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香
(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安徽 合肥230000)
胃肠道肿瘤病人数量近来年不断增加,临床治疗主要通过手术、静脉输液及化疗等措施,静脉输液极易损害病人体内血管,现阶段临床大多选取PICC(经外周静脉置入手术及深静脉置管术)设置输液静脉通路[1-2]。中等长度的导管能缓解病人身体疼痛感,减轻病人经济压力,普通中等长度导管会损害病人血管,本文主要针对改良型中等长度导管展开分析。研究改良的中等长度导管对于胃肠道肿瘤病人的身体影响。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本院收住的胃肠道肿瘤病患90例为受试者。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参照组各45例,参照组给予PICC有关静脉输液治疗,研究组给予改良型中等长度导管实行静脉输液治疗。研究组男27例,女18例;平均年龄(56.12±7.32)岁。参照组男30例,女15例;平均年龄(55.28±8.21)岁。研究对象均知晓并签署同意书。纳入标准:全部病人均被诊断为患胃肠道肿瘤疾病;需接受静脉输液或化疗治疗;凝血、血常规功能均正常;无明显身体感染、受损等疾病状况。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参照组给予PICC有关静脉输液治疗。明确具体穿刺部位,预测置入长度。使病人外侧手臂保持为90°角,自胸部锁关节处测量到第三肋骨间隙,此长度即置管总长度。统计病人导管置管时长及长度,完成输液后使用约10mL生理盐水冲洗,封管。
研究组给予改良型中等长度导管实行静脉输液治疗(1)明确具体穿刺部位,病人平卧位,选取超声影像检测病人肘部内血管,确定静脉穿刺点,实行标注。(2)提前预测导管置入长度,使病人外侧手臂保持为90°角,自穿刺处测量到病人中部锁骨处。(3)常规消毒,铺洞巾。(4)静脉穿刺。按照病人皮下血管深度针对选择导针架,在导针架中固定穿刺针,轻握探头,微压病人血管,另一只手实施穿刺,出现回血后将导丝置入血管,将穿刺处拔开,导管送至预定长度处,固定。统计导管置管时长及长度,导管置入期内,完成输液后取10mL生理盐水冲洗,封管。
1.3 观察指标(1)统计两组病人并发症状况,包含导管静脉血栓、导管移位、导管阻塞、导管内部血流感染及静脉炎情况。(2)统计病人的使用医疗成本及医疗费用。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选取χ2检验,计数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即为存在差异,具有可比性。
2.1 置管后两组病人并发症情况对比 参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低于研究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见表1
2.2 两组病人有关医疗成本对比 研究组病人医疗费用、平均维护费用明显低于参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见表2
表2 两组病人有关医疗成本对比(±s)
?
中等长度导管相较于中心静脉置管来说,可防止出现血胸、气胸等疾病,此项静脉通路相较于PICC而言,不选用X线实行尖端导管定位,能降低病人的医疗费用[3]。有资料指出,中等长度导管出现血液感染几率显著低于PICC及中心静脉置管[4]。本文研究改良型中等长度导管,在普通导管长度基础上实行适当优化,加大了置入深度与病人锁骨下部静脉的间距,有效降低产生液体渗漏的几率,多用于临床化疗及液体输入。有学者表示,采用中心静脉置管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几率高于使用PICC,但中等长度导管发生疾病几率则显著低于PICC。研究显示,改良型中等长度导管发生并发症几率显著低于PICC,分析并发症主要包含静脉炎,不需要使用置入导管,也未出现导管阻塞及深静脉血栓疾病,提示加大置管深度后,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良型中等长度导管更加适合治疗静脉支持,可降低病人的经济压力,值得应用。
综上,通过给予胃肠道肿瘤病人实行改良型中等长度导管及PICC,能明显降低病人并发症发生率及医疗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