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 成 罗希榕 杨凤飞 杨 洋 江秋菊 黄春利
(1.遵义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农业系, 贵州遵义 563006; 2.遵义市农业农村局辣椒工作科, 贵州遵义 563006)
辣椒是我国的传统产业。近年来,贵州省遵义市高度重视辣椒产业发展,逐步形成了以播州区、新蒲新区、绥阳县、湄潭县等为代表的辣椒种植基地。随着新蒲新区虾子镇“中国辣椒城”的建成投用,使遵义实现了从传统的辣椒种植基地向种销结合、汇集全国甚至全球辣椒销售的集散地转变[1-3]。本文围绕遵义辣椒产业发展现状、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发展路径进行分析。
2021年,全市辣椒种植面积14.52万hm2(217.80万亩),同比增长6.12%,鲜椒产量268.12万t,同比增长13%,产值92.76亿元,同比增长8.13%。完成集约化育苗8.06万hm2(120.90万 亩),标准化种植8.33万hm2(125.00万亩),发展订单种植约7.33万hm2(110.00万亩),实施辣椒换种工程3.33万hm2(50.01万亩),创办省、市、县、镇乡各级示范点302个,示范面积7 000 hm2(10.50万亩),完成辣椒种植保险5.23万hm2(78.40 万亩)。建设规模化基地4.33万hm2(65.00万亩),培育职业椒农5.15万户,打造辣椒专业镇村35个,建设辣椒产地市场30个。
围绕“一心两翼多点”布局,打造世界辣椒加工贸易集聚区,培育了粗、深、精大中型规模加工企业70余家,包括以“贵三红”“高原山乡”“一品红”等为代表的辣椒食品加工企业,以“德庄”“播州红”等为代表的火锅底料加工企业,以“天源堂”“方本生物”等为代表的辣椒萃取精深加工企业。全市有辣椒烘干线120条、烘房1 400余间、冷库71座共12.50万m3。加工制品有干辣椒、油辣椒、泡辣椒、辣椒酱、火锅底料、辣椒碱、辣红素等十大系列,年产能35万t以上,年加工产值40亿元。培育了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贵州省贵三红食品有限公司和贵州卓豪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3家。
高标准打造了遵义干(鲜)辣椒市场网络体系,其中省部共建国家级遵义辣椒市场—中国辣椒城,其现货交易、电子商务、信息发布、质量检测、仓储物流、展示展会、商务洽谈、期货交割库等软硬件功能设施完善。中国河南、新疆、山东、湖南、云南、内蒙、甘肃、山西、广西等省以及印度、缅甸、越南等国家的辣椒进城交易,形成“集散虾子、买卖全球”的辣椒市场流通渠道,年干辣椒交易量约40万t、交易额约80亿元。持续发布的中国干辣椒批发价格指数,成为行业的“风向标”“晴雨表”[4]。持有“遵义朝天椒”“虾子辣椒”“绥阳子弹头”“黄杨小米辣”等地标品牌和“中国辣椒城”等市场品牌,铸就了“世界辣椒之都”“中国特色农产品(遵义朝天椒)优势区”“中国百强农产品”等区域和产业品牌。
以会议、节日等活动为载体,成功举办了六届“贵州·遵义国际辣椒博览会”,现场参观人数累计超过10万人次,线上线下销售金额累计达9 243万元,签订合作意向项目500余个,金额累计达176.7亿元。辣椒博览会的成功举办,加强了贵州省内辣椒行业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协会组织、相关机构的密切联系,争取更多优势企业及先进技术流入我省,不但提升了遵义辣椒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更助推了全省农业产业的国际交流合作水平。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伸农业产业链、价值链,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十四五”期间,部分全国辣椒主产区通过引智引资,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导向,以辣椒产业为突破口,统筹布局辣椒智慧化生产、智能化加工、数字化物流交易等功能板块,通过数字化手段联动产业链中农资供应、农机作业、农技服务、农产品仓储加工与销售、金融服务等上下游企业,着力延伸辣椒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通供应链、健全完善服务链,以智力服务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为辣椒产业转型发展插上翅膀。以贵州为代表的西南产区由于更接近辣椒主流消费群体和生产加工集群,形成了显著的产业链优势。贵州省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将辣椒作为富农的重要抓手,通过改良品种、科学种植、规模生产等方式提升贵州辣椒的竞争力。目前贵州全省辣椒加工企业超过200家,“老干妈”“贵三红”“苗姑娘”等形成了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加工集群。贵州省“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推动实现辣椒大省向辣椒强省跨越,实现数字化转型、提质增效、融合发展。
全市大力培育职业椒农,从2010年的5 000余户发展到2021年的5.15万户,有效解决辣椒适度规模种植问题,增加了生产效益,据测算亩产平均多增收750元以上。推广辣椒种植保险制度,将辣椒订单种植全面纳入农业保险,降低椒农种植风险,有效提高椒农种植积极性,为全市辣椒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遵义市围绕贵州省产业发展“八要素”及“五步工作法”要求,立足建设“世界辣椒加工贸易基地”的形势、战略、市场所需,2021年实施以遵义朝天椒为主的辣椒换种工程3.34万hm2(50.10万亩),示范带动和推广辣椒种植区域集约化育苗移栽8.06万hm2(120.90万亩),占全市种植面积的55.51%,提升了全市辣椒的育苗、用苗质量,推动全市辣椒规模化、标准化、单品化发展。据统计,2021年遵义市实施的辣椒换种工程,实现产值达24.71亿元,涉及企业及合作社357家,覆盖农户13.78万户,平均每667 m2鲜椒产量提高200 kg,户均助农增收1.17万元。通过“换种”+“订单”,有效解决了辣椒“谁来种、为谁种”和适度规模种的问题,保障了加工企业原料需求及市场供应,为壮大辣椒产业规模,实现产业兴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指明了方向。
突出表现在规模化、规范化上有差距,劳动力投入大,种植成本高,椒农收入一般[1-3]。一是耕地基础设施落后,适合机械作业的高标准永久性田块少。统分结合的家庭承包责任制下的田块分割面积变小,不适合大、中、小型机械作业,劳动投入大,效益差。机耕道、产业路不健全,不能高质量规模化、规范化发展。二是规模化种植程度不够。贵州以山地、丘陵为主,耕地面积较少,人均耕地面积更是不足。辣椒种植规模小,设施薄弱,种植水平不高,良种普及力不高。三是专业化程度较弱。就品种开发而言,品种繁育与推广体系不配套,遵义市农科院和贵州省辣椒研究所已经选育一批具有遵义特色的朝天椒新品种,但除换种工程外,推广还比较滞后。就设施配备而言,育苗设施主要集中在播州、汇川区和新蒲新区,其余县份没有足够的育苗设施。务川、正安县等地50%以上依然是传统的营养块育苗,有的地方甚至还是撒播育苗。就技术指导而言,专业人才缺乏,特别是乡镇农技人员参与其他综合事务性工作较多,技术力量薄弱。如播州区某辣椒产业发展的重点乡镇,全镇种植辣椒 1 600 hm2(2.40万亩),农业服务中心辣椒栽植技术人员只有3人,还要参与其他行政管理事务,辣椒种植技术指导“心有余而力不足”。就规范种植而言,椒农种植没有严格的生产标准和种植规程,栽培不科学,同时病虫防治意识差,没有采取合理轮作和综合防治,辣椒炭疽病、病毒病、青枯病等危害比较严重,导致辣椒产量和品质下降。五是产销对接、以销定产有差距。目前辣椒市场品种繁多,受政策宣传、技术推广、农户种植习惯等因素影响,部分区域缺乏统筹规划、农户在品种选择上没有充分切合加工企业需求,导致椒农“有货无价、有价无市”,企业“有市无货”。
突出体现在设施不足、标准化程度低。一是基础设施配套不足。烘干设备分布不合理,主要集中在播州区,其余县份只有几条烘干线,远远不能满足椒农的需求。如遇盛产期滞销问题,椒农将面临严重的损失。二是大部分辣椒加工企业技术含量不高。特别是小规模企业生产规模较小,生产设施简陋,机械化程度低,成品加工不稳定,质量不能保障。规模稍大的企业,在辣椒制品特别是发酵型辣椒制品长期存贮、远距离运输等方面亦存在技术困难。三是产品选择上不精准。辣椒制品市场需求大,但贵州省已经培育出如“老干妈”等知名度高的油辣椒、油豆豉等产品,一些企业在选择产品时没有及时找准市场空白,仍旧将主攻方向放在油辣椒等产品上,导致市场竞争力不足,销路不好。四是政策扶持力度有限。现有的政策扶持更多集中在辣椒种植环节,对大部分辣椒生产加工企业所需的资金、项目、融资、人才等方面支持力度有限,大部分企业在辣椒专业人才引进上难度较大,留不住人的问题非常突出。
主要体现在市场体系建设不完善。一是市场杂乱,定位不明确。除正在打造的中国辣椒城综合物流园外,其余均是乡村小型集散市场,服务功能较弱,市场发育不健全。即便是已经相对规范的辣椒城物流园,由于进入的市场主体、品种较多,辣椒品质参差不齐,导致消费者误以为是遵义辣椒品质下降,影响遵义辣椒口碑。二是多数加工企业没有建立稳定的原料生产基地,企业与农户间只是传统而简单的订单买卖关系,未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同享”的利益联结机制。在订单销售过程中,缺乏诚信监督机制,部分农户未遵守订单承诺,在市价高于订单价时将辣椒销售到其他市场经营主体,市价低于订单价时才首选订单企业作为销售对象,让企业无所适从,影响供销市场稳定。三是经营主体多、小、散,龙头企业少, 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经营理念较为原始,各自为阵,未形成规模优势和集团优势,导致技术推广、市场风险抵御等能力不足。
突出表现是辣文化、辣品牌挖掘包装不足。一是围绕“辣”的形象植入文化力度不够。如遵义市已获“世界辣椒之都”等称号,但培育和塑造具有地方特色的辣文化形象不够,在广告宣传、市场营销、创意产品开发等方面明显不足。二是品牌建设结构不合理。目前遵义辣椒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但由于遵义辣椒概念过于笼统,指向不明确,缺少定义遵义辣椒的行业标准,缺乏一个响亮的、精准的辣椒品牌,未能充分将遵义辣椒特质展示给消费者,一旦发生质量安全等负面情况,则会导致遵义辣椒形象“一损全损、一否全否”。
2021年,贵州省辣椒种植面积稳定在33.33万hm2(500万亩)以上,建成规模化、标准化基地13.33万hm2(200万亩),产量稳定在650万t以上、种植业产值达到230亿元以上,推进加工升级,加工产值达到150亿元以上,辣椒交易额突破800亿元。继续优化“两带五区”布局,重点打造2.00 万hm2(30万亩)县2个、1.33万hm2(20万亩)县2个、0.67万hm2(10万亩)县17个,每个重点县主推品种不超过3个。具体举措有:黔北—黔东北加工型辣椒产区主要推广朝天椒品种,重点布局在播州、汇川、新蒲、绥阳、湄潭、凤冈、余庆、正安、道真、务川、习水、桐梓、印江、松桃、思南、石阡、德江等县(区),加强优良品种推广。开展辣椒“良(换)种工程”,主推“遵椒”“遵辣”“黔辣”“辣研”“贵椒”等特色优势品种,其中部分品种是贵州地标产品,规模化基地良种覆盖率达100%。黔西北加工型辣椒产区主要推广线椒品种,重点布局在金沙、黔西、大方、七星关、纳雍、威宁等县(区)。黔南—黔东南鲜食辣椒产区主要推广线椒(条椒)品种,主要布局在瓮安、平塘、都匀、独山、长顺、贵定、黄平、施秉、岑巩、锦屏、天柱等县(市)。黔中鲜食产区主要推广线椒(条椒)品种,主要布局在开阳、修文、清镇、花溪、西秀、镇宁、关岭、平坝等县(区、市)。低热河谷早春辣椒产区主要推广鲜食青椒品种,重点布局在罗甸、望谟、册亨、三都、荔波、平塘、独山、兴义、惠水、都匀、龙里、贵定、长顺、福泉、榕江、关岭、习水、赤水等县(市)。
一是以农业企业、合作社牵头,大力推行农民土地入股联营机制,开展适合大、中、小型机械作业的土地整治,使土地整治后达到能排能灌,适合多种农作物生产,解决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和谁来种难题,提升农业种植的生产效益,为今后农业持续发展架桥铺路。二是基础设施建好后,能吸引社会资本向农业生产转移,持续推进农业生产向现代化高质量方向发展,同时在全市掀起建设辣椒专业镇、专业村高潮,合理规划建设育苗大棚、烘干设备和冷链设备,为椒农烘烤和储存提供便利,降低生产风险,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一方面设立科研开发专项资金,加大科研开发投入[5]。一是加快专用(高红色素辣椒和高辣椒素)品种培育进程,努力培育优质、高产、抗病和适应市场需要的优良品种,不断加强良种的更新换代。二是加快配套种植技术研究,针对不同品种、不同气候及土壤肥力条件,研究与之相适应的栽培技术及管理措施,为辣椒生产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技术储备;聚焦换种工程,制定辣椒标准化种植标准,涉及集约化育苗、深沟起垄覆膜定植、施用专用肥、病虫绿色防控、质量认证等综合技术措施;推广集约化育苗、水肥一体化、增施有机肥、绿色防控等绿色高效生产技术,推广“稻—椒—菜”“菜—椒—菜”“椒—菌”等绿色高效种植模式,生态化栽培技术覆盖率90%以上。三是完善从事辣椒研究的科研院所、高校的科研平台的建设,加快构建商业化育种体系,开发辣椒产量、育性和抗病性等分子标记,通过分子辅助育种,取得种质资源创新和突破。另一方面加大科研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这一总目标,高标准建设遵义市辣椒育种基地,确保遵义辣椒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种源供应。
一是加大资金投入、金融支持等力度,建立企业创新科技投入奖励机制,或出台金融机构支持辣椒生产加工企业融资政策,帮助企业解决资金缺口,攻克技术难题。二是加大人才引进扶持力度。建立严格的重点龙头企业人才扶持政策,对辣椒种、产、销专业人才实行“政府聘、企业用”,既解决企业的引才难题,又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为企业发展充实技术力量。对政府聘请到企业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实行定时限、定任务考核,待服务时限结束、技术开发任务完成后回归体制内工作,负责面向辣椒产业发展,实现人才双向流动,同时也提升相关科研、管理机构人员专业水平。
一是强化农业技术培训。进一步强化辣椒种植技术的培训和宣传,在2~3年内全面提升椒农的辣椒种植技术[6]。分区域培育农村实用技术人才,每1至5户培育至少一名懂辣椒种植专业技术的人才,确保种植规范。二是稳定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特别是乡镇农技人员队伍,提供良好的技术推广、职称评定、工作经费的政策环境,保障其能安心、用真心、有信心地进行技术推广。有条件的地方可探索建立农技人员带薪创业、脱产专职参与辣椒产业发展机制,不断提升辣椒种植专业化水平。三是加强遵义市科研院所(如遵义市农业科学院)和高校(遵义职业技术学院)育成的保持遵义辣椒品质杂交新品种推广示范,形成遵义传统风味品质特色的延续。
一是厚植“辣文化”。充分利用遵义辣椒影响力,总结提炼“世界辣椒之都”“国家级遵义辣椒市场”等地域形象,继续完善和巩固“中国辣椒城”建设,将虾子镇打造成中国辣椒种植、生产、加工、贸易的龙头。推动新蒲国家级辣椒出口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提升遵义辣椒的安全性、标准化、国际化形象。在市区选址打造辣文化街,建设地标性区域,浓缩展示遵义辣椒产业发展情况。二是精准营销推介。品牌建设要防止 “一锅煮”。充分发挥遵义本地辣椒和辣椒制品独特优势,通过如《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的录制、影视作品等方式,重点围绕“遵义朝天椒”作品牌宣传推广,支持 “贵三红”剁椒等辣椒产业的国家品牌建设,提升遵义辣椒的知名度,为辣椒与遵义市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奠定基础。三是提升产业附加值,拓展辣椒制品品牌体系。引导辣椒生产企业主动对标市场需求,从食用型、原料型、粗加工型向精深加工型发展,增加辣椒油、辣红素、辣椒精以及辣椒在医药、保健、军事等领域产品的开发利用。加大商品商标的申报注册力度,保护知识产权,防止“老干妈”后面的“老干爹”现象。四是积极组织本地经营主体参加目标市场所举办的农产品博览会、产销推介会。继续巩固好辣椒博览会等会节活动,推介遵义市的辣椒产品,不断壮大遵义辣椒市场和提升遵义辣椒影响力。运用好中国辣椒云信息平台,抓好“互联网+”产业发展模式,促进辣椒小生产与大市场的较好对接,努力打造“中国辣椒、虾子定价、全球采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