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静雯
(安徽艺术学院,合肥 230000)
高等院校在开展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时,剪纸艺术的科学应用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能够有效拓展学生艺术视野,对艺术文化进行更为有效的传承,激发学生创新能力,使不同寓意文化得到更为充分的体现,推进我国现代艺术设计的有效发展,实现学生文化素养的全面提升。为了进一步明确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如何更为高效地应用剪纸艺术,特此展开本次研究,确保相关人员在艺术设计时能够对剪纸艺术进行更为有效的应用。
剪纸是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极其古老的一种艺术形式,在民间广为流传。通常情况下,不同地区的生活习性存在很大程度的差异性,使剪纸造型风格形式各异,如广东佛山、福建漳州、江苏扬州、陕西千阳、山东福山、河南灵宝等地区具有一定程度的代表性,中国剪纸艺术具体包括南北两大派系。其一为北方派剪纸。以陕西天洋、河北蔚县、山西浮山和山东蓬莱等地区为代表,虽然具有不同的修饰手法和具体形象,但总体风格造型夸张、丰硕淳厚、粗犷豪放,虽然不如南方细致,但是具有较强的概括性。主要题材具体包括戏剧人物、人生礼仪、劳动场景、岁时节令、神话传说、飞禽走兽和花鸟鱼虫等,点染、阴刻、阳刻是其最为常见的表现手法[1];其二为南方派剪纸。通常是以广东佛山、福建漳州等地为代表,写实是其剪纸的主要内容,形象生动灵巧、柔美俏丽、工整细致,而线条表现大多以挺括、玲珑、工整、精细为主。与此同时,相关人员需要高度重视主题的真实性和细节表现,具有复杂的加工工艺。基于此,南方派剪纸大多具有较强的工艺性和装饰性,情景故事和花鸟鱼虫是其最为主要的题材,阴阳混合刻和阳刻是其主要表现手法。
就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而言,传统民间剪纸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在民俗活动中具有较为普遍的应用。例如,中国传统利用红双喜装饰婚房,在春节利用生肖剪纸点缀气氛。在现代整体文化背景下,剪纸具有更为广阔的舞台,在影视、动画、连环画、舞台美术、邮票设计、书籍装帧设计、商标设计、服装设计、室内装饰设计、包装设计和广告设计方面都具有较为普遍的应用,民间剪纸艺术也在逐步走向世界,为现代艺术家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通常情况下,正负形是中国剪纸艺术的造型基础,有效结合产品设计,能够对其创新设计理念进行有效传递[2]。基于此,在产品设计中具体应用传统剪纸艺术时,学生必须深入明确阴阳关系。对于民间剪纸艺术而言,阴阳观念不仅表现于产品外在形式,在其内在文化意愿上也具有一定程度的体现。在剪纸艺术中,虚实和阴阳相互依存,如果能够对其进行合理应用,则可以有效提升设计效果。通常情况下,中国剪纸具有多种不同的艺术内容,相关单位在具体进行产品设计时,需要合理应用两种形式。其一为意象表现。传统剪纸艺术和其他中国传统艺术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和西方传统造型之间也存在很大程度的不同,具有一定程度的独特性。剪纸艺术强调客观表现主观思想,在产品设计中合理应用剪纸的表现手法,不仅能够对产品造型形态进行美化,同时还可以对产品内涵进行有效彰显,实现产品意向的有效提升;其二为正负形表现。通常情况下,正负形也可以在一定程度内称为图底关系。传统文化理念是民间剪纸造型的文化依托,剪纸造型能够使我国传统文化观念得到有效延续。在现代产品设计中,不可避免具有一些剪纸造型所存在的正负极表现,以此为基础进行创意设计,能够对虚实和主次间的对比和统一充分体现,使设计实体得到有效凸显;虚实和主次关系之间的相互渗透,能够使其产品空间结构具有更高的协调性和统一性,进而保障造型元素的简约性与和谐性[3]。
首先,能够对学生艺术视野进行有效拓展。剪纸艺术是我国历史文化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瑰宝,能够充分体现中华艺术在情感、技艺、形式、内容等方面所具有的审美特征。高等院校在具体开展艺术设计教学时,民间剪纸艺术的科学应用能够对学生艺术视野进行有效拓展,使其进一步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更深入地领会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底蕴。民间剪纸艺术不仅是具象的艺术作品,其中蕴含着作者构思、寓意传达、技法选择、意向选择等多个方面所存在的意旨,以此为基础,能够实现学生艺术视野的有效拓展。
其次,能够有效促进艺术传承。通常情况下,剪纸艺术作为传统手工艺,经常被贴上陈旧、过时的标签,基于此,在艺术设计中具体应用剪纸艺术时,需要基于当代思想进行剪纸元素的重新建构,对其文化精神进行有效弘扬。高等院校在具体开展艺术设计教学时,为社会培养更多的设计人才,是其教育工作的主要目的。在此过程中,教育人员对民间剪纸艺术加强重视,能够确保对民间剪纸艺术进行更为有效的传承和发展。与此同时,在我国现阶段,艺术设计百花齐放,但是在国际方面,设计主流依旧是以西方为主。我国在具体进行艺术设计时,也在学习西方国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缺乏重视。高等院校在具体开展艺术设计教学时,对民间剪纸艺术加强重视,可以确保学生对民间剪纸艺术具有更为全面的认识,进而对学生学习传统剪纸工艺的兴趣进行有效激发,对民间剪纸艺术进行有效传播和传承[4]。
再次,还可以对学生艺术设计创新进行有效激发。在现代市场化发展过程中,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之间具有极为紧密的联系,在具体发展民间剪纸艺术时,需要有效结合艺术创新。通常情况下,艺术专业学生具有较高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够有效融合各种元素,创作出各种不同的设计作品,确保其文化魅力。高等院校在开展艺术设计教学时,对民间剪纸艺术加强重视,使学生能够吸收剪纸艺术的养分,基于民间剪纸艺术进行更为有效的设计创新,实现文化创新,从而具有更高的设计能力和创作能力,为其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最后,通常情况下,剪纸艺术具有不同的寓意文化,可以充分体现不同时期人们对美好、平安和幸福的向往。剪纸是文化传播中不可或缺的艺术载体,能够在一定程度内记录历史发展,作品能够充分体现人们的祝愿和期盼。民间剪纸通常是利用吉祥符号描述寓意文化。一般而言,剪纸具有多种类型的吉祥符号,人物、植物、动物是其最为常见的题材,不同符号图案代表不同的吉祥寓意。在产品设计中,传统吉祥符号的合理应用,能够创造出更多创新符号元素,确保其具有人性化,不仅能够直观应用剪纸纹样,也可以进一步表达产品的情感,实现产品文化底蕴和设计内涵的有效提升。基于此,在进行产品设计时,剪纸艺术的有效融合,不仅能够确保产品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也可以确保用户在应用产品时,可以感受到所蕴含的具体氛围[5]。
通常情况下,民间剪纸艺术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在具体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时,教师需要合理应用主题教学,确保学生对民间剪纸艺术具有更为深入的理解,明确其文化内涵。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剪纸发展历史主题展开教学,对民间剪纸在不同发展时期的作品和特征进行整体讲述,将剪纸文化有效结合历史,对不同时期剪纸文化特征进行更为生动的呈现,确保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剪纸发展历史。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以剪纸作品鉴赏为主题开展课堂教学,基于名人名家、作品寓意和具体意向进行分类,通过有效落实分类讲解,学生对不同剪纸进行科学把握,确保学生能够进一步认识不同剪纸的美感,深刻感受不同作品的文化内涵[6]。例如,教师可以以植物为主题设置一个课时,深入分析莲花、牡丹、竹、梅等作品的寓意,使学生对剪纸艺术中双关、谐音等手法的运用形式具有更为深刻的理解。通常情况下,不同学生的文化背景具有很大程度的差异性,教师在具体开展教学活动时,需要综合考虑不同学生的理解程度,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讨,确保学生可以将生活、文化、历史、艺术有效结合。通过进行剪纸艺术的深入学习,确保学生在艺术设计过程中能够对其进行更为科学的应用,进而实现学生实践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高等院校在开展艺术设计教学时,不仅需要进行课堂讲述,同时还需要在课程教学内合理融入动手实践,使学生具有更高的创意设计能力。在具体开展艺术设计教学时,需要针对民间剪纸艺术科学实施创意应用实践教学,确保学生可以对民间剪纸艺术进行科学有效的创意设计,对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更为高效的应用,合理创作剪纸作品,确保其时代特色。在此过程中,教学环节具体包括设计构思、创作、结果分享和评价四个阶段。在具体进行设计构思时,教师需要科学应用课堂所学知识,初步思考设计作品的情感传达和整体定位,实现整体创作格调的合理奠定[7]。在进行创作时,学生需要利用相关工具,基于课堂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剪纸作品的合理设计。在具体实施分享和评价时,教育人员可以引导学生在班级内分享设计作品,并对其设计意图进行深入讲解,确保设计意图能够高度符合设计要求,随后由教育人员和其他同学共同点评相关作品。有效落实实践教学,可以使学生能够更为高效地应用民间剪纸艺术,确保其创意性。
民间剪纸艺术具有较强的探究性,高等院校在具体开展艺术设计教学时,必须对民间剪纸艺术加强重视,在开展具体教学活动时,不能仅仅将其停留于实践和学习的层面,还需要对其进行深入探究,实现教学内容的有效拓展。在具体落实探究教学时,需要实现课堂课外有效结合,实现学生思维层次和研究能力的有效提升,对其进行科学启发,保障学生设计表现方面具有更强的思想性和人文。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其研究过程进行科学拓展,将其延伸到课外[8]。在具体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需要合理布置探究主题,对学生进行科学指导,使其能够获取丰富的文献资料,然后对学生进行有效分组,确保学生能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深入研究,并在课堂上向全班同学分享研究成果,随后还需要实施小组互评,最后由教师进行综合点评和补充。有效实施探究性教学,能够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艺术设计实践过程中民间剪纸应用的重要价值,进而使学生设计表现具有更强的思想性和人文性,保障学生具有更高的思维创新能力,有效提升教育教学效果。
高等院校在具体开展艺术专业教学时,通过科学实施主题教学、有效落实实践教学、强化课程探究教学,能够确保合理应用民间剪纸艺术,有效提升学生设计效果,使学生设计作品具有更高的人文性和艺术性,从而为现代艺术设计行业发展提供更多的现代化人才,推进我国现代文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使其最大程度满足现代社会发展对文化事业提出的最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