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西亭学校 陈毅龙
目前,名著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中较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对小学生的文学素养提升具有较好的促进效果。然而名著虽然比较通俗易懂,但其文学性和时代性较强,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阅读的不良心理。因此,语文教育工作者应采取各种措施,使学生萌生兴趣,助力学生厘清内容,引导学生领会人物,激励学生细品语言,推动学生巩固知识,以此让小学语文名著教学得以发挥应有的教学价值。
这是教学前介绍名著的阶段,要以激趣为主开展导读,消除学生对名著“繁”“多”“难”的敌意,减少对学习名著类课文的畏惧。激发阅读兴趣,教师要用好影视作品,其有限的容量决定了取舍的必然性,所以优秀影视作品往往能够提炼原著精髓。教学中,应结合学生年龄与心理特点,将多媒体作为名著阅读的脚手架。如笔者在教授《猴王出世》前,先播放电视剧《西游记》(1986 版)第1 集“猴王初问世”片段,观前提问:“为什么第一章前半回‘灵根育孕源流出’有三千多字,导演偏偏要挑这些镜头(包括人物语言、动作、场景等)来拍摄?影视剧表现的内容和文章原文又有何相似之处?”小导演们带着问题走进课文,由影到文,将影视作品表现出来的“行”和原文中的“言”对比感知,就像“找茬”类游戏,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名著的故事情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厘清文章脉络,是学生阅读的基础,也是名著类课文教学的重点。
做好内容感知,要用适宜的概括方法,选对文中的转折点和典型事件,可以从课后练习题和导读提示中寻找。如《草船借箭》和《景阳冈》的课后练习“默读课文,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按照故事发展顺序,把下面内容补充完整。”,均提示了概括方法。又如《猴王出世》课前导读“读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石猴是怎么出世的,又是怎么成为猴王的。”,点明了主要的事件转折点。教师要抓住这些关键处,为学生更好地厘清内容穿针引线。
新课标指出,学生应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浏览速读是五年级学生概括课文应会的方法,初读浏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单元导语、课下注释、课后练习等栏目根据需要收集有价值的信息。如在教授《景阳冈》时,笔者先出示简单的内容梗概,再结合课后填空习题“喝酒—( )—( )—( )”让学生从中搜索事件节点,引导学生围绕小标题概括故事发展情况,培养快速概括能力,提高阅读效果。
人物是小说的核心,小说因人物而精彩,名著类课文更是如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习塑造人物的方法,赏析人物形象。
在学习塑造人物的方法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容易被忽略的侧面描写。如在教授《草船借箭》诸葛亮“识人心”部分时,笔者以曹操这一配角为突破口,先抓住第9 自然段诸葛亮借箭后吩咐士兵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这一看似不经意的句子引导学生思考:“诸葛亮借到箭了,为什么还要让军士大喊‘谢谢曹丞相借箭’,诸葛亮到底希不希望曹军出现?诸葛亮要是悄悄地把船开回去,曹操心里会怎么想?曹操知道上当了,今后再和诸葛亮打仗,甚至不等开打时他的心里就会怎么样?”再结合“阅读链接”原著中的“追之不及”“懊悔不已”等词,引导学生一步步感受曹操这一角色。只要曹操这一为他人作嫁衣的形象明朗化,学生自然会明白诸葛亮这一场心理战给曹操的打击之大,进而能侧面感受他的“识人心”的高明之处。
透过关键词语能关注到作者的表达手法,感受人物形象。如在教授《草船借箭》时,笔者学习王崧舟老师的处理,抓住诸葛亮的“笑”这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方,引导学生思考诸葛亮在笑谁?笑什么?学生有的说在笑曹操多疑不敢迎战,有的说在笑鲁肃憨厚不知底细,有的说在笑周瑜阴险功亏一篑。学生在此时便能有话可说、有悟想说。由此可见,学生对品析人物形象的关键词句非但不抗拒,反而能积极品出人物特点,品出自己的体会。
评议法就是采用评议的方式阅读,能激发学生多角度的阅读思路,更好地感知人物形象。如在教授《景阳冈》时,笔者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结合课后习题“对课文中的武松,人们有不同的评价,你有什么看法?说说你的理由。”,采用评议法进行教学。接着从学生的回答“从武松决定上冈时的表现及打虎的气势看出武松的确有勇敢豪迈的气概”“从武松不听劝告硬要上冈和看到官府榜文也不肯离去这些行为看出武松好面子”,可知学生能够联系文本从正反两面,且有理有据地进行人物形象探究。采用评议法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将人物性格特点和事件结合,训练思维的批判性,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故事背景的引入是为了更全面地感知人物形象。如在教授《草船借箭》开篇“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时,笔者引入四十四回材料中周瑜说的一些话:“孔明早已料着吴侯之心,其计又高我一头,久必为江东之患,不如杀之。”“此人见识,胜吾十倍,今不除之,后必为我国之祸。”“此人绝不可留,吾决意斩之。”利用这些语言和故事背景,引导学生明白诸葛亮的才干不是一般的才干,周瑜这妒忌也不是普通的妒忌,而是欲杀之而后快的怨恨。补充背景,才能使阅读“观上下,审左右”。
名著类课文有自己独特的语言魅力,要多读,才能更好地去品。
对比阅读可以用在不同文章的对比,如《草船借箭》课后阅读链接就提供了与课文内容第8、9 自然段相对应的原著片段。笔者在教学此部分时,先让学生默读并提示可先抓关键词再找出课文的相对应段落,学生能通过“切不可轻动”“放箭”“受箭”“船轻水急”等词语,明白这一段讲的是孔明向曹操借箭成功的情节,进而找到课文中与原著相对应的段落。最后再交流阅读名著原文(曹操的排兵布阵、人物形象刻画等)后的感受,感受名著语言简洁明快的特点。
师一言,生一语,合作才能读出情趣。如在教授《猴王出世》“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上,朝游峰洞之中。”时,先引导学生归纳出衣、食、住、行、友五个方面,关注文本中动词加名词的独特结构,以及排比、对偶的表达形式,再采用师生对读的方法,互相配合阅读。一次次合作读能调动兴趣,使许多孩子沉醉在名著奇妙的语言中,甚至有些孩子不由自主地摇头晃脑起来,仿佛就是那只自由自在的石猴。当然,除了师生之间还可以是同桌之间、同学之间。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更好地让学生感受到遣词造句的精妙,进一步品悟有抑扬、有温度的语言。
课后尝试开展名著专题阅读,才能知行统一,巩固对名著的学习。
情境教学法是通过引入或创设生动具体的场景,来引起学生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锻炼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方法。如在教授《景阳冈》时,笔者结合课后练习“用自己的话详细讲述武松打虎的部分,可以加上适当的语气、表情和动作。”,创设情境引导思考:“如果你是武松,要将那打虎的经过讲给哥哥武大郎听;如果你是说书人要在书场向众人描述武松打虎的场景;如果你要将武松打虎这个故事讲给低年级的弟弟妹妹听,你们会怎么说这个故事呢?”之后,学生在能完整复述课文内容的情况下,根据创设的情境加上适当的语气、表情和动作,还能就一些细节之处进行补白想象和推测,教学效果特别好。给予具体语境才能让学生化文为己用,用可感的语言将情境再现,促进对名著的深度理解。
新课标指出,写作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读后感能让学生与文中人物对话、与作者对话。在教学这一单元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在书上多批注、多感受、多积累。这样,课后学生在写读后感时才能乐于写、有话可写,才能真实具体地写出独特感受。在书写感想的过程中,学生的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都能得到锻炼提升。
明确教学路径,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教好“名著类课文”这块石,才能攻下今后“阅读古典名著”这块玉。教师要立足课标研读教材,懂得取舍,适度拓展,才能拉近学生与古典名著的距离,让学生更好地读名著、学名著,提升文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