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俊
“指读”,顾名思义,就是用手指指着(文字或图片)阅读,边指边读,借手指阅读。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的知识来源于动作,动作是感知的源泉和思维的基础。而具身学习基于具身认知理论,具有实践性、活动性等特征,强调认知是通过身体的体验及其活动方式形成的,也就是说,身体是参与思维和学习的,身心合一是具身学习的前提,身体运动是参与学习的一种方式。因此,在具身学习视野下开展“指读”教学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应然追求。
“指读”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有着积极作用,尤其是处于识字敏感期和阅读初期的低年段学生。
低、中年段的学生注意力不易集中,很难长时间专注于一件事情,面对抽象枯燥的阅读内容更是如此。而“指读”的阅读方法使阅读注意范围相对缩小,把阅读内容分解在一个个阅读点上,这有助于锻炼学生的专注力,使他们在阅读时不易走神。
“指读”易使学生把注意力聚焦在文字上,有助于他们文字意识的建立,尤其是处于文字学习敏感期的低年段学生。汉字是音、形、义高度统一的文字,组字成词、连词成句、连句成篇。学生用“指读”的阅读方式阅读一篇文章,有助于其形成文字感觉(字感、词感等)。这种文字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有利于促进学生认识汉字独特的构造方式,建立字音意识及字形意识,让学生认识到一个字的字形与它的读音有着紧密的联系。
“指读”是一种有身体参与阅读的具身学习。有身体参与的学习更容易使学生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有利于激活其大脑的潜能。而有手指参与学习本身就有利于思考和学习,学生在“指读”过程中的停留有助于他们对文本的咀嚼与思索。
“指读”时,学生的手指不断移动,眼睛注视所指内容,口中“念念有词”,大脑不断思考,实现手、眼、口、脑并用。这不仅能够促进学生思维和器官的协调发展,也有助于锻炼其手脑合作的能力。在阅读过程中,“指读”时的手脑协调,有助于学生阅读时不漏字、不添字、不跳行,做到“手到、眼到、心到”。
“指读”作为具身学习的一种阅读方式,对不同年段学生的阅读素养的提升有着不同的作用:低学段的“指读”能够帮助学生增强文字规范意识,指清读准;进入高年段的学习后,“指读”又成为学生速读能力培养的助推器,能够帮助他们感悟知识,获得心智的发展。
1.“指读”的阶段性指导,对学生进行适时点拨。
在不同的“指读”阶段,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指读”水平调整“指读”目标和要求。如果学生的阅读能力没有发展到一定的程度,跳字、增字、漏字、读错字的现象会经常发生,进而影响其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及默读能力的发展。
一方面,“指读”方式的阶段性发展。“指读”方式的阶段性发展经历从低到高的上升阶段。“出声‘指读’”能使人的脑神经处于兴奋状态,是认字读书的必经阶段,也是语言发展的必由之路。学生从“出声‘指读’”开始就应打好基础,指清读准,防止阅读时出现跳字、漏字、错字、增字、跳行等现象;进入“不出声‘指读’”阶段后,学生开始更多地加入思考,“让手指多停留一下”是他们对“指读”过程的不断反思和改进,从而不断提高“指读”的质量,进而提升“指读”能力;进入“出声不‘指读’”和“默读”阶段时,初级阶段的“指读”训练目标基本达成,学生便可以进入“目读”练习阶段了。
另一方面,“指读”内容的阶段性发展。“指读”的内容也具有阶段性,低年段的学生词汇量有限,最初的“指读”是指着一个一个的单字进行阅读;随着识字量的不断增加、词汇量的逐步丰富,学生的“指读”单元也在扩大,经历“单字—词语—词组—句子—句群”的递进式发展。学生“指读”能力与理解能力的提升,也对“指读”内容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2.“指读”方式的可视化,让学生有看得见的成长。
教师引导学生“指读”时,可以做出准确的“指读”示范,也可以通过投影或利用微视频,让学生清晰地看到“指读”的全过程。教师适时提出“指读”要求,指导“指读”方法,并与学生交流“指读”体会,有助于促进学生快速成长。
为了增加“指读”的趣味性,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改变用手指“指读”的单一方式,制作趣味“指读”棒或“指读”小玩具,也可以用铅笔等工具指着读。这就减少了手部对文字的遮挡,阅读视域变广,有利于学生逐渐提高阅读速度。教师用教棒指着黑板上的词语带着学生朗读,就是一种很好的“指读”示范,这有利于聚焦“指读”目标,起到“指读”提醒的作用。
身体是参与思维的,身体的动作能促进思维的深入。在开阔学生的“指读”视野之后,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在具身体验中提高“指读”能力,让阅读更高效、更有趣。
1.用手体验,加强对文本内容的深度理解。
手部的触觉很灵敏。学生在“指读”时,有了手指的具身参与,“指读”就不只是指尖在文本上滑行,而是进入文本内核的一种深度阅读。
一方面,注重实践,增强平面化语言的生动性表达。学生在“指读”文本时,不应平铺直叙地匀速“指读”,而应根据文本语言的内在意义及韵律,用手指表达出文本语言的“阴阳上去”的四声变化以及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实现身体的律动与文本语言的情感节奏相协调。全身心投入的体验式、沉浸式“指读”有助于学生将平面化的语言生动地表达出来,使阅读有声有色。同时,文本语言也随着灵动的手指而变得更有温度。
另一方面,创设情境,强化对文本语言的深刻体验。动作对思考和推理有着很大的影响,学生在“指读”时,如果能够结合文本内容做出手部或身体动作,则有助于其增强对文本内容的深度理解。例如,在学习统编语文教材一下《小猴子下山》时,学生应观照文本中的一些动词:小猴子“扛”着玉米,“捧”着桃子,“抱”着西瓜……学生在指着读时,可以通过表演的方式再现文本情境,让词语具有具象化的情境感和体验式的代入感。
2.练习速读,促进“指读”的高质量发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提出“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统编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先生也谈道:阅读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比如默读、浏览、快读、跳读、猜读、互文阅读,以及如何阅读一本书,如何进行检索阅读等等,各有各的路数,可是教师并没有教给学生,甚至没有这方面的教学意识。鉴于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借助“指读”培养学生的速读能力,教会学生如何进行高质量的“指读”。
一方面,聚焦目标,“指读”关键信息。英国的托尼·巴赞在《快速阅读》一书中指出:用手指引导能使眼睛必须做的事情最小化,使大脑保持集中,使阅读速度不断加快,同时保持很高的理解水平。在“指读”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文本特点“指读”关键词,进行有目的的选择性阅读,继而提高阅读速度。
温儒敏先生也谈到浏览文章的技巧:要把默读、快读、跳读等多种阅读方式结合起来,尽量在“一瞥”之间掌握一个句子甚至一个段落,眼睛最好看文章的中轴线,不要逗留。但有些学生阅读时还是不断逗留,做不到快速阅读。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五指并拢,顺着字行往下移动,手指移动速度要比眼睛移动稍快。一段时间后,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训练成效指导学生加快手指移动的速度,帮助学生提高“指读”速度。
另一方面,调整视域,把握“指读”节奏。阅读视域是指阅读时眼睛所能看到的阅读范围。视域窄,信息量小,阅读速度慢。反之,视域广,文本信息量大,阅读速度快。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指读”时相应扩大阅读视域,采用转动眼睛“左右摇摆式”的“扫读”及较快速移动手指的“指读”方式进行阅读,遇到文本关键词句等信息时稍停,“指读”有用的信息。如此,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阅读速度也更快。比如,学生可以将手放在要阅读文字的上方“指读”,这样可以避免手部遮挡文字,扩大阅读视域,眼睛易于以整体的形式而不是一字一字提取文字信息。同时,学生应注意“指读”时,一行文字的两头各留几个字,因为眼睛的余光可以看到两侧所留的文字,这样便于结合“左右扫读”和上下快速移动手指进行快速阅读。
每一篇文本都有其表达的核心要义,为了尽快了解文本的文字意义和文化价值,读者需要带着自己的思考,在文中走几个来回,和文章的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
1.关注意群,构建“指读”时“读者—作者”的有效对话。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编者之间对话的过程。如果脱离教学语境,阅读就是读者和文本(即读者和作者)之间对话的过程。”“指读”也不例外,有效的“指读”也是建立在双方甚至多方的思想交流之上的,而非读者单方的被动接受。“指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意群。意群无所谓大小,只要能形成一个意思就可以理解为一个意群。阅读时读者可以通过“指读”文本意群内容,通过猜测、质疑、提问、思索、验证等阅读策略与文本对话、与作者互动,寻找文本意群表达的意思。在长期的训练中,学生更易于提取出文本的关键意群,“指读”出文本的意义,更好地与文本和文本作者进行对话。
2.建立联结,促进“指读—目读”能力同步提升。
无论是“指读”还是“目读”,都是为了阅读文本材料,获取文本信息,加强对文本意义的理解。“指读”与“目读”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两种不同的阅读方式。在阅读实践中,学生根据阅读的目的和文本的特点选用不同的阅读方式,有助于其阅读能力的提升。
我们的头脑和眼睛不一样,并不是一次只“读”一个字或一个句子,头脑是惊人的工具,可以在“一瞥”之间掌握一个句子或段落——只要眼睛能提供足够的资讯。我们可以通过手指来训练自己的眼睛,手指跟着段落移动,比眼睛移动的速度略快一些。如此不断地练习下去,继续加快手指的移动速度,浏览的速度就会越来越快。眼睛一旦能跟上自己的手指,学生就很难打瞌睡或胡思乱想,就易于专心致志地进行快速阅读……进入高阶“指读”阶段后,学生借助手指“指读”比单纯用眼睛“目读”能够更快更准地提取文本信息。当下快节奏的信息社会对“速读”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指读”的价值也被更多的人重新认识和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