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山,刘小刚
作者单位:710054 西安, 空军军医大学986 医院医疗保障中心(高 山),卫勤处(刘小刚)
新冠肺炎的主要传染源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1]。 我国目前紧急接种的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适用于18~59 岁之间新型冠状病毒易感者,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健康主管部门指定接种单位,开设专门的新冠病毒疫苗接种门诊,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指导并管理疫苗,为指定接种单位进行疫苗配送,疫苗接种实行全民免费[2]。
此次军队内部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的特点,是在疫情常态化防控的同时紧急进行,接种信息需分别实时上报军队和地方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军地间的协调组织要求精细准确。接种任务要求短时间内完成驻地体系内所有人员2 剂次接种,受种人群覆盖面广、人员基数大,不同于其他疫苗接种,在冬季疫性防控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新冠病毒疫苗接种门诊需采取更加特殊的措施开展接种工作。此次接种的疫苗为紧急使用,对受种人群也需要更加细致严格的健康预检,充分做好接种后各种不良反应的抢救预案。
空军某医院是指定接种单位,承担驻地体系单位内部人员疫苗接种任务。 在接种门诊的开设过程中,加强军地协同,根据疫情常态化防控要求,采取了有效的疫情防控措施,制定了特别的接种台操作工作制度、流程方法,建立了应对接种不良反应紧急救治室和救治预案,对工作人员的健康动态监测, 使疫苗接种工作得以及时有序高效开展,取得良好效果。
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医院由所在地的人民政府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对开设的疫苗接种门诊场地设施进行评估和验收,疫苗的配送由地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提供[3]。
1.1 新冠病毒疫苗接种门诊场地选择 新冠病毒疫苗接种门诊设置在医院医疗区内一所独立建筑内,避免与普通门诊、各类检查、治疗室共在一个建筑或楼层内,接种门诊的入口与出口独立设置,人员在区域内部单向流动。
1.2 新冠病毒疫苗接种门诊区域设置 接种门诊区域划分为候诊区、预检区、候种区、接种区、留观区、急救处置室、冷链室。 各室均制定管理制度, 总面积300 m2, 其中候诊区>30 m2,留观区>40 m2,留观区配钟表记时装置[4]。
1.3 新冠病毒疫苗接种门诊防疫措施 候诊区入口设置测温门,由专人负责检查,进入人员全程佩戴医用一次性口罩并扫描行程二维码登记。进入接种门诊人员全程保持相互间隔距离。 门诊所有房间、走廊配置紫外线消毒装置,每天2 次紫外线消毒,每次1 h,每隔4 h 室内公共区域喷洒消毒水消毒,所有消毒工作均做好记录备查[5]。
根据《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6],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的疫苗储存、运输管理应当遵守疫苗存储和运输管理规范(2017 版)[7]。
2.1 新冠病毒疫苗冷链设施 接种门诊冷链配置了存放新冠病毒疫苗的医用冰箱、冷藏箱,放置在接种门诊接种区内,医用冰箱冷藏室温度设定在 2~8 ℃之间,冷冻室低于-15 ℃。 冰箱门带锁,钥匙专人管理,并负责每天对医用冰箱各室温度进行测量记录2 次,温度记录留存时间要求为超过疫苗有效期5 年。每天入出冰箱的疫苗数进行严格登记和签字确认。 冰箱供电由双回路市电和UPS 不间断电源提供,可在市电断电12 h 内正常工作[8]。
2.2 新冠病毒疫苗冷链管理 医院指定药剂科作为接种单位的疫苗冷链管理部门,安排专职人员负责冷链管理与维护。 疫苗在医用冰箱内按批号分类码放,不得放于冰箱门侧的搁架上,疫苗包装盒与冰箱壁间留有1 cm 间距,冰箱底部留有空间。由医用冰箱取出后未使用完的疫苗放回冰箱,下次疫苗接种时同批号首先使用。 由冰箱取出的疫苗放置在专用的冷藏箱中, 每个冷藏箱配备6 个冰排,每个冰排必须冷冻超过24 h 后方可使用, 每次使用不得超过2 h,使用后将水倒空重新灌装。 每个接种操作工作台配一个冷藏箱, 医用冰箱取出的疫苗直接放入冷链箱中,每次接种疫苗前从冷藏箱中取出一支后立即关闭冷藏箱,尽量减少开启次数[9]。
新冠病毒疫苗接种门诊开诊前,需当地卫生健康管理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查验收。
3.1 工作人员的岗位配置 接种门诊设负责人一名,负责接种门诊日常管理。 门诊还配备护士长1 名、药剂师1名、信息管理员1 名、感染控制员1 名。接种区跟据开设接种台的数量配备接种疫苗操作员若干名,必须执有地方疾控部门颁发的接种疫苗资质证书方可上岗。 预检区、留观区配备专职医生、护士,其余点位跟据工作需要临时借调护理人员加强, 配备专职保洁员对区域进行24 h 卫生保洁。 医学工程科安排兼职人员对冷链设备定期进行巡回检查,药剂科负责对疫苗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护理部负责对门诊护士进行日常护理工作培训和督导检查, 信息科负责对门诊接入的外网、内网设备及软件系统进行维护[10]。
3.2 工作人员的岗前培训 请地方疾病控制中心专业人员辅导授课,接种点全体工作人员参加,内容包括疫苗冷链的建立、疫苗的存储使用、工作人员的防护安全、受种者管理、各类登记记录填报要求、预防接种凭证的开据、接种异常反应的处置、接种工作数质量控制等业务规程。 经过培训后,医院专门安排门诊负责人与地方政府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部门进行业务对接,协调相互间的工作安排。
3.3 接种数据的安全保障 接种点配备有计算机、扫码设备、接种凭证打印设备,开通互联网络,计算机安装与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网的接种单位信息系统,系统由专人负责操作,每日实时上报全部的接种个案和按时填报汇总表,信息系统由疾控中心负责安全运行,出现问题2 h内排除故障。 所有与新冠疫苗接种相关数据,未经上级卫生主管部门批准,不得向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 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账号和口令严格保密,发现有泄露风险立即更改密码并及时报告[11]。
3.4 新冠病毒疫苗的发放 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将新冠病毒疫苗逐级配送到包括军队医院在内的各接种单位。 医院药剂科在接收到配送的新冠病毒疫苗后进行出入库登记,按计划分发、按批号管理。 分发时按照“先进先出、近有效期先出”的原则办理业务。 地方疾控机构会定期来院对疫苗使用、储存进行检查,医院要求药剂科做到日清月结盘点疫苗进出账目,做到帐物相符随时接受检查[12]。
新冠病毒疫苗接种门诊各室均规定了相应的工作职责和业务操作规范[13],并根据接种任务开展后遇到的问题及时调整。
4.1 候诊区的工作安排 申请新冠病毒疫苗接种人员到达接种门诊后, 进行体温测量和行程二维码扫描记录,然后进入候诊区等待预检,等候时可阅读接种相关知识手册和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矫情同意书,了解接种相关规定。
4.2 预检区的工作安排 由预检医生对自愿接种疫苗人员进行接种前登记、问询,包括接种第二针病毒疫苗人员,也要做好疫苗受种者问询记录,对受种者健康做出评估,提出建议接种、推迟接种、不宜接种3 种意见[14]。
4.3 候种区的工作安排 管理人员为等候人员提供休息场地和设施,不得聚集和随意走动。 跟据接种区工作进度,每个接种台安排两到三名受种者等待、按序号排队。排队同时完成人员信息再次核实和矫情同意书的签署。因接种部位统一在上臂三角肌,管理人员指导受种者做好接种前穿着衣物的整理。
4.4 接种区的工作安排 每个接种工作台使用1 h 后必须停止使用1 h,停止使用时操作人员必须休息或从事其他医疗业务,不得换台继续工作。 操作台停用1 h 后可再次启用,每个接种台1 h 内最大接种疫苗人数为15 人。对受种者接种病毒疫苗前再次确认受种者身份、身体有无不适,接种完成后,为受种者提供预防接种凭证,填写接种登记表和汇总表,在接种单位信息系统中录入上报接种个案数据。
4.5 留观区的工作安排 受种者接种完成后,必须在留观区进行医学观察30 min, 由专职人员巡回问询做好记录,留观满30 min 后经工作人员同意方可离开。工作人员发现受种者留观时有身体不适等症状,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要及时采取医疗护理措施并向门诊负责人报告,启动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急救预案[15]。
4.6 接种工作的质量控制 各类疫苗接种相关数据的质量控制,由地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指导疫苗流通和接种信息审核和纠错,核查数据错漏和逻辑错误,确保数据完整准确。
目前新冠病毒疫苗生产供应与需求间存在供不应求的局面。 接种门诊需要把握好疫苗供应与需求间的关系,做到有预案、早准备,及时调整每天接种人群数量。跟据疫情变化和常态化防控需要,对高风险、重点岗位人员要优先安排接种,保障受种第二针疫苗人群能够按时接种[16]。
作为疫苗接种单位, 军队医院面向的是体系内人员,均由各体系单位集体组织接种工作,没有开展新冠病毒疫苗网上预约或电话预约服务。 体系内部个人自愿前来接种,应提供体系内单位证明材料。
接种信息通过互联网上报地方卫生健康主管部门的同时,军队也有一套通过内部网络上报的新冠病毒疫苗接种信息上报系统。两套系统相互独立运行且不在同一办公场地。这就对接种信息录入上报工作的数据一致性和及时性提出更高要求。 在同一时间节点两套数据是相互印证、相互信任的。 在具体工作中,必须加强数据安全和录入工作的检查指导,及时发现差异进行信息纠错和一致同步。
针对紧急使用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因个体差异可能出现的异常反应,接种门诊专门制定接种异常反应救治预案,配置建立了与留观区相临的急救室,由留观区工作人员负责。急救室包括有相应的心电监护仪、除颤仪、氧气瓶急救设备和药品。医院还安排所属急救救护车辆停放在接种门诊附近备用,做到能随时开动、直达医院门诊部急救中心。
接种门诊工作人员均进行了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开诊后要求每天进行健康状况登记, 每7 d 做一次核酸检测,确保自身安全。 为保障工作人员有好的休息环境,在接种门诊外应当设置男女休息室各一间,内部做好隔断,保障轮换工作的医护人员有专门的休息场所,并与接种门诊区相互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