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发展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探析
——以辽宁开放大学为例

2021-12-03 10:20:19李静然
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职业课程发展

李静然

(辽宁开放大学,辽宁沈阳 110034)

教育是社会进步、民族振兴的基石,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 明确提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2]。

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理念的具象化表现,也是人才培养的纲领性实施路径。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人才培养的需求不尽相同,对人才培养模式概念的界定也不同[3]。在我国,“人才培养模式”最早出现于文育林1983 年的文章《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按学科设置专业》。学界通常认为,人才培养模式包括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实现人才培养的管理和评估制度,实现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整个教育过程,以及与之匹配的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

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顺应时代发展需求,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对于办好人民满意的开放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4]。

一、开放教育人才培养发展历程

开放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始于1999 年,教育部在当年正式启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经过8 年努力,到2007 年,全国电大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开放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框架,可以概括为“以天、地、人三网合一的学习环境为支撑,通过整合优化的学习资源以及严格而有弹性的过程管理,保障学习者能够根据自己需求开展自主学习,实现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5]。

2012 年,为顺应社会发展要求,推动学校转型发展,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正式更名为国家开放大学。在原有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国家开放大学探索开展“六网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终身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在现代信息技术与远程开放教育深度融合发展基础上,通过构建“网络教学团队”“网络学习课程”“网络考试测评”等“六网”,达到提升开放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二、开放教育人才培养现状及特点

20 多年的实践经验表明,我国开放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受传统本科院校影响较大,具有较浓厚的理论教育色彩,对实践、实训等技能培养缺乏足够的重视。

(一)打破时间、区域限制

开放教育是一种开放、灵活的教育形式,其最大的特点是任何人、根据不同的需求、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都能获得学习和受教育的机会。

(二)重视提升自学能力

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在各种教学与媒体资源基础上,开放大学为学生提供各种助学支持服务,从而快速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资源建设日趋完善

开放大学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完善,为每门课程提供纸质教材、视频学习资源、网络课程、全媒体数字教材和学习资源包等资源,以充分满足学生学习需求。

(四)实训、实践环节较为薄弱

有的开放大学对实践性教学管理工作重视不够,有的开放大学实践教学模式缺乏创新,个别开放大学实践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职业岗位匹配性差,学生个人能力提升效果不明显。

(五)课程设置有优化的空间

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个别课程内容老化,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个别课程在体系结构方面缺乏一定的弹性,模块结构固化,各分部自行选择空间较小。

(六)部分基层单位师资力量较薄弱

个别基层学习中心的教师尚不能满足教学要求,尤其是一些县级学习中心,受学校编制等的制约,大多依靠外聘教师教学,难以形成稳定的师资队伍。有的开放大学“双师型”教师数量较少,有的教师缺乏企业、行业一线工作经历,不能很好地将岗位实践技能传授给学生。

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优势及特点

开放教育与职业教育是紧密联系的两种教育形态,两者既存在共同特征,又各有特色。其中,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强调教学的实践性,强化社会实践、企业实习等环节,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

(一)专业、课程适应产业发展

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势必带来人才需求结构的改变。职业教育结合区域需求和自身优势,科学准确定位,紧贴市场、产业设置专业,不断适应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的发展,通过专业和课程设置的主动更新,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有效开展实践教学

职业教育注重实践环节。通过企业实践、顶岗实习等多种实践环节,不断对接国家最新职业标准,紧贴岗位实际,更新课程内容,把职业岗位所需的技能和职业素养融入专业教学中。

(三)深化校企协同育人

职业教育致力于建设校企合作育人平台,将行业、企业的文化元素融于日常教学。立足企业实际需要,开展定向培养、现代学徒制等多形式合作,切实增强学生技术技能积累,提升就业创业能力。

(四)适应地域发展需求

职业教育主动适应地域发展需求,为实现共赢发展,集中精力办好区域内急(特)需专业或复合型专业,努力培养急需专业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不断提升自身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四、开放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途径

开放大学作为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开拓者和开放教育的推广者,应顺应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的趋势,在保留自身优势和特点的基础上,与职业教育相互促进、协同发展。双方在交流中取长补短,才能保证人才培养的高质量。

(一)充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全面发展

开放教育应立足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的教学理念,全力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增强学生的职业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加大对专业认知、职业操守等的培养力度,同时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与社会服务能力。

(二)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保证知行合一

吸纳职业教育中“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教学理念,转变传统开放教育单纯重视理论教学的倾向,围绕学员职业发展需求重构教学内容,突出开放特色,遵循成人教育的基本规律,科学合理地设置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积极主动服务区域发展战略,培育理工类特色学科,优化专业建设,增强实训实操环节,为推进区域内继续教育体系建设、探索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融合发展起到排头兵作用。

(三)积极组建教学团队,提高师资储备量

以课程为单位,遴选出高职和开放教育的优秀师资,组成课程团队。在远程协作机制基础上,开展融文本资源、网络资源、移动资源和远程交互于一体的立体化教学设计研究,创新教学模式。在团队运行过程中,教师能加深彼此的了解,学习更好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从而迈出师资融合的第一步。加强开放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实践、实验教学能力。

(四)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推进工学结合

创新开放教育校企合作育人的途径与方式,鼓励学习中心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育人机制,探索满足用人单位需求的学业考评制度。加大实践、实训教学环节的投入,依托企业建立实训、实践基地,满足成人学生技能提升需求。

五、结束语

开放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开放教育和技能社会特点,坚持面向社会发展,主动服务国家战略,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切实推动开放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建设终身学习型社会提供充足的人才储备。

猜你喜欢
职业课程发展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金桥(2021年8期)2021-08-23 01:06:44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计算机教育(2020年5期)2020-07-24 08:53:38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职业写作
文苑(2018年20期)2018-11-09 01:36:00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我爱的职业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汽车零部件(2014年9期)2014-09-18 09:1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