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价值观塑造与科学技术史课程教学目标的融合

2021-12-03 17:53陈晓英
关键词:科学技术价值观思政

陈晓英

大学生价值观塑造与科学技术史课程教学目标的融合

陈晓英

(渤海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

科学技术史是很多大中专院校都开设的一门通识课,受众面广。价值观的塑造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怎样在“科学技术史”教学中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如何全面把握“科学技术史”教学目标,改变以往只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而忽视价值观塑造的教学观念,值得我们进行深入思考。

价值观;科学技术史课程;教学目标; 融合教学

一、科学技术史课程与大学生价值观塑造融合的必要性

(一)新时代教学改革的需要

在价值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新时代的内在需求。在文化知识素养完备的前提下,我国社会对学生的价值观、品行人格、担当精神等非智力因素也有了更完善的要求。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书和育人两手抓,已成为现在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其基本涵义是:“大学所有课程都具有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承载着培养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作用。”[1]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要求我们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体系中,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实现全程、全员和全方位育人,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当下,在科学技术史的课程中,注重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塑造,发挥《科学技术史》的“课程思政”功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科学技术史课程内容满足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需要

“科学技术史”内容丰富,涉及到数学、物理、化学、地理、医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学科,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其他领域,是一门横跨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综合性学科。课程主要概述自原始社会至今,中外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以及科学家在艰苦的科学探索过程中,他们身上所展现的对真理的追求、创新、务实的精神气质,坚韧不拔的毅力,深深的爱国情怀等。这对大学生来说,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因此,教师在讲解科学技术史专业知识的同时,不仅可以使学生系统地了解整个科学技术知识体系的内容,而且对学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以及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大有裨益,是开展“课程思政”的良好载体和平台。相对于其他课程来讲,科学技术史课程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积极开展“科学技术史”教学的探索,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科学技术史知识的过程中,实现潜移默化的价值观的塑造。

二、价值观塑造与“科学技术史”教学目标融合的现状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虽然我国的教育工作者已经意识到了这一价值观的重要意义,但目前一些学校却未能有效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涵与教学目标进行融合。在教材、教学的设计上,也没能就相互联系的知识进行整合,难以实现价值观塑造和教学目标二者的有效融合。

(一)科学技术史课程教材、教学内容选取与价值观塑造融合不够

目前我国“科学技术史”教材版本较多,在内容编排和取舍上的着力点基本上是以介绍历史上有关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知识点、能力点为核心,而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科学技术史》教材中的含量非常之少,对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没有成为教材编写者的主流指导思想。科学技术史课程授课教师未能把“思政”元素加入到科学技术史课程内容当中,没有发挥出“科学技术史”的“课程思政”作用。

(二)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不够

科学技术史课程,普遍都是以教师为中心,授课教师过于关注学生对科学技术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在课堂上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渗透得不到位。教师在教育理念上不能正确认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之间的关系,没能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科学技术史的学科教学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导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仅限于专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这种在课堂上教师只聚焦于专业知识的教学模式,缺少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严重影响了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和培养。

(三)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融合不够

“课程思政”的教学,应该是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融合。

显性教育指的是教师组织实施的、直接对学生进行公开的价值观教育的正规工作方式。例如: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就属于显性教育。而隐性教育是指导学生在教育性环境中,直接体现和潜移默化地获取有益学生个体身心健康和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的活动方式及过程。如:专业课或通识课中的“课程思政”就是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在知识传授中强调主流价值引领。“使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协调同步,相得益彰,真正实现在课堂教学主渠道中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立体化育人。”[2]而目前在“科学技术史”教学过程中,二者没能很好地融合。

三、价值观塑造与“科学技术史”教学目标融合的路径

“科学技术史”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是一门既能增进学生科学技术史知识,又能端正学生价值观的课程。因此,将科学技术史课程与大学生价值观塑造融合起来,有许多有利因素,但是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二者融合的路径。

(一)改革科学技术史课程内容,添加“思政”元素是核心

在“科学技术史”课堂教学中,讲授人类是如何在科学技术发展历程中不断进行科技探索的是以往的“科学技术史”的授课内容,可以用来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提升学生的科技素养。但是科技进步如何推动中国发展的具体案例的讲述,以及古代中国在诸多领域取得的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应该说给“科学技术史”教学内容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源。比如在讲到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时,从农学、医药学、天文学、数学等学科到冶金、采矿、造船、纺织等各项技术,可以充分展示古代中国的辉煌历史。在农学成就中我们有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齐民要术》,书中所述育种、树木嫁接等知识领先于世界1000多年。在医药学中我们有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这部至今仍是中西医工作者学习和研究的经典文献,这部文献中所涉及的医学理论早于西方盖伦医学400—500年。我国汉末医学家华佗发明的用于外科手术的酒沸麻服散,要早于西方发明麻醉药1600年。我国东汉时期的《九章算术》是一部价值可以与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相媲美的在世界占有重要地位的数学著作,很早就传到了朝鲜和日本,对这两个国家的数学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东汉时期大科学家张衡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自动天文仪;他还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观测地震方位的地动仪和世界上第一台观测气象的侯风仪。我们的学生一般只知道“四大发明”是我国对世界人类的贡献。这的确是我国对世界的贡献,也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但却不知道我们对世界人类有更多、更大的贡献。在科学技术史课程中必须挖掘出这样的内容,让学生了解到我国在各方面对世界的重大贡献,不能只看到今天我们在某些方面落后就认为西方一切都比我们好。这对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是极为不利的。因此,“科学技术史”教学内容的选取对于学生的教育影响非常重要。

(二)“科学技术史”授课教师树立“思政意识”是关键

教师的“思政意识”,就是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然后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有目的,有效地将课程教学目标与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结合起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3]。“科学技术史”授课教师要自觉强化“科学技术史”的“课程思政”功能,主动改革教学内容,优化教材结构,要在“量”上增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授课教师要能够做到从学生的认知能力出发,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塑造和培养,有效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三)提升“科学技术史”授课教师的“思政能力”是重点

“课程思政”,对任课教师的“思政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思政能力”包括:一是要有高尚的师德风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二是要有扎实的专业能力素养。教师要有过硬的基本功,课堂讲授过程要条理清晰,语言准确生动,与学生有良好的互动,体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此外,教师的思政能力还包括在专业课或通识课融入“思政元素”的方法。如:教师在讲解科学技术史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授课方式的创新,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和学习氛围,在转变教学观念的同时持续探索更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授课技巧和手段。总之,在“科学技术史”课堂上,教师不仅要对所授内容进行系统地讲授,同时要与价值引领相结合,这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认识、思想觉悟。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师在课堂上的积极引导密不可分,教师具有崇高的思想政治觉悟,是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保证和首要前提,只有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觉悟,深入挖掘科学技术史课程中隐藏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才能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史”的思政育人功能。

(四)创新“科学技术史”教学方法和手段

创新“科学技术史”教学方法,首先,转变思想观念。要认识到不是单纯为“课程思政”而“课程思政”,而主要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不是照搬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概念或代替思想政治理论课,而是要结合科学技术史课程挖掘“思政元素”,结合课程谈思想说素养;不是每节课一定都要有“思政元素”融入,而是在适合时机将“思政元素”融入“科学技术史”教学;不是授课中使用太多的思想政治理论术语,而是要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把事情分析清楚。其次,创新科学技术史“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积极开展教学方法改革。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使用案例教学,加强课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织学生以讨论、研讨、发言、演讲的形式参与到课堂中,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勇敢表达。同时优化教学手段,深度融合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建立课程网站,实现线上、线下、线上线下混合,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教育。科学技术史课程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培养的重要媒介。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从来都不是通过单纯教学就能实现的,更多地则是依托于活动促成学生自觉形成的。因此,拓宽科学技术史课程教学渠道,进行综合性教学活动就显得尤为必要。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更应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者。只有紧紧依托于社会发展开展教学活动,才能够紧跟时代脉搏。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能够做到从学生实际出发,钻研教材,进而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使“科学技术史”课堂教学成为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为实现大学生核心素质的培养提供基础。

四、结语

“科学技术史”不仅仅是一门讲授科学技术发展历程的课程,也应承担起塑造大学生价值观和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课程思政”任务。“科学技术史”教师要不断深化对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升自身“课程思政”意识、“课程思政”能力,探索出一条有利于大学生价值观塑造和健康成长的科学技术史课教学模式。“课程思政”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要努力做到塑造正确价值观与传授科学知识、培养职业能力相结合的教学目标,让课堂变得有温度、有深度、有高度、有情怀,答好时代提出的教育之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

[1] 温潘亚.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前提、反思和路径[J]. 中国高等教育, 2020(8): 12.

[2] 高德毅,宗爱东.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 中国高等教育,2017(1): 44.

[3] 习近平.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中国教育报, 2016-12-09(01).

G642.0

B

1674-327X (2021)02-0125-03

10.15916/j.issn1674-327x.2021.02.034

2020-09-06

渤海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BDJGAY2019004);渤海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YJG201915)

陈晓英(1964-),女,辽宁葫芦岛人,教授,博士。

(责任编校:付春玲)

猜你喜欢
科学技术价值观思政
我的价值观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2021年CCF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2)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