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针对学生开展系统的思政理论教育,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注重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并努力培养一批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的先进分子。高职院校面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担负着培养应用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重任,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好坏,对岗位、单位和国家具有更广更深的影响。
习近平同志在召开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政课建设中的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有的地方和学校对思政课重要性认识还不够到位;课堂教学效果还需要提升,教学研究力度需要加大,思路需要拓展;教材内容还不够鲜活,针对性、可读性、实效性有待增强;教师选配和培养工作还存在短板,队伍结构还要优化,整体素质还要提升;体制机制还有待完善,评价和支持体系有待健全。”[1]
为精准了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际情况,我们事先通过听课、发放调查问卷、交流座谈、学生评教等方式进行了专业教学分析,以便综合考量这些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在教学方法和手段、内容设置、授课方式、教师整体素质等实际情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面对国际交往的增加、多元文化的冲击,形形色色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冲击着求知欲极强、热心于接触社会的高职学生的思想。如何让高职学子立足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不迷失方向、不得“软骨病”,发挥他们在社区、岗位上的思想引领和行为示范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一剂对症良药。如,《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8年版)以下简称“概论”)的第十章第二节从四个方面专门论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强调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这都是通过课堂教学逐渐渗透国家意识的教育,“钙化”高职学生思想,强化“主心骨”,并符合高职学生成长的客观需要,同样也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责任所在。
从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来说,成绩和文凭等学习结果往往更重于学习过程,因此,从“过程理论”来分析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更为现实的研究意义。作为一个哲学范畴,“过程”的外延极其广大:人生的经历、心理的活动、社会事象的发展、生命事象的进化、物理事象的运行乃至宇宙事象的演变,都包容在过程范畴之中。事象之间以及事象内部的各种关系经常存在相互作用的联系,由于相互作用是动态的,所以相互作用的联系只能是动态过程中的相互作用联系。如果从“过程论”的方位审视一切,那么则一切皆在“过程”之中。世界和宇宙只是“过程”,是包罗万有运行不已、绵绵不断的总过程。因此,立足“过程理论”来分析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要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高职学生成长之间的外部关系,还要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自身的现状和动态效果。
过程是马克思分析人类社会的核心框架,在《资本论》中,过程分析方法是其整体逻辑。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诸多因素的分析,抓住商品这一逻辑主线,剖析商品社会的结构,通过商品占有劳动、分配集聚财富、资本统治社会的逻辑进程,把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描述得入木三分,甚至还把资本主义未来百年发展轨迹也勾勒出来。事实上,就是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马克思明确地论断,“现在的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而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2]。
换言之,在马克思的思想世界,人类社会从来不是一个静态的存在,而是一个动态的、高度变动不居的系统。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对唯物史观还做出了更为细致的描述,“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从市民社会作为国家的活动描述市民社会,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阐明意识的所有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而且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这样做当然就能够完整地描述事物了(因而也能够描述事物的这些不同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3]所以,我们对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分析也要放在整个高职教育的系统中来考量,放在高职学生的教育进程中来分析。
实际上,德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个过程,它是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和学生思想政治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使他们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形成思想政治品德的过程[4]。同样的,高职学生的成长、发展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人的成长发展的过程来看,应该遵循纵向发展目标相统一的原则。有了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才能制订出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计划,从而保持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概论》第十章第三节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基本内容、重要意义等方面全面落实了育人的根本要求和中心环节,从这点上说,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贯穿在高职教育和学生成长的全过程,有利于我们“健全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加快构建目标明确、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5]
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归宿。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实现人的个性自由发展是相统一的,需要发挥人的主体性。当前,由于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从内容到形式、从老师的“教”到学生的“学”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人的个性自由发展。
运用标准化的评估体系对思政理论课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不仅是教育的必需要件,而且是检验教学、促进教学的必要手段。制定和完善一套兼具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学效果评估体系,必然推动和持续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评价一般分为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两个方面的内容,这两方面可以统一为对“教学质量”,亦称“教学效果”的测量和评价。鉴于目前在教学过程中沿用以试卷测量“学习效果”的形式在短期内不会有很大改变,因此关于“教学效果”的测评事实上主要是针对教师的教学过程展开的,目的是要观察学生是否形成了正确的知识体系和信仰体系。为了准确掌握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效果,近年来我们先后通过通过听课、发放调查问卷、师生座谈会、学生评教等方式开展专门性教学评价,以综合检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内容设置、授课形式、教师素质、教学方法和手段等。这些评价活动推进了学校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整体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但与此同时,这些课程教学评价模式,本质上是惩罚性评价或管理主义模式(将评价结果与教师收入或职称挂钩),是以结果为中心的评价模式[6]。从这个角度来看,现有的评价体系看起来似乎是在追求客观公正及更方便于管理的量化、标准化、精确化,却忽视了对教学实施的系统性、能动性、动态化的关照,而是把人物性化、客体化、静态化、简单化了。
具体言之,现有的评价体系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现有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体系带有强烈的标准化、目标化倾向,它有三个特点:第一,倡导运用“自然科学范式”的方法论特征来强调“量化研究”,追求评价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客观性,认为预期的教育目标可运用观测或可测量的行为目标来进行陈述;第二,选取的观测点并不是教育过程本身,而在于是否实现或达成预期目的;第三,目标取向,受“工具理性”和“科技理性”支配,其核心是追求对评价对象的控制和改进。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效果评价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目标应该一致,即培养高职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然而观念层面的评价与其他知识类课程的评价又存在着明显差异。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不是直接赋予而是适当改变学生原有的观念,因此其变化是渐进的、不显著的量化;第二,真正的“三观”能否用知识测量以及知识能够测量的程度,是需要我们深入探究的。如,《概论》第二章第三节中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讲述了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走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从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提出、形成及艰难探索几方面展开,其教学基本目标在于坚定高职学生的道路自信,然而从实际效果来看,用知识、尤其是简单记忆方法就可以获得的知识来判断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行不通的,学生分数的高低不能作为他们是否坚定了“道路自信”,因此,量化的评价标准难以适用于高度主观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目标。
自改革开放以来,加之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国内、国际环境已发生了史无前例的变化。从宏观上说,西方价值观念、社会思潮以前所未有的态势传入中国,这加剧了各种异质文化和异质价值观的冲突,而且带来民众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的多样化; 而处于现代化转型期的中国,各种各样的社会冲突与不和谐现象不可避免地显露,尤其针对立足社区的大量高职学生来说尤为明显,感受最深。就微观教学环境而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尤其是互联网自媒体的普及,容易导致高职学生淡化道德法制观念、产生心理偏差等现象,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呈现多面性,这些都对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手段和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应当指出的是,上述问题是任何一个处于转型期的社会都必然会出现的和必须面对的难题,也是我们当前必须正视的现实境遇。这些教学环境和受众的变化,无疑给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增添了更多更大的压力,并对教学评价的主体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概论》中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其实现的根本要求已经随着教学环境的变迁发生了变化,虚拟的网络空间里,各种信息五味杂陈,这常常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效果形成某种消解,我们现有的教学评价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苛求教学结果,忽视这些现实教学过程影响因素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传统评价通常采用自上而下的、行政指令式的评价方式。教学评估主体主要为教学管理者和学生。虽然这两者在教学效果的评价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但教师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受到足够重视。首先,教学管理者未必充分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学科特点,未必能够充分吸收任课教师的建议。就现实情况而言,评价项目不科学、评价项目不全面、评价指标不系统等问题比较突出,不少高职院校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仅仅局限于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注重对学生基础认知的考核,但对高职学生价值取向、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考核比例较低,容易导致评价结果不准确,不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和人才的培养。其次,高职学生受自身知识储备影响,对教师的教学目标、授课内容的适当性以及评分的宽严程度等等的把握能力明显不足,简言之,学生是否有能力对教师的教学内容作出恰当的评价未曾可知。
简单化的奖惩、排序评价,对于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未必会有根本的促进作用。从管理角度来说,高职院校的学生对课堂教学的评价更重视总结性功能,管理者也经常将评价结果作为教师解聘、降级、奖励等人事管理的依据。其最大问题就是可能导致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更多关心自己受奖或者受罚的现实利益。从教师角度来说,教师存在个体差异,如年龄、学科、性别、知识结构等,而现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评价体系却采取“一刀切”的统一标准,且评价主体不可能在短期内全面观测评价对象,这种评价就不免带有简单化和被动式的嫌疑,从而导致评价结论通常并不十分全面、客观,对于调动教师参与积极性、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并不能起到促进作用。同时这种评价模式以静态的眼光评价教师,忽视了教师个体变化尤其是教学水平的提高过程。从学生角度来看,个别学生在对教师的教学评价中缺乏应有的责任感,缺乏对评价指标的准确理解,随意评价,甚至借机表达与课程无任何关系的个人好恶。
教育部等八部门提出要构建科学测评体系,“建立多元多层、 科学有效的高校思政工作测评指标体系,完善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实施机制,推动把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估、学科专业质量评价、人才项目评审、教学科研成果评比的重要指标,并纳入政治巡视、地方和高校领导班子考核、领导干部述职评议的重要内容。”[5]
构建科学有效的高职院校思政工作测评指标体系离不开科学、客观、准确的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评价方法的不足,从而切实提高教学效果,运用过程理论,并将其作为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重要工具,是一条有效途径。
定量评价侧重于运用数据的形式,通过整理分析评价对象表现出来的一些变量关系,从量上相对精确地作出效果评价,有利于增强评价的可操作性。定性评价侧重于描述人们思想、行为的主要特征表现,有利于激励与教育受评对象。定性评价的缺点是评价结论相对模糊,难以将评价对象之间的差别明显反映出来。因此,要把控好定量与定性指标的比例,减少主观定性指标过多的情况,确保评估过程及结果的公正客观性。也就是说,我们既要通过考核定量把握高职学生的学习效果,又要通过社会实践和社会参与在动态中检验其理想信念的养成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掌握情况。
结合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评价现状,加之后疫情时代面授教学减少的事实,更需要广大思想理论课教师紧紧把握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工作,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世情、国情的教育有阵地、可持续,积极培养高职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这是定性的评价。同时,对于每一位受教育客体来说,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还体现在每一位高职学生个性化的变化和成长上。目前高职大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兴趣广、思路活、动手能力强。如何把他们的这些特点引导好,是每一个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也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高职院校可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认真设计学生活动,努力给他们创设机会、搭建舞台,让他们的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活力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比如可以通过举办新年联谊会及重大节日庆祝活动,举办运动会和各类竞赛活动,开展线上线下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娱乐功能和育人导向作用;可以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大力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通过开展中华诗词大赛、经典诵读等系列校园文化活动,在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同时,激发学生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热爱。这些都可增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量化评价效果。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的角度应该侧重于教学的过程和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发展,而不是侧重于终结性评价。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必须结合时代的发展和学生思想的新动态,挖掘和开发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潜能,不断更新评价指标,加强对教学过程的评价也是尊重学生学习个性和认知方式,评价学生的认知过程。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可以通过教学测试和教学论文给予学生结论性的评价,但是就教学效果而言,绝不仅限于课堂教育,而是贯穿在高职学生教育教学和日常管理的全过程,从而做到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的高度统一。过程性评价要求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更具针对性、更有实效性。抓过程管理离不开高职院校的两支关键队伍:一支是辅导员队伍。不少高职学子远离家乡和父母,他们渴望关怀、需要引导,因此,大量的过程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是通过辅导员队伍来完成,辅导员队伍的综合素养、价值追求和良好修养就显得至关重要。高职院校可以利用高职学生对辅导员的依赖性,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地加强师生共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支是学生会干部队伍。我们可以通过重视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在实践中提升学生干部的管理能力和水平,通过学生群体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增强高职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学生社团的组织引领,搭建一个高职学生成长的空间平台,共享学习资源、共建社会和谐;建立歌舞社团、书友社、羽毛球俱乐部、笑坛和手工社团等学生社团,开展学生社团、文化艺术节及辐射区域的、有影响力的各类公益活动,形成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打造高职教育品牌;建立由学员组成的学生会和学习者联盟,提倡学生班级自主管理,学习联盟作为学习型团队的联盟加强学习小组之间横向联系和交流,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成长。
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静态评价体系已经难以适应现代社会教学形势的迅速变化,因此需要开展追踪评价,在静态评价的基础上加强动态评价。一方面通过课内课外全方位覆盖的思想政治教学活动过程的实施,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使教师的积极教育与引导从有限的课内延伸到无限的课外,突出对高职学生教育引导的大力度、全方位、全过程。另一方面,为了避免评价的滞后性,需要依托用人单位的反馈得到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效果的对比分析,追踪评价高职学生对政治理论学习的应用情况,从而实现间接评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目的。而学校要积极和用人单位合作,提供具体的可供操作的评价体系,定期对学生进行追踪评估,并且运用总结评估的结果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高职院校相比于其他高校而言,具有与用人单位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更有利于完成追踪评价。不少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加强深化“校政合作”“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校区联动”“探索国际合作”,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精心设计适合高职学生的学习内容,将工作内容和要求前移到高职学生日常的教学中,大大减少教科书中脱离实际的情况,老师有针对性地教、学生有针对性地学,大大提高学习实效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对于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评价可以根据用人单位的反馈来完成,将高职学生在接受学历教育的前后变化进行对比,依据反馈结果,不断调整和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评价指标、评价内容。如,护理类的高职院校可以将学习与深入护理院、敬老院和各类医院实习实践紧密结合,根据他们的实践表现和用人单位的反馈,适时调整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内容和比重,将“医者仁心”的理念入脑入心。如,中外文化交流类的高职院校要将培养“有根有魂”的中国人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首要任务,在学生就业之前,开设国际体验课程,以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为核心,通过体验式学习,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中外文化交流和学习活动,充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的学习,筑牢高职学生爱国、自立、自尊、自强的思想防线。如,根据体验式学习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加强思想理论课程的理论教学,通过中外文化和不同民族特性的比较分析,通过强化“四史”学习教育,让高职学生对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客观事实产生更为深刻的认识。
基于过程理论,建立动态、长效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的课程评价体系,对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完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把发展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动态性评价、融合性评价的理念贯穿到评价的全过程中,努力挖掘和利用考核的正向激励功能,把高职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情况作为重点参考依据纳入到综合评价体系中,促进高职学生自觉学习、不断内化、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扎根入魂,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增强高职学生的四个自信。加强和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并组织好形势政策教育,有利于培植人的积极、健康的个性,呼唤人的主体意识,一定程度上可以克服客观存在的回避重大现实问题、 淡化意识形态的倾向,牢固树立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科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评价体系要求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融入到高职学生专业学习和综合成长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各个方面,通过教学影响改变学生、通过学习反馈促进教学,在教学相长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进一步增强高职学生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