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莲岳学校 苏燕军
小学数学是一门有一定逻辑性与抽象性的学科,而且相对于语文、美术、音乐等学科来说,还具有较强的枯燥性和学习难度。对于刚刚从幼儿园升入小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其性格活泼好动,对于新鲜事物充满兴趣,并且能够积极主动地回答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把握学生的这一性格特点,转变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以多元化的教学手段、通俗的课堂语言来提升课堂的生动性与趣味性,从而在提升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同时,加强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小学一年级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初始阶段,学生刚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阶段,还没有充分地适应小学生活。同时,一年级学生普遍具有年龄小、自制力差、活泼好动、注意时间短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自学能力差等现象,这就需要教师做好有效的引导和帮助。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认为一年级所学内容较为基础、简单,只需要跟着教材讲解就可以完成教学任务,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这也就使得课堂教学较为散乱,知识点之间缺乏紧密的联系,极易导致学生处于茫然状态,甚至会影响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不利于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年级学生普遍存在注意力不集中或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等现象,但同时一年级的学生也普遍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乐于尝试新鲜事物。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结合小学生的特点,以生动、有趣的方式来开展教学活动,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有很多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以自身为主导,缺乏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考虑,单一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只能被动地听课和接受。这种乏味、单一的教育模式势必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长此以往,甚至可能会降低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好感。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引导者,对于小学生来说,尤其是对于刚刚进入一年级的学生而言,教师在其心中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教学水平以及品德人格往往会给学生的学习方法、生活行为带来十分深远的影响。然而,不可不说的是,当前的教师队伍中仍然存在一部分教师缺乏对教育事业的充分热爱,仅仅将教师作为一份谋生的工作,缺乏对教育事业的热情。教学活动缺乏激情,势必会对其教学活动的开展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
结合教学内容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教学方式。正常情况下,数学知识是单调的、枯燥的,如果只是单纯地给学生讲解课本上的数学知识,很容易带给学生枯燥感,甚至会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而创设教学情境能够为学生营造更生动有趣、更贴近生活的学习场景和氛围,能够让学生在具体的场景氛围的带动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对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有重要作用。
比如,在学习人教版“6—10 的认识加减法”时,由于一年级学生数学知识基础较为薄弱,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以说教式方法进行讲解,很难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能会对教学效率造成影响。故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以儿歌形式来创设学习情境,可先利用儿歌对学过的“1—5”进行复习,如“1 像铅笔会写字,2 像小鸭水中游,3像耳朵听音乐”,为学生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在复习巩固旧知识的基础上合理地引入新知识的学习:“6 像口哨吹声音,7 像镰刀把草割……10 像铅笔加鸡蛋。”通过儿歌的方式将数学知识融入其中,不仅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还能让学生在愉快地学习儿歌的过程中形成对基础数字的连贯认识,提升数学知识的学习效率。
喜欢听故事是低年级学生普遍的特点,尤其是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其心理适应了幼儿园的教学模式,如果一直采用单一的方式进行教学,很容易让学生感觉到不习惯、不适应,甚至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把握一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要有充足的耐心与责任心,并且要充分研读教材内容,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元素,然后以讲故事的方式来对数学内容进行呈现,尽可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其学习兴趣。
如在学习人教版“10 以内加减法”时,如果按照常规教学方法,告诉学生减法的计算方法,学生虽然也能掌握相关知识,但往往表现为兴趣不高、练习热情不足,最终影响学习效率。此时,教师可以转变教学方法,以“故事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改变原有的习题训练方式,让学生在集中注意力听故事的过程中,掌握和练习相关数学知识。如对于习题“10-3+5=?”,教师就可以对其进行改编:“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猴子吃桃的故事,齐天大圣孙悟空的老家花果山,山里住了很多很多的猴子,这些小猴子和孙悟空一样特别喜欢吃桃子,山脚下有一片桃林。有一天,小猴子偷偷跑到桃林里摘桃子,看到桃林里接满了桃子,小猴子开心坏了,一口气摘了10 颗桃子,然后就心满意足地坐在桃林旁边吃了起来。桃子真的好甜,小猴子一口气吃掉了3 颗。此时小猴子突然想起来,自己并没有经过主人的同意就摘了桃子,这样的行为是不对的,于是小猴子特别愧疚,一直坐在桃林旁边等待桃林的主人。天快黑的时候,桃林的主人来了,听了小猴子的解释,他非常欣慰,夸他能认识自己的错误,并且勇于承认错误,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猴子,又摘下5 颗桃子给小猴子,让他带回去给小伙伴们一起分享。那么,小猴子现在总共还有多少颗桃子可以跟小伙伴们分享呢?”通过讲故事有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也会不自觉地进行思考,部分同学还会跟着教师讲故事的顺序进行计算。以这样的方式进行习题讲解,使得原本枯燥的数学练习变得充满故事情节与趣味性,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同时也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于加减法的理解,强化了计算训练,对于提升教学效率有非常大的帮助。
数学知识和日常生活实际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充分结合生活实际来开展教学活动,将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结合。这不仅能够拉近学生与数学知识之间的心理距离,同时还能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对日常生活的帮助和影响,从而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在动力,使学生真正热爱数学学习,积极投入数学学习。
比如,在学习“元、角、分”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使用人民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情景模拟活动,以学生熟悉的超市购物为素材,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情景模拟,各小组分别选出一名组员担任售货员、三名成员担任顾客,模拟购物的场景。在模拟场景中,教师需扮演好“老板”的角色,对各类商品进行定价,如一支铅笔1.5 元,一个练习本2.0 元,一斤苹果5.88 元等,让学生自主“购物”,然后由售货员和顾客共同进行价格结算和换算,如一支铅笔是1.5 元,就是1 元5 角,一斤苹果是5.88 元,也就是5 元8 角8 分,等等。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模拟日常生活中学生十分熟悉的场景,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同时还能让学生在模拟生活情境中充分认识到数学知识的作用和价值。在巩固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同时,提升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应用能力,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总而言之,小学一年级学生刚开始系统地接受和学习数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来开展教学活动,尽可能地丰富课堂形式和内容,提升课堂的趣味性,充分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热情,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接受和学习数学知识,从而达到寓教于乐、快乐学习的效果,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