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题偃竹画诗创作与文士“异态”审美观——以黄庭坚《题李夫人偃竹》为中心

2021-12-03 17:53刘泽华
关键词:李夫人姨母题画

刘泽华

北宋题偃竹画诗创作与文士“异态”审美观——以黄庭坚《题李夫人偃竹》为中心

刘泽华

(福建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宋代题画诗曾出现多种竹意象,如“墨竹”“偃竹”“纡竹”“横竹”“丛竹”“风雨竹”等,其中“偃竹”是竹的一种自然形态,指隆起、低伏、不平直的竹子。其实,作者是在形容竹的积极向上、生长不息的气节。宋人喜欢常态之竹,当然更喜欢非常态(异态)之竹,诸如“偃竹”“纡竹”等。文章围绕黄庭坚题画诗《题李夫人偃竹》,试图解析北宋题偃竹画诗创作与文士“异态”审美观的内在关联,这应该就是文人士大夫(也包括女性文人)在困境与压迫面前,不屈品格与特出禀赋的自然化象征。

北宋;题画诗;偃竹意象;文士审美;创作心态

宋代题竹画诗里出现过多种竹意象,如“墨竹”“偃竹”“纡竹”“横竹”“丛竹”“风雨竹”等。其中“墨竹”“纡竹”“横竹”“丛竹”“风雨竹”等不仅出现在宋代题画诗里,而且在以后朝代题画诗里也出现过,如唐代、元代、明代以及清代。只有一种“竹”唯独见于北宋题画诗,就是“偃竹”。

一、“偃竹”起缘

“偃竹”中“偃”有倒伏、倒放的意思,如“偃,僵也……凡仰、仆曰‘偃’,引伸为‘凡仰’之称。”[1]汉代张揖《广雅·卷五》解释为:“偃,仰也。”[2]因此,“偃竹”中“偃”可以理解为倒、仆、伏等。“偃竹”应该视为竹的一种自然形态,就是歪倒的、起伏的、不平直的。其特征是“俯而仰”,突出竹遭压制、受磨难后,不屈服、不妥协,依然能够积极生长、顽强不屈的生命状态。以“偃竹”为表现对象的北宋题画诗,如黄庭坚(1045—1105年)《题李夫人偃竹》、米芾(1051—1107年)《题南昌县君临偃竹》、洪朋(1063—1104年)《李夫人偃竹歌》等。

“偃竹”作为一个整体组合意象,最早出现在唐人李渤的《南溪诗·并序》[3]5367-5368:

桂水漓山,右汇阳江,数里馀得南溪口。溪左屏外崖巘,斗丽争高,其孕翠曳烟,逦迤如画。左连幽墅,园田鸡犬,疑非人间……玄岩之上曰丹室,白龙之右曰夕室,巽维北,梯险至仙窟。北又有石室,参差呀豁,延景宿云。其洞室并乳溜凝化,诡势奇状,俯而察之,如伞如軬,如栾栌支撑,如莲蔓藻井。左睨右瞰,似帘似帏,似松偃竹袅,似海荡云惊,其玉池井岚飙回沓交错,迷不可纪。从夕室,梁溪向郭,四里而近,去松衢二百步而遥。余获之,自贺若获荆璆与蛇珠焉。亦疑夫大舜游此而忘归矣。遂命发潜敞深,隥危宅胜,既翼之以亭榭,又韵之以松竹,似宴方丈,如升瑶台,丽如也,畅如也,以溪在郡南,因目为南溪,兼赋诗十韵以志之。宝历二年三月七日叙。

玄岩丽南溪,新泉发幽色。岩泉孕灵秀,云烟纷崖壁。

斜峰信天插,奇洞固神辟。窈窕去未穷,环回势难极。

玉池似无水,玄井昏不测。仙户掩复开,乳膏凝更滴。

丹砂有遗址,石径无留迹。南眺苍梧云,北望洞庭客。

萧条风烟外,爽朗形神寂。若值浮丘翁,从此谢尘役。

诗序“其洞室并乳溜凝化,诡势奇状,俯而察之,如伞如軬,如栾栌支撑,如莲蔓藻井。左睨右瞰,似帘似帏,似松偃竹袅,似海荡云惊,其玉池井岚飙回沓交错,迷不可纪。”[3]5367-5368这是中国古代诗歌里第一次出现“偃竹”意象,就用的是“倒”“仆”“伏”之意。

二、《题李夫人偃竹》本事初探

在北宋题画诗里出现过三首“李夫人”所画《偃竹》的题画诗,其一是黄庭坚《题李夫人偃竹》,其二是外甥洪朋《李夫人偃竹歌》,其三是米芾《题南昌县君临偃竹》,米芾曾与黄庭坚一同拜学于北宋书家周越。而洪朋曾经跟随黄庭坚研习诗法,两举进士不第,终身布衣。黄庭坚评曰:“龟父笔力可扛鼎,它日不无文章垂世。要须尽心于克己,不见人物臧否,全用其辉光以照本心。”(《书舅诗与洪龟父跋其后》),刘克庄评曰:“三洪与徐师川,皆豫章之甥。龟父警句,往往前人所未道。”(《江西诗派小序·三洪》)

三首题画诗都提及一位女性文人——李夫人。如果要更好地理解“偃竹”意象,就必须借助文献考证与实证方法,去梳理清楚题画诗《题李夫人偃竹》的本事。黄庭坚《题李夫人偃竹》[4]1054:

孤根偃蹇非傲世,劲节癯枝万壑风。闺中白发翰墨手,落笔乃与天同功。

《题李夫人偃竹》题注有过李夫人的身世介绍,“李夫人,山谷之姨母,公择之妹,善临松、竹、木石。”[4]1054宋代米芾《画史》对李夫人及其绘画作品有更加详细的记载[5]:

朝议大夫王之才妻南昌县君,李尚书公择之妹,能临松竹木石画,见本即为之,难卒辨。文与可每作竹贶人,一朝士张潜,迂疏修谨,文作纡竹以赠之,如是不一;又作横绢丈余着色偃竹以贶子瞻,南昌过黄借得以效临之。后数年会余真州求诗,非自陈不能辨也。余曰:“偃蹇宜如季,挥毫已逼翁。卫书无曲妙,琰惠有遗工。乍睹虬如物,初披飒有风。顾藏唯谨钥,化去或难穷。”

可以看到黄庭坚《题李夫人偃竹》及洪朋《李夫人偃竹歌》里的“李夫人”就是朝议大夫王之才的妻子(封南昌县君),李尚书(李公择)的妹妹,同时也是黄庭坚的姨母。根据《画史》记述,李夫人是北宋中期著名画竹专家,能够临摹松、竹及木石等画作,画技高超,受到文人画风尚的习染,能够以假乱真,看见李夫人临摹的,就跟原画一模一样。之后叙说文同画涂色偃竹,赠给任职黄州的苏轼,南昌县君(即李夫人)途径黄州(今湖北黄冈),从苏轼手中借到临摹。数年之后,南昌县君与米芾在真州(今扬州仪征)见面,就顺便向米芾求诗,米芾一时之间分辨不出真假,经李夫人自述,才知是摹本。

又宋代邓椿《画继》记载[6]:

朝议大夫王之才妻,崇德郡君李氏,公择之妹也。能临松竹木石,见本即为之,卒难辨。文与可每作竹以贶人,一朝士张潜,迂疏修谨,作纡竹以赠之,如是不一;又作一横绢丈余着色偃竹以贶子瞻,过南昌山谷借而李临之。后数年示米元章于真州,元章云:“非鲁直自陈,不能辨也。”作诗曰:“偃蹇宜如李,挥毫已逼翁。卫书无遗妙,琰慧有余工。熟视疑非笔,初披飒有风。固藏惟谨钥,化去或难穷。”山谷亦有题姨母李夫人墨竹、偃竹及墨竹图歌,诗载集中。

北宋末至南宋初邓椿《画继》的记载基本与北宋米芾《画史》类似,先叙述“李夫人”是朝议大夫王之才的妻子,李公择的妹妹,“李夫人”又称为崇德郡君李氏,也是黄山谷的姨母。之后阐述李夫人的临摹技艺超群,连书法家米芾都难辨真假。最后叙说黄庭坚亦存有《题姨母李夫人墨竹》《题姨母李夫人纡竹》《题姨母李夫人偃竹》以及《题姨母李夫人墨竹图歌》等作品。此外,明代朱谋垔《画史会要·卷二》、陶宗仪《说郛·卷九十二·上》和清代孙岳颁《御定佩文斋书画谱·卷十二》、汪灏《御定佩文斋广群芳谱·卷八十五》等,也存有李夫人画“偃竹”的部分文艺史料。

三、题偃竹画诗的情感表达及美学意蕴

如黄庭坚(《题李夫人偃竹》)[4]1054、米芾(《题南昌县君临偃竹》)[7]、洪朋(《李夫人偃竹歌》)[8]的三首题偃竹画诗:

孤根偃蹇非傲世,劲节癯枝万壑风。闺中白发翰墨手,落笔乃与天同功。

(《题李夫人偃竹》)

偃蹇宜如季,挥毫已逼翁。卫书无曲妙,琰慧有遗工。

乍睹虬如物,初披飒有风。顾藏维谨钥,化去或难穷。

(《题南昌县君临偃竹》)

袖中欻忽生丝竹,眼底鲜飙起寒绿。把笔(原阙二字)谁能写此真,偃蹇一枝生气足。夫人故有林下风,岁寒落落此君同。映窗得意偶挥洒,写出筼筜谷里千秋之卧龙。夜来风雨吹倒屋,但恐踊跃变化入水渺无踪。

(《李夫人偃竹歌》)

黄庭坚笔下的偃竹是“孤根偃蹇非傲世,劲节癯枝万壑风”,米芾笔下的偃竹是“偃蹇宜如季,挥毫已逼翁”,洪朋笔下的偃竹是“把笔谁能写此真,偃蹇一枝生气足”,这些都是描绘姨母李夫人画笔下的“偃竹”,如“孤根偃蹇”、“劲节癯枝”、“偃蹇宜季”、“偃蹇生气”等。这里“偃蹇”主要有骄横、屈曲二意,如《春秋左传注疏·哀公(传)六年春》:“彼皆偃蹇,将弃子之命。”[9]1633西晋杜预注曰:“偃蹇,骄傲。”[9]1633又如《汉书·卷五十七下·司马相如传·第二十七下》:“掉指桥以偃寋兮,又猗抳以招摇。揽搀抢以为旌兮,靡屈虹而为绸。”[10]2592而唐代颜师古注转引张揖语:“偃寋,委曲貌。”[10]2593这三首题偃竹画诗里的“偃蹇”是取“屈曲”貌,而与“骄横”貌相对。

黄庭坚在《题李夫人偃竹》里特意勾勒出“偃竹”构图,可以想见竹的坚贞刚毅、百折不挠、孤高特出。曾传唐代进士杜审言“恃才高,以傲世见疾”[11],而黄山谷则认为姨母李夫人的“偃竹”虽然呈现出一种孤立、高耸、特出的姿态,加之“与天同功”的翰墨技艺,但是绝非轻傲无礼,而是其“劲节”与“癯枝”的外化表现,这就更加突显出“偃竹”的刚健品格、清虚禀赋与劲拔精神的内化象征。正是因为“孤根偃蹇”与“劲节癯枝”的相辅相成,才会给人造成一种“画虽静,但竹已动”的万千仪态之感,“写竹如此,真可以笔补造化,与天同功。”[12]1-42黄庭坚是在舅舅李常的教导下,在浓厚文化氛围的浸染下,遍读历代经典,深受儒家思想影响,表现出对绘画技艺的独到识辨。黄庭坚在描绘李夫人画偃竹的同时,实际也是借助李夫人画偃竹的“虬屈”姿态,来表达出自己对不公遭际的愤慨与抗争。

“南昌县君(山谷姨母李夫人)”笔下之竹的“偃蹇”意态以及气势,应该是丝毫不让技艺老成的男性画家,如唐代卢照邻《于时春也慨然有江湖之思寄此赠柳九陇》:“晨攀偃蹇树,暮宿清泠泉。”[13]李夫人画“偃竹”,有屈曲之貌。“卫书无曲妙,琰慧有遗工”,是说李夫人之画技,深得晋代女性书家卫夫人(本名卫铄,字茂漪,卫道舒之女)与东汉蔡琰(蔡文姬,本字昭姬,文学家蔡邕之女)的真传,这里初看“偃蹇”之态、“虬屈”之貌,飒飒生风,丝毫没有纠结、困顿的意思。“顾藏维谨钥,化去或难穷”,谓李夫人画“偃竹”这样化理智的为情感的、化无意识的为有意识的、化形象思维的为抽象思维的以及化常态的为异态的“偃蹇”构想,会对后世“绘竹”思想产生深远的影响。

“袖中欻忽生丝竹,眼底鲜飙起寒绿”,是再现李夫人创作“偃竹”的实境,其伸手挥毫间,眼底比量间,鲜竹绿意渐起,说明李夫人画竹的迅疾,“把笔谁能写此真,偃蹇一枝生气足”,描述李夫人竹画惟妙惟肖,就跟真的一样,笔下一枝“偃竹”也因“偃蹇”姿态,而备显勃勃生气。“夫人故有林下风,岁寒落落此君同”,是说李夫人身上具有一种“林下风气”,幽深清远、恬淡自然,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转引济尼语曰:“王夫人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顾家妇清心玉映,自是闺房之秀。”[14]这里“王夫人”即谢道韫,“顾家妇”即张玄(东汉末年侍御史)妹,来把“李夫人”与谢道韫相提并论,是为了突显出李夫人是一个有才干、有诗情、有画意、有风度的奇女子,所以笔下“偃竹”具有浓厚的比德传统,也是“身与竹化”的重要象征。与其说李夫人在画“偃竹”,不如说“偃竹”就是李夫人自己的化身,又或是将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想所悟寄托于“偃竹”本身,这样“偃竹”的岁寒属性,才会与自己秉性、操守里的落落大方、温文尔雅达到高度一致。“映窗得意偶挥洒,写出筼筜谷里千秋之卧龙”,李夫人随心起兴而创作,不受空间的限制,所以笔下“偃竹”就像洋州筼筜谷的高大之竹一样,有“卧龙”之势,诗中“筼筜谷”位于陕西洋县西北,谷中多竹。文同任洋州知州,曾在此谷中筑亭,经常往游其间,如苏轼《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其二十四《筼筜谷》曰:“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15]而“夜来风雨吹倒屋,但恐踊跃变化入水渺无踪”,叙述竹茎是可以化龙的,引自东晋葛洪《神仙传·卷九壶公》的“费长房竹杖化龙”事典,以化龙飞去,是说李夫人在画“偃竹”的时候,起笔强劲,运笔神速,振笔直书,落笔画中,情随画起,意与画融,似神来之笔,又无觅踪迹,观之能深刻体会到画者的恬淡画境、谦冲画品与坚毅画心。

谦虚谨慎是“竹品”,坚刚不屈是“竹节”,公而忘私是“竹骨”,高节清风是“竹魂”。而“偃竹”之德操,就是有节、坚贞、不屈,“皆属高雅之风节,予人潇洒出尘之意象。”[12]14又经由李夫人等的图写,黄庭坚、米芾、洪朋等的歌咏,愈发得意传神,挥洒自在。于是竹的有格、不俗,就成为君子比德的重要自然载体。“偃竹”是画中之竹,但是已经与李夫人自身紧密地结合起来,也是李夫人的重要品格象征。身为女子,没有女子之柔弱、纤细,反有男子之雅健、雄深,与其说李夫人在画“偃竹”,不如说是李夫人在画自己,而“偃竹”画更像是李夫人的充满个体情志的一幅自题写真像。

此外,黄庭坚还写过《姨母李夫人墨竹二首》、《观崇德墨竹歌·并序》、《听崇德君鼓琴》、《酌姨母崇德君寿酒》以及《题崇德君所画雀竹蜩螗图赞》等。姨母李夫人不仅精通绘画,而且擅长音律,如《听崇德君鼓琴》:“两忘琴意与己意,乃似不着十指弹。禅心默默三渊静,幽谷清风淡相应。丝声谁道不如竹,我已忘言得真性。”[4]783-784其与北宋著名画家文同(字与可,又称“文湖州”)之女文氏,都是北宋闺阁画家之杰出者,但是在展现画格与人格之间,李夫人更加侧重对竹画的审美表现力的不断追求。

姨母李夫人能画竹、擅鼓琴,黄庭坚推崇备至:“笔端真如造化炉”“万籁俱空七弦定”;其墨竹笔法苍劲有力:“荣荣枯枯皆本色”;能够借助墨色的焦清变化,表现出竹的枯荣风貌,不仅出神入化,又炉火纯青:“悬之高堂风动壁”,将之悬于高堂,竹林就会显出“风动壁”之感。然可贵的是,李夫人在扎实的写实与临摹功底下,以形写神,把自然之竹清新高洁的审美意蕴描刻得酣畅淋漓。“人间俗气一点无,健妇果胜大丈夫”,其画竹毫无世间俗媚、芜俚之气,且似有“巾帼不让须眉”的姿态,这才会让黄庭坚发出“健妇果胜大丈夫”的赞誉。从溢于言表的赞美之词,可以窥见李夫人的竹画在北宋已经达到相当高的艺术造旨。

通过对上述诗歌的剖析,可以初步把《题李夫人偃竹》本事及“偃竹”的美学象征梳理清楚,而且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也涉及到“偃竹”意象,如“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16]365-366这篇记文缘起于文同曾画《筼筜谷偃竹》赠与好友苏轼,元丰二年(1079年)正月,文同没于陈州(今周口淮阳),是年七月,苏轼在湖州曝晒书画,看到文同的这幅遗作,“废卷而哭失声,”[16]366遂写下题记《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这篇题记不仅是很多典故的最早出处,如“胸有成竹”(“成竹在胸”)“兔起鹘落”“失笑喷饭”等,而且苏轼还围绕“筼筜谷偃竹图”阐明了一种重要的绘画理念,就是主张画竹(也包括“偃竹”“纡竹”),要先成竹而后动笔,擅长把握精神实质与艺术境界,做到融贯会通,振笔直书,一气呵成,毫无停顿,才能再现“心中竹”之意与“自然竹”之态。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或论他者之言,或摅己者之见,东坡信笔挥洒,纵横错落,灵活多变,舒卷自如,妙趣横生,显得有言有味,情理俱谐。陶文鹏先生曾评曰:“此篇洒脱轻灵,如行云流水,触处生机,以诙谐写沉痛,以洒脱状深情,非惟见东坡之高才,更是见东坡之深情的至文。”[17]

四、结语

“偃竹”是竹子的一种形态,指代隆起、低伏、不平直的竹子。其实,这是在形容竹的积极向上、生长不惜的气节。宋人喜欢常态之竹,当然更喜欢非常态(异态)之竹,诸如“偃竹”“纡竹”等,这应该是文人士大夫们(也包括女性文人)在困境与压迫面前,不屈品格与特出禀赋的自然化象征。

[1] 段玉裁. 说文解字注: 说文解字第八篇注(上)[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381.

[2] 张揖. 广雅: 卷五[G]//王云五. 丛书集成初编. 北京: 中华书局, 1985: 56.

[3] 彭定求, 等. 全唐诗: 第14册(卷四百七十三)[M]. 北京: 中华书局, 1960.

[4] 任渊, 史容, 史季温. 山谷外集诗注: 卷九[M]. 刘尚荣, 校点. 北京: 中华书局, 2003.

[5] 米芾. 画史·唐画(五代国朝附)[G]// 王云五. 丛书集成初编. 北京: 中华书局, 1985: 42-43.

[6] 邓椿. 画继·卷五[M]. 黄苗子, 点校//中国美术论著丛刊. 北京: 人民美术出版社, 1963: 67.

[7] 傅璇琮, 倪其心, 孙钦善, 等. 全宋诗:卷一〇七五[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12248-12249.

[8] 傅璇琮, 倪其心, 孙钦善, 等. 全宋诗:卷一二七八[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14455.

[9] 杨伯峻. 春秋左传注: 哀公(传)六年春[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1.

[10] 班固. 汉书: 卷五十七下(司马相如传·第二十七)(下)[M]. 颜师古, 注. 北京: 中华书局, 1962.

[11] 欧阳修, 宋祁. 新唐书: 卷二百一(列传第一百二十六)[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5: 5735.

[12] 张高评. 诗、画、禅与苏轼、黄庭坚咏竹题画研究——以墨竹题咏与禅趣、比德、兴寄为核心[J]. 人文中国学报, 2013(19).

[13] 祝尚书. 卢照邻集笺注: 卷一[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61.

[14] 余嘉锡. 世说新语笺疏: 下(卷上·贤媛第十九)[M]. 刘孝标, 注. 周祖谟, 余淑宜, 周士琦, 整理. 修订本.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 698.

[15] 苏轼. 苏轼诗集: 卷十四[M]. 王文诰, 辑注. 孔凡礼, 点校. 北京: 中华书局, 1982: 676.

[16] 苏轼. 苏轼文集: 第十一卷[M]. 孙凡礼, 点校. 北京: 中华书局, 1986.

[17] 陶文鹏, 郑园. 历代名家精选集: 苏轼集[M]. 南京: 凤凰出版社, 2006: 280.

I206.2

A

1674-327X (2021)02-0070-04

10.15916/j.issn1674-327x.2021.02.019

2020-09-29

刘泽华(1993-),男,山东青岛人,博士生。

(责任编校:叶景林)

猜你喜欢
李夫人姨母题画
未成婚礼
苏轼题画诗
题画诗册页
姨母生前没有遗嘱,她的财产如何继承?
怀念我的姨母
外婆的荞麦冷面
《明 徐枋题画诗》
沈鹏《题画人物》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古老的皮影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