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视角的小学计算教学探索

2021-12-03 10:40:36江苏省盐城市聚亨路小学杨汉英
数学大世界 2021年25期
关键词:铅笔计算能力儿童

江苏省盐城市聚亨路小学 杨汉英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曾经介绍了小学数学的十个重点核心素养,包括数感、几何直观、符号意识、空间观念、数据分析观念等等。南京师范大学的李星云教授认为,小学生必须具备的六个核心素养分别是数据分析能力、数学交流、数学推理、运算能力、空间观念和数学建模。另外,学习其他重要的知识必须要以计算作为前提。由此可以认为,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说意义重大。如今,在整个教育界,增强学生的核心素养变成热点话题,而计算能力在核心素养中属于必不可少的能力指标,所以,计算教学应当引起关注。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计算教学的优化可以分别从练习、情境以及过程等角度切入。

在小学数学中开展计算教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立足儿童视角,只有坚持儿童视角,才能站在儿童的角度探索得到计算教学的真谛。下面就谈谈基于儿童视角的小学计算教学探索。

一、基于儿童本位,突显思考性

儿童本位就是站在儿童的角度思考问题。比如,要培养儿童的计算能力,就要思考通过怎样的情境来为幼儿的计算提供思维空间。

例如,一位教师在对“混合运算”进行教学时,给学生展示了一张图片,图片上存在众多物品,需要学生在观察之后回答问题:大家比较熟悉的物品有哪些?在生活中对应的价格都是多少?此时,教师创建问题情境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细致地观察课件上的内容,之后就是教师设计的游戏环节:

师:现在我们一起进入游戏环节。我们让一位同学说出自己想购买的学习用品的种类以及需要的数量,其余同学帮他计算出总价。图片中,一支铅笔和一本作业本的价格是一样的,都是1 元,而一个卷笔刀是3 元。

生1:我想要买2 支铅笔和5 本作业本,再加一个卷笔刀。

生2:2 支铅笔的价钱是2×1=2(元),5 本作业本需要5×1=5(元),再加上一个卷笔刀,价格为3 元,所以总共需要花10 元。

师:还有没有其他的方式呢?假设我们不分步计算,该怎么做?

生3:直接列出算式就可以得到结果:(2+5)×1+3=10(元)。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先设立一个真实的生活情境,用游戏吸引学生的关注,从而让他们融入学习氛围,接着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逐渐得出结果。在此情境中,学生思维活跃,积极探究,对学生计算能力的提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二、引导儿童探究,突显操作性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尤为关注“做数学”,也就是在“做”中“学”数学。这就需要教师把动手实践与计算教学相融合,带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觉探索算理,生成积极的认知。这实际上就是一个数学探究的过程。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样的探究可以让他们在操作过程中获得良好体验,从而让计算能力得到切实有效的培养。

例如,一位教师在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进行教学时,首先创建实践情境:请把三十七根木棒平均分给三个同学。此时学生就会使用木棒进行实际操作:一开始把其中的三十根分成三捆,三个同学一人一捆;接着分剩下的七根木棒,在三个同学每人分到两根以后,还留下一根。由此得出结果:所有同学能够分到十二根木棒,留下一根。在此基础上,教师展示“56÷5”“45÷4”的计算式子,让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就可以快速了解除法计算的基本原理。

上述教学的本质,是教师带领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深度体会“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算理,这样不但避免了讲授例题时课堂过于枯燥乏味的问题,还可以促进学生开展动手实践,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体悟算理,形成较强的计算能力。这种引导儿童开展的探究,也是儿童视角的产物。

三、关注儿童经验,突显整合性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对运算能力的描述如下:“运算能力就是按照运算法则以及规律合理运算的技能。”训练这一技能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运算的算理,寻找科学简洁的运算方式来解决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解决问题属于模型化的过程。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中,需要学生调动、整合已有知识与经验。如果不站在儿童的立场,是无法真正把握学生的知识与经验基础的。

广义的理解中,数字、符号以及公式等都可以归结为模型。在小学阶段,最为重要的两个教学模型就是“路程=速度×时间”“总价=单价×数量”。这些模型是衔接数学世界和生活实际的桥梁,辅助儿童使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问题。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发现,大多数数学模型皆与计算教学存在一定的联系。在建模的过程中务必衔接具有关联的重点内容,这样可让儿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继续完善数学模型。

例如,教学“认识方程”这一内容,当儿童初步认知方程之后,就可以将实际问题作为切入点,在问题情境内抽象出数学模型,将数量关系的梳理作为起点,计算获得答案,因此便获得了方程模型。儿童在该过程中,依托于计算培养模型思想,并且在生活实际中应用模型思想。此时,伴随问题情境的日益调整,儿童可能还会探究函数思想,例如,假设速度不断提高,那么单位时间内的行驶路程也会逐渐增多。当儿童的模型思想越发成熟,儿童便可以结合自己的经验,自主判断计算结果是否科学。学生的这一自主判断过程,体现的是建立在经验上的数学模型的作用,具有很强的整合特征。

四、基于儿童发展,突显导向性

以学生为导向的数学核心素养培养,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的过程中,需要体现出一定的思考性,在导入计算算式的基础上带动学生开展思考。而事实上,在小学计算教学的过程中,众多教师构建的情境都有形式主义之嫌,没有真正把数学和生活实现有机结合,因此学生没有任何的思考难度,极易造成教学效率低下。针对这一不足,需要教师从儿童发展的角度出发,用儿童思维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形成导向作用。

例如,一位教师在对“20 以内的退位减法”进行教学时,依托于教材情境图,给学生展现了10 支一盒的铅笔与5 支零散的铅笔,告诉学生:“在上次布置的数学作业中,王林同学不但计算完全正确,并且书写特别工整,值得大家学习,所以老师准备奖励他2 支铅笔。现在我们热烈欢迎王林同学领取铅笔。”在王林同学拿到铅笔以后,教师在黑板上板书:“15-2=13。”接着说道:“陈超同学获得校内举办的数学竞赛第一名,老师准备奖励他9 支铅笔。若是让你来给他颁奖,你会如何分配铅笔呢?”这时一名学生说:“可以先将3 支分散的铅笔给他,然后再从一盒中取出6 支铅笔。”其他学生说:“3 支散装铅笔不够给他的奖励,也许可以从整盒中取出1 支铅笔,把盒中剩下的铅笔给他。”最后,教师在黑板上书写计算公式“13-9=?”并且指导学生一起研究出计算的方法。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构建的情境既辅助学生完成了“20 以内的不退位减法”的知识的复习,而且为“破十法”算理的理解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学生在此种情境内可以深度思考,体会“20 以内的退位减法”的算法。研析这样的过程,可以发现教师对儿童思维的准确把握,保证了教学过程沿着学生的思维发展脉络进行,相应的计算能力的培养也就有了充足的空间。

五、基于儿童思维,突显探究性

核心素养的培养和使用需要长时间的努力,它的发展过程具有长期性和体系性。教师需要根据核心素养,基于儿童的思维去合理设计计算教学的节奏,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理论的热情,推动学生深层次探究计算的方法与原理。

例如,一位教师在对“两位数加整十数”进行教学时,出示了“47+20”的算式,让学生使用自己的学具完成计算。某些学生将小棒作为计算的辅助性工具,首先将4 捆小棒(一捆10 根)和2 捆小棒放置在一起,小棒的捆数是6 捆,接下来再加上7 根小棒,最终得出答案是67。有些学生则采用拨计数器的方式完成计算,首先在计数器的十位上拨4 个珠子,个位上拨7 个珠子,接下来在十位上加上2 个珠子,最终的答案是67。当学生反馈了自己的计算过程之后,教师提问:大家之前采用差异化的方法计算“47+20=67”,同学们认为这些方法的共同之处是什么?这一问题实际上是基于儿童的思维提出的,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在组内讨论的热情,学生经过讨论后得到结论:无论是何种方法,均是将十位上的数相加,个位保持不变。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采用实践的方式展开探究,使学生对“两位数加整十数”的过程和算理有了简单的感受,也基本掌握了计算的方法。这说明基于儿童思维设计的探究过程确实是有效的。

综上所述,计算能力是当代学生务必具备的数学应用技能,教师需要站在儿童的角度上思考分析,帮助儿童理解并且掌握算理,有效地增强儿童的数学素养。

猜你喜欢
铅笔计算能力儿童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策略
甘肃教育(2021年10期)2021-11-02 06:14:02
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甘肃教育(2020年21期)2020-04-13 08:08:42
飞扬的铅笔屑
学生天地(2019年31期)2019-08-25 08:54:24
三支铅笔
浅谈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数学大世界(2018年1期)2018-04-12 05:39:02
借铅笔
小小铅笔,大有来头
留守儿童
杂文选刊(2016年7期)2016-08-02 08:39:56
六一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