。因此,围绕现代城市生活的“最小生活圈”,逐步构建完善的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让社区居民能够系统性、有目的性、有保障性地参与体育锻炼,有助于增强体质,使中国从“体育大国”真正迈向“体育强国”。
若要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目标,逐渐完善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必须对当前我国城市社区居民从事体育锻炼的意愿、社区现有公共体育设施、能够提供的公共体育服务(包括专业技术指导、突发情况处理机制等)、不同年龄段的社区居民是否会因为体育而产生矛盾以及引发矛盾的主要原因等进行详细调查。如果此类问题不解决,而盲目地开展工作,不仅不会完成“健康中国”的战略目标,还会“将好事变成坏事”。基于此,笔者以辽宁省某市上清社区为例,对社区居民对体育设施的需求进行了调查。
首先,结合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网络资源平台,查看其他研究人员有关调查方法的设定,经过系统性的整理后,为本文研究提供了详细的理论依据。
其次,通过走访、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从上清社区不同年龄段的居民处收集有关社区公共体育设施以及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真实情况。第一,上清社区分为两个园区,每区都有2单元、四户型,28层高的现代高层建筑18栋,平均每栋建筑实际入住180户,约为450人,两个社区的总人数约为16000人;第二,由于该社区为回迁房,多出租给外来工作的年轻群体,故而社区中的20~35岁之间的年轻人(不分男女)总数约为8000人;学龄前儿童数量不到300人;7~20岁之间处于不同教育阶段的学生数量共计1200人;35~55岁之间的中壮年人数为4500人;超过60岁以上的老年人数量为2000人(70岁以上大约600人,超过80岁的约400人);第三,针对该社区居民的年龄分布情况,在进行调查时,应该保证调查比例的科学性。对学龄前儿童不做调查,7~20岁之间的学生也不做调查(大多数时间在校,校园内拥有足够的体育设施和相对完善的体育及健康保障),故主要调查对象为20~35岁之间的年轻人、35~55岁之间的中壮年、超过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比例应该大致符合4∶2∶1[2]。
最后,基于上述的社区居民年龄分布情况,在走访过程中,通过纸质问卷与电子问卷相结合的方式,面向年轻人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45份,有效问卷为387份;面向中壮年人共发放问卷250份,回收223份,有效问卷为183份;面向老年人发放问卷130份,回收113份,有效问卷为82份。总体来看,回收的有效问卷数量大致符合4∶2∶1的比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上清社区有关公共体育及服务的实际情况。
调查显示,上清社区的年轻人中对于进行体育锻炼持有正确认识的人数占年轻群体总人数的70%,经常锻炼(以一周至少进行3~4次具备一定强度的体育锻炼为标准)的人数占年轻人总数的40%、偶尔锻炼(没有明确计划,但一周至少1~2次强度较高的锻炼)人数占比为15%、从不锻炼且身体健康情况不佳的人数为35%。年轻人采用的锻炼方式包括但不限于跑步、散步、球类运动(篮球、足球等)、游泳、滑板、骑自行车等。中壮年人群中拥有正确认识的人数占比为80%,经常锻炼的人数占比为50%、偶尔锻炼的人数占比为20%、从不锻炼的人数占比为25%,主要运动方式为通过社区提供的公共健身器材,或是在乒乓球室等进行一些身体对抗强度较低的项目。老年人中具有正确意识的人数占比达到了90%,由于绝对多数已经进入退休状态,故而除了一些身体情况不允许的个例之外,几乎所有老年人都处于“经常锻炼”状态,主要方式以跳广场舞,依靠社区提供的公共体育器材进行适当锻炼、散步等为主。
总体来看,上清社区居民的体育锻炼意愿较为强烈,但该社区提供的公共体育设施较少,每个园区的18栋楼共分为4排,公共体育设施分布在楼梯之间的空地中,所有种类加在一起不足50件,完全无法满足16000人的锻炼需求。由于社区中栽种了大量的绿色植物,供居民实际活动的面积较少,两个园区比较大的空地共有7处,每天傍晚时分几乎都被跳广场舞的中老年人占据,导致年轻人打羽毛球、踢毽子等活动无法找到合适场地。上清社区在两个园区内均设有老年人活动室,设有乒乓球台、桌球台等设施,面向社区中老年人免费开放。此外,每个园区均设有一个小型社区医务室和三家药房,医护人员均具备突发情况处理经验。当社区居民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出现扭伤、中暑晕厥等意外情况时,社区管理人员会在第一时间会同医护人员赶往救治。
根据上清社区当前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来看,有成绩、有问题、有提高空间。首先,必须肯定该社区有关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建设情况。可以说,不同年龄段的居民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锻炼的方式,并且当遭遇突发情况时,能够为居民提供应急医疗服务,避免“黄金急救时间”遭到浪费;其次,存在的问题依然较多,如运动形式单一问题。很多年轻人更愿意打篮球、踢足球,但在社区内建设篮球甚至足球场地并不具备可行性。而中老年人可以选择的运动项目更少,且跳广场舞与年轻人之间存在的“天然对立”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最后,面对此类问题,社区应该积极探索改善方式。在“未来社区”的概念下,社区内应该存在一定规模的健身房,还应包含游泳馆、瑜伽室等场所,以便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加多样化的运动选择。为了达成这一目的,社区首先应该制定详细的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制度,将上文所述的“成绩、问题、提升空间”全面整合、综合考虑。比如,针对两个园区内7处空地在每天特定时期的使用问题,社区管理人员应该出面协调,将其中的4处场地划归中老年人跳广场舞使用,另外3处作为打羽毛球、跳绳、踢毽子等体育运动的场所。只有获得不同年龄居民的一致认可后,有关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长效运营机制才能真正形成并发挥重要作用[3]。
在当前的社会发展模式下,人们耳熟能详、容易引发人们兴趣的体育项目(篮球、足球等)都在朝向更加职业化的道路而发展。随着职业联赛的普及程度和知名度越来越高,社会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在“健康中国”战略目标下,开展广泛的全民运动,既可以提升国民整体的身体素质,又可以提升关注度较高的体育项目的人口基数。比如,美国篮球文化盛行,除了众所周知的NBA联盟之外,美国小学、初高中、大学篮球联赛均开展得轰轰烈烈,社区、街道随处可见露天篮球场,社区联赛的数量和质量更胜一筹。由此可见,美国社区居民身体素质强的主要原因除了人种基因的因素外,与社区、社会中有关体育锻炼的文化和体系也是分不开的[4]。
综合来看,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在于,可以结合“职业体育”,在单一社区的基础上,构建出“大社区”的概念,具体做法如下:首先,如果相邻的多个社区之间拥有超过5万名常住居民,则城市规划部门和社区管理结构应该探索有关小范围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完善问题。比如,在多个社区的中间地带规划健身场馆,除了跑步机、力量训练等常规运动器材之外,还应该具备游泳馆、篮/足球场地等,使社区居民不必再费尽心思寻找合适的锻炼场地;其次,此类场馆地处非商业地段,故而场馆的实际运营成本相对较低,而社区居民只需要花费少量钱款,即可享受到优质的体育服务。最后,在社区之间建立的公共体育服务类场馆,还有助于城市解决一部分就业问题。比如,一些专科类卫生学校毕业的医生、护士,如果不能进入正规医院工作,可以选择在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中工作,只需在社区居民进行日常锻炼时,科普一些正确的健康知识,并在突发情况出现时进行紧急救治[5]。
随着“老龄化”情况的日益加重,社区内老年人数量必然逐渐增多,如果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缺失,老年人得到的社区关怀将会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故而开放社区公共体育养老服务产业,有助于缓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压力。社区管理者可以对所有老年人进行调查,了解其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做好详细统计。例如,某社区喜欢打乒乓球的老年人数量达到了300人,可以由社区及地方政府部门筹集一部分钱款,300位老人出资一部分,建设社区“老年人乒乓球活动室”,在其中购置20台左右的乒乓球桌,为此类老年人提供运动场所的同时,还能达到一定的养老监管目的。如果某位老人在间隔一定时间后仍然没有前来锻炼,则社区工作人员可以通过上门询问的方式,及时了解有关动向。此种围绕公共体育而形成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未来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对“健康中国”建设进行全面部署,是关乎国民身体素质的大事。社区是现代城市生活中重要的组织形式,只有通过系统性的分析之后,围绕社区建立完善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使各个年龄段的居民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以及运动场地、器械,并由专业人员提供各项服务,才能真正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