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路径
——基于熊彼特创新理论框架

2021-12-03 15:54张瑞雯李寅朝高菁华
乡村科技 2021年19期
关键词:农产品生产融合

赵 璇 张瑞雯 李寅朝 高菁华

(郑州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0)

1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与乡村振兴的关系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理念源于日本农业专家今村奈良臣提出的“六次产业化”理念,韩国学者根据日本农业“六次产业化”的推行进行了进一步探索。我国相关研究起步较晚,基于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的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我国学者指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从根本上属于产业融合[1],以农业为基本依托,通过产业联动、产业集聚、技术渗透、体制创新等方式,跨界集约化配置资本、技术及资源等要素[2],使第一产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的细分产业相融合,实现产业间分工内部化,诞生新的生产技术、管理技术和产业形态[3],形成种养加结合、农旅结合、农文结合等多样开发模式[4],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激发并整合新的市场需求,带动农村产业结构优化调整[5]。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是中国特色主义进入新时代对“三农”工作的指导思想。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乡村振兴的发展目标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总体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内容,也是必然要求,其有利于带动产业兴旺,推动生态宜居、乡风文明,促进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在带动产业兴旺方面,农村产业融合交叉融合了农业、工业、服务业,直接作用于产业振兴,为乡村振兴奠定物质基础。横向来说,农村产业融合拓宽了农业产业发展范围,激发了产业发展活力和动能,促进了农村产业体系多元化发展,催生了旅游农业、观光农业、智慧农业等新业态;纵向来看,农村产业融合延伸了农业产业链,打破了产业边界,优化了资源要素配置,将农业重心从单纯的生产向加工、销售、服务等环节拓展,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

在推动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方面,农村产业融合推动生物育种等现代农业技术和网络化、智能化管理等信息技术在农村普及,实现节能减排,为农村提供绿色宜居的生态环境。生态宜居既要适宜居,更要愿意居。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一方面通过产业链前向或后向延伸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吸纳并聚集从业人员;另一方面促使农民自主提升新业态相关的知识储备和工作技能,形成人才振兴的双重推力。两重动力共同提升农村居民的文化水平,为实现乡风文明提供基础性保障。同时,文化和观光休闲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要求农村具备文化核心和和谐乡风,使农村重塑乡村特有文化,构建乡风文明新风尚。

在促进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方面,我国农业产业融合主体主要包括种养大户、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其发展促进了农业规范化经营,降低了农户与企业间的交易成本,有效助力了农村产业的有效治理。同时,随着产业链向高附加值产业延伸,利益联结方式不断丰富,农民的创收渠道变广,带动农民经营性收入增长;就业和创业机会增多,带动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资产、资源等要素实现优化配置,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逐渐成熟,带来土地租金、土地入股企业等收益,带动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可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对促进农民增收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2 创新: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是多方相互促进的过程,创新是推动其发展的关键。熊彼特于1912年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创新理论,随后形成以创新理论为基础的理论体系。他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6],提升全社会的生产力,进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该观点打破了传统经济学仅从生产要素数量的角度分析经济增长的局面,试图分析技术进步和制度变革对生产力提升的推动作用[7]。同时,熊彼特从两方面论述创新活动对于产业结构升级及经济增长的作用:一方面,创新能带来新产品、新的生产方法,即在原有产品或服务中开发新特性,以及掠取或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以获得额外附加值,进而开发新的市场;另一方面,创新能在生产要素投入既定的情况下获得更多的产出,即通过组织形式创新、资源合理配置等方式提高投入产出比,最终实现社会福利水平的提升。

回溯人类社会发展史,数次工业革命的爆发往往归因于技术创新与进步,而后才有生产力的提升与社会的进步。而创新是熊彼特创新理论的核心要义,基于熊彼特理论框架可分析创新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动力机制,我国有学者从熊彼特创新视角对创新在再工业化中的内在本质和作用机理展开研究[8],而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创新路径亦符合熊彼特创新理论的研究思路,因此,该文采用熊彼特创新理论框架对产业融合实现路径进行深入研究,从新的农产品、新的生产方法、新的销售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和新的组织形式5个方面进行探究。

在新的农产品方面,基于技术研发创新所带来的新型高产、优质农产品,实现产量、质量双提升,同时产业链的纵向、横向延伸可进一步创造出新产品,切实提高农民收入及其生活水平。物质生活基础得到保障后,农民可将注意力转移至教育、精神生活等层面,带动社会福利水平进一步提高。在新的生产方法方面,在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从技术创新、信息化创新2个层面作用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首先,农业技术创新推动了农业生产方法由传统向现代化变革,实现了生产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其次,农业信息化创新打破了农户间信息不流通的僵局,实现了市场需求信息共享。在新的销售市场方面,建立并创新农业市场体系有助于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其主要表现形式为产业内部的重构性融合所衍生出的新业态,农业内部的新业态相互交融推动了产业结构升级及市场竞争力提高。同时,农产品供求均衡问题在农业现代化市场体系的建立下得到缓解。在资源配置方面,农业资源配置是指各类农业资源在相应用途间实行有效分配,而农业技术创新资源存在动态性、稀缺性和区域性特征[9],其分配的合理性直接决定着农业技术创新在实际生产中的作用效果,进而影响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进程。此外,农业技术创新会影响农业资源的供给和需求,使资源配置状态处于不断变化中,而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往往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而增加农产品的市场供给量。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创新与更迭,资源配置效率将不断提高并达到新的平衡。在新的组织形式方面,传统的“农户+农户”模式保留着小农经济的脆弱性,且难以借助农林机械化生产实现规模效应,阻碍了农业生产力发展且市场竞争力较弱。此时,通过发展“龙头企业+农户”的多元主体,实现了新经营主体的融合,从内部对组织提供支持,通过外界支持间接增强组织竞争实力,推动农业组织创新。

3 乡村振兴背景下推进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

3.1 创新农产品——丰富农产品种类

农民依靠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增收困难,且处于农业产业链的末端,导致农民无法获得初级农产品加工过程中的增加值。通过纵向延伸农业产业链,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培育出龙头企业。同时,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利用其营销网络、生产技术及经营管理等优势,统一组织原料、指导生产技术、经营管理,可在当地创造额外的就业岗位,吸纳周边农村劳动力就业,使农民获得农产品加工过程中的增加值。因此,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以农民为基础,通过提高其在产业链中的地位,获得劳动报酬,提高其工资性收入,进而带动农民增收。当前,我国农产品品种质量参差不齐,而优质的农产品品种对推动农业产量提高、品质改良起到重要的革新作用,所以,需要通过横向延伸农业产业链,使国家加大对农业育种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推动农业新品种研发。

3.2 创新生产方法——推进农业与新技术融合

3.2.1 提高机械化水平。传统农业主要实行一家一户的精耕细作生产,规模小,生产效率低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产业振兴,其重要指标之一就是农产品的商品转化率。要想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效率,需要实施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加强农业机械化提档升级。在规模化生产的前提下,大幅度提高机耕、机播、机种效率。通过技术创新,有利于研发满足农林牧副渔等农业各个领域需要的机械设备,从而全面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节省劳动力的同时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

3.2.2 高新技术渗透发展。高新技术渗透包括借助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航天技术等向农业渗透、扩散,使农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融合,缩小边界范围,如发展信息农业、“互联网+”农业、航天农业等。高新技术渗透农业发展模式有助于改变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促进农业智能化、集约化发展,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和农业现代化水平,促进地区农业升级。同时,农业转型升级有利于解放农村更多剩余劳动力及整合土地资源,进一步开发当地旅游资源,发展特色文旅产业以及金融、交通运输、餐饮等服务业。

3.3 创新农业市场——培育农业市场新竞争力

3.3.1 发展绿色农业。近年来,我国经济实现了中高速增长,人们生活水平也逐渐提高。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可以推出,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消费者对优质安全农产品的需求日益旺盛,越来越多的人主张绿色和健康的消费理念。但是,优质安全的农产品供给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与此同时,质量问题导致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相对不高。因此,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是促进农业市场创新的重要动力。

3.3.2 开拓文旅市场。乡村旅游要想在竞争激烈的旅游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必须要求农村在稳定传统农业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农业功能,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开发富有当地特色的旅游项目,增强农村旅游市场的竞争力。例如,部分农村地区依托汝瓷文化优势,深入挖掘汝瓷文化资源,推动当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如推出特色纪念品、文化产品,同时带动当地妇女就业,构建具有当地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的汝瓷文化产业体系,一方面促进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推动当地农副产品及其他行业发展。

3.4 创新农业组织——活跃农业组织形式

在农业及其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过程中,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农村组织是有效联结农户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纽带,通过组织创新和组织架构完善,有助于引导农户积极融入农村的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农业合作组织创新的着力点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农村组织类型多元化发展,在规范发展农业合作社这一新型经营主体的基础上,创新经营模式,鼓励龙头企业加强与农户、农业合作社的合作,延长产业链。同时,应支持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组织主体发展,促进多方参与、分工协作,盘活农业资源。二是农业合作组织架构向市场靠拢。产业链的延伸使农民参与更多的生产和加工环节,有机会分享更多的附加值,而市场是农产品、农业资源实现其价值的关键支撑,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农业合作组织应成为农民走向市场的桥梁和纽带,帮助农民培养市场意识、掌握市场动态,以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助力解决小农经济与大市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3.5 创新农业资源配置方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一是农业资源配置要向高质量方向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对高质量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高质量的农产品对原材料、加工程序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要求精细的包装、及时的运输、多样的营销与完善的售后服务。这不仅可以促进农村各个产业之间融合发展,而且可以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的供给质量。二是农业资源配置要以信息技术为导向。当前,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并与各行业深度融合,不断催生新业态、新模式和新产业,给农业经济的转型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农村全面深度融合,发展多功能性农业,有利于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

猜你喜欢
农产品生产融合
物联网管大棚 防寒生产两不误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让安全生产执法真正发挥震慑作用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融合》
反生产行为差异化治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