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成,曹晓雪
(阜宁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江苏 阜宁 224400)
为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着力解决自然资源所有者不到位、空间规划重叠等问题,实现山水林田湖革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始于上世纪90年代的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经过近30年的努力,成绩斐然,当前全面推进自然资源信息化建设,必须以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既有成果为基础,继往开来,与时俱进。
县级自然资源信息化工作经历了从无到有、由点到面、自散至聚的建设历程,以办公自动化、金土工程、一张图工程等一系列信息化重点工程建设为标志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不俗成绩,随着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不断深入,自然资源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信息化工作在自然资源管理各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
目前,建立了业务齐全、数据完善、运行稳定的“一张图”电子政务和不动产统一登记平台,突出一个“统”字。两个平台底层数据互通,信息共享,为我局信息化和“四全”服务提供了良好的底层数据支撑。同时,对各分局存档目录进行数字化整理和录入,并对全县存量不动产信息数据进行整理,实现“一张图”工程效益最大化,最终形成覆盖所有部门的业务数据库。同时,根据各部门、各业务系统移动办公需求,对“一张网”(不动产登记平台)及局办公系统等软硬件系统加强运行维护,进行移动终端办公开发,以综合事务、公文处理为基础,实现移动办公。
按照“四全”服务模式要求,完成业务数据库和应用系统的建设。满足了“带图”审查和网上审批的需求,实现了自然资源“批、供、用、补、查、登”全业务的网上办理。各项业务从受理开始,窗口人员即对收件材料扫描、录入上网,各环节网上核批,直到电子签名取件,审批结束后,电子数据直接由档案室编录归档,全程网上办结。同时在各基层分局不动产登记分中心窗口都可直接收件,也可预约到指定窗口取件,从而实现方便快捷的“网点式”全区域便民服务。做好一张网数据自动上报工作。成功实现不动产登记数据和行政审批事项自动推送到“一张网”服务器中,实现无缝对接。在机房架设一台服务器和网闸,与银行等部门进行数据共享,预进行网上行政审批和不动产登记,真正实现不见面办公[2]。
在机房架设服务器、网闸等硬件设备,通过“互联网+金融服务”,实现在金融银行抵押登记“一窗式”受理。同时,市民在完成不动产登记后将结果同步推送至水、电、气各部门,水、电、气各部门凭推送结果直接审核,自动完成过户,群众无需另外提供任何材料。开通“互联网+政务服务”业务,实现自然资源不动产登记业务“微信预受理”,使群众足不出户就可实现不动产登记申请。我局将建设用地审批、批后管理、土地供应、土地利用现状、不动产登记、综合整治、工业用地效率分析等业务纳入监管平台,对各项业务工作进行实时监测、识别、判断、处置以及统计分析等工作。同时,对慧眼守土系统进行了二次再开发,所有监控点全部按照坐标在全县地图上进行了标注,并实现在“一张图”电子政务平台自动分析、调用区域内最近的摄像头观看实时监控画面[3]。
为进一步加强全县自然资源网络安全,有效应对国内外网络安全形势以及新技术、新应用带来的严峻安全挑战,预防和减少重大网络安全事件发生,切实保障自然资源网络、重要信息系统、信息数据的安全。按照《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安全等级保护实施指南》要求的接入标准规范,对机房和“一张图系统”(不动产登记平台)进行三级等级保护测评。并根据三级等保测评要求购买相关安全设备(如出口防火墙(*2)、入侵防御系统、堡垒机),进行网络安全改造。在阜城分局布设的存储设备实现时时在线备份,业务属性数据和关键空间矢量数据在外接移动设备一周备份一次。同时,通过单一来源采购程序,将信息系统迁入市华为云[4]。
目前,我县七个分局办公场所全部完成了内外网隔离的综合布线工程,七个分局通过光纤与县局联网,实现了设备资源和信息资源的网络共享,并通过省自然资源主干网与省厅、市局互通。
信息化建设队伍不能满足自然资源管理发展的新要求,目前我局信息化工作主要由办公室牵头负责,专业从事信息化工作人数占比非常少,既精通信息技术又熟悉自然资源管理业务的复合型人才更加缺乏,基层分局尤显突出,但限于编制等原因,难以留住专业技术人才[5]。
对照履行“两统一”职责要求,当前县级自然资源系统信息化工作还存在明显差距。县级自然资源信息化系统整合还未到位,信息安全还没有保障到位,自然资源信息化技术的基础性、支撑性、服务性作用发挥,明显滞后于改革履职要求。
坚持统一领导、统筹规划,成立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由局主要领导任组长,对全县系统自然资源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实行集中统一领导,统筹组织推进全县系统网络安全和信息化规划重大问题及重要事项[6]。
信息化是自然资源管理的重要一环,经费支出难以避免。平常做到未雨绸缪,提前对接,主动将信息化日常运行维护与一般性项目建设等开支列入年度部门预算,统一保障。同时,积极向县政府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争取专项资金以保障自然资源信息化发展。
建立自然资源数据汇集管理和共享服务相关制度,制定自然资源数据管理与共享服务办法,明确数据生产、汇交的要求和负责单位,确保“一数一源”、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严格按照有关安全保密要求,推进关键网络设备的国产化。建立重要业务系统应用管理规定。制订信息系统应用相关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 完善并推进数据保密工作,严格控制涉密和非密数据之间的数据流向[7]。
推进移动终端业务办理,将业务办理事项从电脑终端推向移动端,进一步突破时间、地域和环境的限制。目前移动端只有综合事务模块,局限性比较大。建议增加业务模块,将自然资源和规划主要业务模块都纳入到“一张图”移动端中,实现零距离办公,以杜绝因为开会、出差等造成业务未及时办理的情况[8]。
以第三次国土调查成果为基础,协调数据关系,加强数据的集成融合,整合全县空间关联现状数据和信息,形成坐标一致、边界吻合、上下贯通的自然资源“一张底图”,为自然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提供本底数据。促进“一张图”系统与规划、林业等业务数据的融合,全面梳理、迁移、整合完成各类现状数据、规划管控数据、自然资源管理数据等资源,按照统一的标准,初步建成自然资源“一张图”大数据体系,促使真正形成自然资源“一张图”系统,为县级自然资源管理部门履行“两统一”职责提供有力技术保障。
本人构建覆盖全面、动态化、精细化、决策化的自然资源信息化管理体系,对于全面摸清自然资源家底,反映自然资源管理绩效,提升政管部门、主管部门的监管能力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能够为新时代自然资源高效保护、开发、利用提供数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