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院校装备制造业专业技能人才培养

2021-12-03 10:20:19张兆瑞
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专业技能装备制造业

张兆瑞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沈阳 110034)

当前,在国家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辽宁省营商环境逐步优化,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扬帆远航。“十四五”规划指出,我国要“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在东北考察时也曾谈到,装备制造业是国之重器。装备制造业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其发展关键在于自主创新,而自主创新的关键在人。近年来,在老工业基地振兴进程中,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痛点已成为装备制造业跨越式发展的最大阻碍,只有深入实施人才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才能在制造业转型中牢牢掌握主动权。

一、辽宁装备制造业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现状

辽宁作为“共和国长子”,装备制造业有悠久的历史,也有较好的基础,当地装备制造类高职院校分布较广,数量较多。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用工难题凸显,是不争的事实,特别是高端专业技能人才短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恢复生产。部分企业过分依赖有限的几名专业技术骨干,因新冠肺炎疫情初期技术骨干暂时无法返程,造成产业链条瘫痪,这种情况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十三五”期间,辽宁省工业八大产业门类中技术人才、基础人才、技能人才的总需求达44.32 万人,其中装备制造业占25%[1]。2020 年秋季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作为辽宁省省会的沈阳市,“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三个产业人才需求涨幅明显,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需求最大”[2]。归根结底,辽宁装备制造业专业技能人才培养在培养结构、培养内容、培养能力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培养结构方面

个别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人才培养与市场经济需求脱节,培养数量不足、培养计划滞后,专业结构欠优化、培养结构不合理。普通型人才培养较多,创新型人才培养较少。校内人才培养多,社会责任承担少。专业调整与产业结构缺乏同步性和适应性,人才结构需求与人才培养供应矛盾明显,人才培养存在产需脱节状况。面对国内装备制造业发展需求和国外复杂环境的挑战,核心竞争力装备制造业高技能人才缺口较大,这一情况在短时间内难以取得实质性转变。

(二)培养内容方面

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定位为培养专业人才,对学生德育重视程度不够。培养内容以传统理论为主,虽然近些年对实务、操作、技能培养有所关注,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尚未满足企业需求。即使是目前教育中较为注重的理论培养,也因部分专业课教材陈旧、更新不及时,影响了大学生对当代最新成果的把握。这些知识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在影响课程质量的同时,也限制了学生对技术前沿领域的思考和探索,限制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创新的热情。

(三)培养能力方面

这里的培养能力指实现更高层次培养目标和办学使命的能力,包括基础能力、教学能力、管理能力等。辽宁省高职院校数量众多,但个别高职院校学生素质培养与能力塑造功能有待健全[1]。一些职业院校的专业技能培养能力和毕业生质量,还不能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有的高职院校受师资力量、社会支持等诸多主客观因素影响,缺乏必要的培养环境,设施和设备老化且更新换代缓慢,资金投入不足,实训基地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3]。均衡、完整、稳定的课程结构尚未形成,高品质的课程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一些教师的能力与企业最新技术难以匹配,无法适应培养合格接班人的需要,学科与未来技术融合存在差距。个别高职院校相关培养制度、考核指标有待健全。

二、辽宁装备制造业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的意义

(一)提高人才职业地位的必然前提

重视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扩大专业技能人才视野,有助于形成清晰的专业技能人才发展目标和职业定位,有助于形成尊重专业技能人才价值的良好社会氛围,有助于形成装备制造业专业技能人才福利优越、地位提升、队伍稳定的良性循环,有助于形成人人爱岗位、个个争先进的良好局面。

(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装备制造业专业技能人才是人才队伍的重要支撑。专业技能人才总量的增加,有助于缓解企业高技能人才用人压力,为扩大生产创造客观条件;有助于解决生产技术难题,降低企业发展阻力;有助于推动企业工艺改良、技术创新,提高企业工艺水准,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必然要求

辽宁装备制造业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有助于进一步加强区域内政企校合作与联动,优化总体产学布局,促进高校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协调发展;有助于进一步推进地区高质量就业,优化地区就业结构;有助于进一步推进地区产业转型,带动地区产业调整,助推高新技术产业体系建立,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三、辽宁装备制造业专业技能人才培养对策

(一)以党建创新为引领,提升课程思政育人活力

高职院校要从根本上搞清楚“为谁培养人”的问题,理清思路,完整、系统地开展学生培养工作,主动为高技能人才培养争取条件、创造条件,加大倾斜力度。通过课程思政建设,发挥育人功能,培养学生政治责任和高尚追求。以党建创新为引领,发挥党员教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职责。引导和教育学生学好专业知识,以提高专业技能、爱国强国为己任,从思想根源上培育学生浓厚的中国心。从德育要求出发,增强学生的担当意识和全局观念,为实现辽宁振兴承担责任、做出贡献。

(二)以产业需求为导向,调整人才培养结构

调整和完善培养结构,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专业设置和培养内容。高校招生就业部门要建立细密的上下游联系网络,密切监控社会市场需求变化,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合理确定培养计划和培养数量。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学科专业,加强与市场联动的紧密性和及时性。面向产业需求,对人才稀缺专业适当降低在校生转专业门槛。搭建教育成果与经验的交流、展示平台,促进产教深度融合,增强学生数字化、智能化运用能力,积极推进实训基地建设和专业创新基地建设[4]。

(三)以工匠培养为目标,促进工人向工匠转变

高职院校要以教师素质、教学能力的提高带动学生培养能力的提高。积极推动优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推进薪酬激励体系改革,加大“双师型”教师培养、引进力度,为培养高层次工匠打下坚实基础。尊重高技能人才职业素养形成规律,加强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逐渐形成和巩固特色、优势专业。加强“一对一”辅导,激发学生活力,提高学生解决工业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潜力。积极参与各级别技能大赛,着力提升学生培养质量,实现工匠精神与工匠技能的双重发展。

(四)以协同培养为抓手,推动多元合作培养

高职院校要结合自身优势,坚持走出去,加强校企合作、校校合作、中外合作,真正实现学生多元培养、产教融合。改善学生实习实训条件,持续深入推进教学人才互聘,探索开展校企、校校人才交流合作。具体来讲,根据专业的类同,加强院校之间的交流,在专业建设、课程开发、信息交流等方面开展广泛合作,创新培养模式,推进区域内相近学科、专业实现课程共享和学分互认。在高校实训条件短期内难以达到企业工作条件的情况下,进行校企联合培养,借助企业设施平台,与学校师资实现优势互补,在毕业季做好学生离校实习衔接工作[5]。

(五)以职业教育为载体,搭建社会培养平台

高职院校要发挥自身优势,以全民学习为契机,促进培训形式多样化,实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发展。紧跟技术进步和新产品更新换代步伐,推进课程信息技术化建设,以非学历教育为补充,开展在线远程教育,加强社会在职职工教育,搭建涵盖城乡、可举办各类培训的终身教育平台。广泛开展校内外职业技能鉴定,参与社会培训,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在做好区域资源共享的同时,积极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只有把握新时代脉搏,才能满足新时代要求。辽宁正处于振兴发展的关键时期,高职院校在装备制造业专业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党兴人才的原则,始终重视实践教学、兼顾理论培育,及时优化专业设置,合理安排培养内容,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提升高技能人才总量;要注重技能人才梯队建设,均衡培养、全面发展,敢于承担社会责任,善于整合社会资源,努力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勇于担当、技术过硬的装备制造业专业技能人才。

猜你喜欢
专业技能装备制造业
好装备这样造
港警新装备
环球时报(2022-05-26)2022-05-26 17:22:31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走向世界(2022年3期)2022-04-19 12:39:10
防晒装备折起来
浅谈学前教育专业技能大赛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衔接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6:22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华人时刊(2019年15期)2019-11-26 00:55:50
不断提高摄影记者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新闻传播(2018年10期)2018-08-16 02:10:04
以专业技能为核心的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之思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上海企业(2014年9期)2014-09-22 20:45:10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上海企业(2014年9期)2014-09-22 20:4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