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雅茹,王定华,2
(1.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北京 100089;2.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北京 100089)
新冠肺炎疫情不仅严重影响人类身心健康,而且通过一系列连锁反应给世界各国的社会、经济和教育等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其中,全球教育生态系统在此过程中暴露出一定程度的脆弱性,同时也拷问和检验着各国教育系统应急管理能力和教育生态系统韧性。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中文简称为“经合组织”)统计,截至2020年6月,新冠肺炎疫情严重蔓延期间已迫使188个国家的学校关闭,阻碍了逾17亿儿童和青少年的学习进程。[1]由于家庭、经济和科技等因素的差异,处境不利的学生出现学习滞后,甚至学习中断等问题,进一步加剧了教育不公平现象,全球教育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遭遇阻碍。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OECD发挥在全球教育治理中的作用,促进经合组织成员国以及其他国家开展特殊情况下教育治理,为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挑战提供了理论指导与实践贡献。
OECD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对教育领域的理论治理包括以下两个维度:一方面,审时度势地运用复杂性理论(Complexity Theory)对当今全球教育所处的复杂时代进行解构,为各国教育相关利益者看待以及应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变化和教育系统挑战提供新视角和新方法;另一方面,积极建议各国结合韧性理论(Resilience Theory)增强教育系统韧性,通过倡导构建韧性教育生态系统来面对不稳定、不确定、复杂和模糊的未来世界。
20世纪40年代,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开创了复杂性理论研究的先河,从整体性的角度考察并研究客观世界,强调整体与局部、不同层次间的相互联系,关注事物的演化过程,并运用综合、整体、集成的方法,将科学研究的焦点从科学理性主义信奉的简单性、线性和确定性问题转移到重视非平衡、非线性、不确定性与复杂性的问题[2],是关乎人类生存变化、进化、适应和发展的科学理论。复杂性理论是新的科学技术哲学理论,起始于生物学,发展于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等自然科学领域,后延伸至管理学、教育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领域。复杂性理论涉及到整体环境、组织或系统,其中组成元素或主体以多种不同的方式相互连接和动态交互,当系统达到一定临界水平时,整体便会出现新的现象、模式、特性和行为以及自我可持续发展的新动能和新方向。[3]
OECD始终强调运用复杂性理论应对关键领域挑战的重要性,尤其重视复杂性理论在大规模世界性危机冲击发生后的应用。例如,OECD从2016年起便开展应对经济挑战的“新方法倡议”(New Approaches to Economic Challenges Initiative)项目,基于复杂性理论视角将经济看作不断进化的有机体,主张各国应将注意力集中于经济的自适应效率层面。就政策制定本身而言,OECD出版的《问题辩论:复杂性和政策制定》(Debate the Issues:Complexity and Policy Making),敏锐抓取现代社会经济复杂性特点,提供了新经济思维和有效的应对举措。基于复杂理论对经济、政治、文化、历史和环境等系统互动联系的揭示,OECD倡导发展经济以改善人类的福祉和实现包容性增长(inclusive growth)。复杂性理论也是OECD在教育治理方面的理论基础。教育系统本质上是一个开放演化、耦合交互和适应发展的复杂系统。教育治理的主要职责是发起和维持教育系统积极的变革[4],促进教育系统健康有序发展。因此,复杂性理论与教育治理具有内在联系,借助该理论有利于揭示教育治理复杂性产生的内在机理及其规律,OECD为此曾专门开展了为期5年(2011年至2016年)的“复杂教育系统治理”(Governing Complex Education Systems)项目。OECD运用复杂性理论阐明教育系统的革新动力必须来自于系统内部,而不是来自自上而下的管理。
新冠肺炎疫情从本体论意义上分析具有复杂性,其诊疗与防控过程具有复杂性事件属性。[5]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OECD积极开展教育治理,复杂性理论在此过程中得到拓展和运用。首先,思想是自我武装和自我磨炼,以便应对不确定性的前提。[6]新冠肺炎疫情使教育主体和相关机构面临严重打击,出现了弱势群体学生被迫辍学与失学、教育数字鸿沟加剧、各级学校停课以及私立高等教育机构破产等现象。今天的学校是明天的经济,因此学习损失也将给个人和国家的经济发展蒙上阴影。[7]OECD提出,应对不确定性影响和复杂教育系统未来发展方向时确立信心至关重要。其次,进行博弈和制定策略是对付不确定性的法宝[8],其中策略是指结合形势分析确定性和可能性之后所制定的行动方案。2020年2月,OECD发布了《学校教育中断与反思:COVID-19如何改变教育》(School disrupted, Schooling Rethought:How the Covid-19 Pandemic Is Changing Education),通过调研59个国家教育现状,循证掌握各国疫情第一阶段教育所采取的措施,提出了四大“平衡”建议:平衡教育和健康;平衡政策一致性和灵活性;平衡大众需求和学校应对能力;平衡学期规定课程和课程时间限制。为各国抗击第二阶段疫情,OECD发布了教育可持续发展建议清单和标准,呼吁各国从第一阶段总结经验教训,并做好准备,具体包括提升远程教学效率,加强扩大诸如电视、广播、网络等学习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调整课程结构和创新讲授方式以及丰富线上教学资源等。[9]2020年3月,OECD发布的《教育应对2020 COVID-19疫情指导框架》(A Framework to Guide an Education Response to the COVID-19 Pandemic of 2020)报告和《教育应对COVID-19:拥抱数字学习和在线合作》(Education Responses to COVID-19: Embracing Digital Learning and Online Collaboration)为各国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教育治理提供了策略支持。最后,OECD强调教育系统与经济、政治、文化等系统之间,教育系统内部各元素,如政府、学校、学生、家长之间应加强联系与合作。总体而言,OECD所倡导的复杂性理论发挥了应对教育危机和其他公共危机的重要指导作用,同时也进一步拓展了复杂性理论在特殊时期创造性运用于教育领域的实践,为各国教育领域应对复杂世界不确定性提供了新的理论范式。
韧性理论从早期的自然科学引入到社会科学,先后运用于经济、心理、教育等领域。其中,教育领域以提高教育主体,如教师和学生的心理韧性为研究重点。随着在多个学科的应用,“韧性”便逐渐由技术词汇演绎出多重含义,研究对象也从生态系统韧性拓展到社会生态系统韧性,已成为理解社会生态系统动态的重要概念。韧性客观描述了社会生态系统能够自我组织、学习和适应的程度[10],抵御能力、吸收能力与恢复能力是韧性系统的主要特征。韧性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由工程韧性到生态韧性,再到演进韧性的多次发展,这些变化体现了学者对系统运行机制认知的飞跃。其中,演进韧性相比前两者有更强的理论说服力,成为韧性教育建设的主要标准。韧性理论是OECD应对经济危机、大规模冲突以及世界性问题的核心理论之一。比如,2014年OECD发布《韧性系统分析指南:如何分析风险并制定韧性发展蓝图》(Guidelines for Resilience Systems Analysis :How to Analyze Risk and Build a Roadmap to Resilience),为一些国家抵御自然、气候、经济或地缘政治冲击提供人道主义援助。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不断发展,OECD意识到增强整个教育系统韧性,抵御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等对教育系统冲击的重要性。教育系统韧性作为一系列能力的集合,提升教育系统韧性是各国政府机构、各级各类学校等教育主体韧性能力提高和灾害适应的过程,也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1.关注教育系统中弱势群体
不同国家地区韧性并非均匀分布,即使同一韧性国家或地区的韧性度也并非呈一致分布,通常会形成“木桶效应”[11],因此需要关注疫情期间影响教育系统韧性中的薄弱环节。OECD发布的系列报告也高度重视教育系统中的弱势群体和薄弱环节的重视。OECD发布《对抗COVID-19对儿童的影响》(Combatting COVID-19’s Effect on Children)报告,建议要重点关注儿童群体,尤其是来自贫困地区或家庭的儿童,无家可归、残疾和移民家庭等脆弱性群体儿童的身心健康和教育福祉,为识别陷入风险的儿童提供物质和精神帮助与保护,呼吁学校、家长和政府都应为这些儿童提供庇护,从而确保他们学习的连续性。[12]另外,《发展中国家应对、恢复和预防COVID-19:处于前线的妇女和女童》[Response, Recovery and Prevention in the Coronavirus (COVID-19) Pandemic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Women and Girls on the Frontlines]重点将性别平等纳入抗击疫情教育工作,指出停课使女童更容易遭遇童婚、早孕和家庭暴力侵害,加重女童参与家务的负担,降低继续接受教育的可能性。OECD呼吁官方和非官方组织共同合作,开展人道主义援助,保护处于边缘化地位的妇女和女童。[13]因疫情而无法得到现场实践学习的职业学生和临床实践的医学院学生等也是其关注的重点群体,OECD建议这些人群通过增强自身技能,来提升韧性。
2.教育系统需重建得更好
“重建得更好”(Build Back Better)是重大自然灾害后恢复重建的创新理念,旨在灾后创建安全与韧性的社区。[14]灾后恢复重建不是简单地使灾区恢复到灾前状态,而是要在修复灾害损毁的同时,还需对先前存在的漏洞进行修补,降低灾区脆弱性,以便再次遇到灾害时可以减少损失。“重建得更好”理念是对灾后恢复重建内涵与要求的深化,其重点是通过灾后的一系列行动,包括改善社会、经济与环境等要素,提升复原力,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OECD在官网“COVID-19”专栏中设置“危机和韧性”(Risk and Resilience)主题,希望采取综合有效的方式来增强人类和各系统的韧性水平,改善社会整体福祉。就教育方面而言,当前新冠肺炎疫苗研制获得进展,各国各级学校逐步复学。教育系统在受到疫情扰动后通过不断适应和重组转变为新的稳定状态,并发挥出巨大的创新潜力。OECD教育技能司司长安德烈亚斯·施莱歇尔(Andreas Schleicher)呼吁当教育回归“正常”状态时,疫情期间的良好教育经验不应该丢失,而应该为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灵感。其中,能力开发和更新管理技能至关重要。一方面,教师应该成为未来教育革新的积极推动者,设计并实施技术创新和开展混合教学方式,发展学生远程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政府可通过实现系统开放提供帮助,在创新友好的氛围中使变革性思想蓬勃发展。换言之,政府教育治理要鼓励系统内部创新,并对外部创意开放包容,最终打造韧性教育系统。
3.构建多维度脆弱性框架
OECD发布《2020年脆弱状态》(States of Fragility 2020),将国家、系统或社区对风险应对能力的不足称为“脆弱性”。OECD探索制定出包括经济、环境、政治、安全和社会在内的多维度脆弱性框架,每个维度由8-12个指标衡量脆弱程度。通过脆弱性循证数据分析,可为政策决策者、相关人员和研究人员指明重点关注维度以及解决各个方面的脆弱性根源、增强韧性和抵御能力的策略。解决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性系统性冲击后果意味着关注脆弱性。[15]OECD虽未将教育单独作为脆弱性维度之一,但是报告的很多内容可以体现OECD对教育脆弱性的关注。新冠肺炎疫情使全球教育进入紧急状态,实现教育可持续发展目标(SDG4)受到挑战,儿童和青年首当其冲,其受教育权和就业机会受到影响。在极其脆弱的环境、较脆弱环境和非脆弱发展环境中,教育可持续发展目标分别停滞或减少60%、56%和45%。[16]除此之外,OECD将在2022年颁布的多维度脆弱性框架中增加人力资本维度,这也意味着OECD将人和教育置于政策的中心,将人们的福祉、生计和整体生活质量列为优先事项。脆弱性作为一种普遍现象可以通过增强韧性加以解决。明确现有教育生态系统脆弱性指标便是反向的韧性指标,可为教育系统韧性能力提升指明方向,为提高规划与决策的科学性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做好未来教育系统韧性提升走向的研判和前瞻,从而使教育生态系统不断实现自我修复和演化,为应对未来危机做好防御和准备。
新冠肺炎疫情是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ublic Health Emergency of International Concern),具有突发性、高传染性和难控性等特点,对社会公众健康造成严重损害,需要各国通力合作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和管理。应急管理周期包括缓解(mitigation)、准备(preparedness)、响应(response)和恢复(recovery)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相互融合且没有明显界限。为减轻新冠肺炎疫情对教育事业的消极影响,OECD在应急管理的不同阶段发挥自身职能,提供了关键操作、建议任务和实用资源。
循证治理是OECD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应急管理响应和恢复阶段以及建立新常态的关键。在教育治理方面,OECD在疫情期间开展全球范围内的调研,有效地收集、分析、挖掘、共享教育相关数据,为成员国以及其他国家提供科学的教育治理建议。
第一,科学证据是循证决策的前提。[17]2020年3月18日至3月27日,OECD发起全球性教育在线调查,共有330名人士代表各自国家参加此次调研。参与者主要为教育政策制定者、学校校长、教师代表以及知名国际组织或教育智库的官员。该调查尽可能汇集了教育系统中不同利益相关者群体,从多维度视角综合反映全球教育系统对当下疫情的整体认识水平,明确最亟待解决和优先考虑的事宜以及存在的普遍挑战与障碍[18],最后发布了《教育应对2020 COVID-19疫情指导框架》(A Framework to Guide an Education Response to the COVID-19 Pandemic of 2020),为各国教育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提供实施策略工具包(implementation strategy toolkit),以减轻疫情对教育的影响。此外,OECD于2002年9月发布《2020教育概览》(Education at a Glance 2020),对OECD成员国及合作伙伴国家的教育系统进行全面描述,提供了大量数据和详细指标,并对教育数据做出解释,审视并引领教育政策研究。
第二,循证反映公共价值。教育是公民的基本福祉与尊严保障。在应急管理响应期间,执行响应速度是关键,但如何精准出击使教育治理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则非常重要。OECD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循证调研是教育利益相关者的意见搜集和利益反馈,表达了公众共识和公众意愿,有利于全纳和平等的教育可持续发展目标达成。从OECD疫情期间官方平台公布的教育有关信息可以看出,OECD除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公平问题外,还注重教育质量提升、师生身心健康问题,注重加强职业教育助力青少年就业等,以期实现教育的包容性增长。
第三,循证治理强调质量监管和信任的重要性。在解决健康危机及其社会和经济影响的几乎每个阶段,监管政策都至关重要。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使各国对可信赖的、循证的、国际协调和强制执行的监管需求尤为迫切。OECD强调监管作为政府行动最重要手段之一尤其重要,指出疫情期间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是“孤岛”。在教育领域,OECD提出需要各国消除行政障碍,改善监管,促进应急时期教育必需品的供应;[19]倡导使用新技术扩大教育监管和追踪能力,善用监管工具和监管本身的作用;加强政府公共交流,增强政府教育工作的透明度和问责制;教育相关利益群体与政府建立相互信任,确保有效、包容和负责任的治理;指出疫情期间,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和互联网基础设施是开展远程教育的基础;呼吁政府在加强其公民、社区和关键基础设施网络韧性方面应发挥重要作用。
第一,借助数字化手段促进不同国家教育相关主体之间实现信息合作共享,促使信息传播更为及时、公开和科学。OECD主张在互相信任和风险共担的基本原则指导下建立国际合作伙伴。[20]OECD创建网络论坛(The Forum Network),为教育和其他领域思想领袖、专家或企业领导者提供对话交流平台。另外,OECD数字政府与数据部门(OECD Digital Government and Data Unit)创建了新冠肺炎疫情创新响应跟踪器(COVID-19 Innovative Response Tracker),开放并实时更新信息库,对健康、经济和教育等相关数据信息进行汇编和分析,为各国政府、不同主体参与者(如企业家、媒体、研究人员、公民等)提供政策信息及参考。
第二,深入加强国际间教育合作,促使不同教育主体之间进行交流互助,提升疫情应对能力。OECD召开以“新冠肺炎疫情和教育”(Coronavirus and Education)为主题的网络研讨会。该研讨平台由哈佛全球教育创新计划(Harvard Global Education Innovation Initiative)、非政府组织HundrED、OECD和世界银行全球教育实践(World Bank Group Education Global Practice)共同发起,汇总了在线教育平台工具、课程资源、教师专业发展资源和指导准则,利用网络社交平台扩大传播范围和影响力,总结疫情期间教育所获得的经验,促进未来教育发展。作为一个关键的协调机构,OECD还成立了教育小组,研制“教育政策实施框架”(The Implementing Education Policies Framework),通过教育政策设计提供愿景和工具,并建议赋予学校教学充分的自主权,实现基础教育的有效变革。
教育是每个人都享有的一项基本人权。但是,教育却因新冠肺炎疫情受到严重影响,人们从而失去了通过接受优质教育而改变境遇的机会。OECD发展援助委员会(Development Assistance Committee,DAC)于2020年4月发表联合声明,编制官方发展援助预算,鼓励其他资金流动支持成员国和伙伴国家政府应对疫情挑战,并肯定了私营机构在支持政府应对疫情时的关键作用,倡导多渠道筹集发展资金。其中,人道主义应急计划将教育列为优先事项,更好地践行了公平、性别平等和“不让任何人掉队”的政策核心理念。同时,DAC还对全球慈善基金会进行了大规模调研,为基金会及时响应疫情提供独特见解,并为慈善基金会应对疫情的下一步计划提出指导意见。
基于疫情期间OECD教育理论与实践贡献的分析,可以看到OECD始终积极参与疫情期间教育危机的缓解、响应和恢复行动,在全球教育治理过程担任着追踪者、倡议者、反思者和行动者的角色。首先,OECD建立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专题网站,是全球疫情发展具体情况的追踪者,为成员国与合作国家更好地预测、准备和进行应对危机提供了帮助。同时它也是国家教育政策追踪者,对各国各阶段学校关闭或恢复等动态调研。其次,新冠肺炎疫情危机下国家间冲突进一步促使民粹主义和反全球化势头增强。OECD倡导各国团结合作,共同应对全人类的“敌人”,共同保护人类世界家园。另外,OECD作为思想智库,提出切实可行且高效的教育应对措施,并运用复杂性理论促使人们积极寻找解决方案。最后,一系列循证调研和报告的出台、网络平台的建设以及会议的召开都无不凸显OECD的组织行动使命。从OECD的教育理论阐释及其实践,可以获得以下几点思考。
从复杂性理论上讲,危机是复杂系统的固有特征,如金融、公共卫生、房地产、教育等行业危机无处不在。任何系统都是动态发展并充满不确定性的。复杂性系统思维是我们应对未来不确定挑战的强大工具,需要注重开放性与系统性的整体性系统思维、非线性与自组织性的协同性系统思维和适应性与生成性的突现性系统思维。因此,运用复杂性系统思维变革当前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在注重教育系统内部各元素之间联系的同时,也应该认识到教育系统也处于与外界系统的开放状态,而不是封闭状态,因此应使教育系统与外界环境形成共生共进的良性生态循环。其次,教育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并非线性关系,而是非线性的、复杂的因果关系。因此,无论是教育系统中关键构成要素还是微小要素都需要受到重视,并得到协同发展,“蝴蝶效应”也存在于动态教育系统中。最后,除自上而下的教育改革外,良好的自下而上教育改革同样值得重视。因此,应给予学校或教师相应的自主权,鼓励他们创新教育教学方式、课程内容等,并推广成功的实践经验。
教育系统的韧性主要表现在教育系统在遭受危机挑战或者系统濒临崩溃时能够提供支持和额外补给的冗余性,教育系统适应不确定性且能够在错误经验中拥有学习的灵活性和学习能力以及享有一定程度的自主自治的重组能力。[21]韧性思维在教育系统中的运用不单单只在危机发生时,也应该实现常态化。教育系统各主体也应该加强自身韧性能力,增强教育领导者、教师、家长以及学生的韧性建设,提高危机适应能力,使之具备良好的社会情感,保持身心健康。教育系统中的主体,最为重要的是教师和学生群体,韧性思维的培养可以使教育面向其生活的未来,认识不平衡的世界,生成变革性素养,并有能力寻求解决之道。[22]同时,也应提升学校硬件和软件设施工程的韧性,发挥教育技术在教育生态中的作用,赋能教育韧性。
全球教育生态受全球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态的影响,如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会影响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OECD倡导多边主义和国际合作,有利于全球健康生态的营造。教育系统应加强与其他系统的合作。快速反馈循环和多系统嵌套关联是复杂世界的两大特征。当一个系统,或者系统中的某一环节出现问题时,不可避免会出现连锁故障,各系统构成共同利益场域,因此我们需要建立社会应对重大风险的合作机制。首先,风险的识别和评估要考虑到相互联系和连锁反应,这有助于资源分配;其次,风险预防和化解需要加大资金投入,例如在保护性基础设施和远程教育硬件设施等方面应加强建设;再次,应构建灵活的备灾响应机制,以应对突发性和新式危机;最后,良好的风险治理机制、健全的风险管理系统,可以促使系统优化[23],提升集体对极端事件的抵御能力。
OECD在疫情期间的教育治理在保持其一贯的治理理念和实践方式外又有不同于常态情境的特殊性,是OECD所推崇理论和实践的又一次成功验证。就理论而言,复杂性理论和韧性理论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复杂性理论主要揭示教育系统的现状与未来发展状态,韧性理论提供人类加强教育韧性生态系统的有效路径,两者共同为应对复杂世界提供了有效指导。韧性是复杂性系统的特征之一,而教育生态系统从脆弱性到韧性的转变本身也是一个非线性的复杂系统过程。因此,就实践而言,我们应在承认和识别复杂性和风险的基础上,通过循证科学获得最佳假设,快速反馈,并加强国际合作,从而为科学决策实践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