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华南商贸职业学院 郭 楠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时代的发展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课堂教学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渠道,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大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起到重要作用。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加强课程教学研究与改革,对于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属于公共必修课,基本都在大一开设,其他年级开设较少。通常为大班教学,班级人数比较多,组织活动时间用时较长,一个教师难以照顾全班同学,开展实践活动比较困难,另外,教学内容有重复现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研室一般设在公共课教学部或者学生处,同时学校相关部门开设有就业指导课及生涯规划课,这部分教学内容有交叉重复情况,对于这部分内容,教学过程中讲多讲少很难把握,对教师和学生会造成一定困扰。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偏理论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的结合效果不理想,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求存在脱节现象。教学涉及的内容很多,包含了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深度不够,教学内容陈旧,不能与时俱进,让学生感到都是已经懂得的道理,容易变成空洞的说教,让学生感觉实用性不强。这可能与教师对学生心理需求缺乏具体了解、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不足及心理健康教育课时安排少等因素有关。
一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授课教师对这门课程的理解和把握,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团队非常重要。《纲要》明确指出:“各高校要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以兼职教师为补充,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实际工作中,高校心理健康课程教师团队的建立和发展存在不少困境。目前来看,很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由心理咨询中心专职教师及辅导员为主构成,但是,很多辅导员的专业背景不是心理学,他们对课程的理解和把握难免不够到位。另外,辅导员岗位流动性比较大,所以,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师团队变化比较大,人员构成的快速变化使得持续、系统和深入的培训安排成为很大的难题,因此也导致团队在专业性上很难获得积累和提升。
由于教师自身的教学理念、教学水平的差异以及大班教学不好开展实践活动等因素,很多教师习惯于传统的讲授法教学,全程给学生灌输理论知识,这导致很多学生课堂上难以被课程内容吸引,而采取睡觉、玩手机等方式度过,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效性体现不出来,因此,教师必须改变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有调查显示,大学生认同度最高的教学方法为案例分析法(85.9%)和视频教学法(73.7%),认同度最低的为专题讨论法(44.4%),而心理学教师对案例分析法的认同度最高(100%),其次为讲授法和专题讨论法(均为91.7%)。可以看出,教师和学生对于教学方法有不同的偏好,许多教师倾向于用传统的讲授法开展教学。
传统的课程评价多是对知识或内容的考核,不管过程如何,期末通过一次考试,给学生评定一个分数,而通过这个分数无法判断一个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能够正确认识自我,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能管理自己的情绪,能够做到与自我和谐、与他人和谐,这些能力不可能通过一张试卷反映出来。还有的将写大作业的方式作为课程考核的依据,这种方式也有它的局限性,比如要求学生写一篇3000字的成长分析报告,一半以上的学生能按要求完成任务,30%的学生基本以应付为主,另有20%的学生有抄袭现象。由此可见,单纯通过大作业的方式,也难以客观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大学生是处于不断成长中的个体,大学不同年级会面临不同的问题情境,如果能够在不同的阶段设置相应的心理课程,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非常有利。一年级以侧重心理健康基础知识普及的必修课为主,高年级以应对特殊阶段的发展任务为主题的选修课为主,这样既保证了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化,又保证了每个年级学生的共性和个性化的需求。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可以设置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的形式,线下课程重点是实践活动的开展,这种设置可以缓解许多学校师资不足的压力。该课程也应该与时俱进,顺应信息化教学的潮流,注重线上线下学习相结合,重视网络课程的开发与运用。
教师在准备授课内容时,不能简单根据教材上的内容照本宣科,平均分配主题授课时间,这样对学生来说,内容过于理论化,并且可能学生关心的专题没学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应该以学生需求为基础,并根据学生的专业、性别特点,同时结合社会、校园近期热点或典型事件,力求贴近大学生实际生活。除了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该注重心理体验和行为训练,否则学生懂得再多的道理,不会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也不能说真正掌握了这些知识。比如,讲到放松训练的时候,不能仅仅讲解步骤,应在课堂上进行现场演示;讲到情绪ABC理论,应该列出学生可能出现的不合理认知,促使学生进行纠正;讲到人际交往的原则和方法,可以让学生现场进行演练,同时指出做得好的地方和可以改进的地方。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学有收获,才能真正参与到课堂中,而不是低头玩手机或者和同学闲聊。
为了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质量,应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所以,授课教师需要有一定的录用标准,应该优先选择具有专业资质的教师。针对许多学校辅导员兼课的现象,可优先选择心理学或相关专业的辅导员作为兼课人员,并且需要进行试讲,合格的才能进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师资队伍。另外,对于新加入的教师,还需要有听课及被听课安排,帮助新教师快速成长。心理健康教研室应该定期召开教研例会,开展集体备课,共同开展教研活动,同时加强专业知识及教学技能的学习,积极参与各种教学培训活动。另外,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也要积极参与各种教学比赛活动,以赛促教,提升授课水平。心理健康师资团队应重视团队合作,不断积累团队的力量,形成团队合力,共同提升教学水平,促进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改变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受。体验式教学是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具体的活动中,用心去感受和体验,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与技能通过活动真正内化,将感悟迁移到日常生活中去,可以综合运用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视频教学法、社会调查等多种方法开展教学。例如,针对情绪管理章节的教学,可以通过学生生活中出现的因无法管理情绪而导致的不良事件引出案例,引导学生认识情绪管理的重要性,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通过播放相关视频的形式,比如播放影片《头脑特工队》片段,更好地认识情绪,也可以通过课堂模拟生活场景的形式,让学生展现实际中的情绪管理状况,由学生和教师共同总结提炼情绪管理的方法。通过多种方法,达到提高教学实效的目的。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在考核评价学生时,除了理论知识的考核外,还需要考查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的自我觉察、反思和自我成长的能力,因此可以采取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过程性评价要从多方面着手,通过平时的课堂讨论、参与活动情况、作业完成情况、与周围同学的合作情况等进行判断。比如,关于自我认识的章节,可以从自我成长分析报告考查学生是否具有自我认识、自我反思的能力;人际交往章节,可以通过情景模拟,考查学生是否掌握与人交往的原则和技巧,是否能够有效处理与同学之间的冲突。在评价方式上,将自评与他评相结合,通过小组同学之间的互相评价,更能够客观反映学生的实际表现,也能促进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积极主动参与。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才能综合评价一个学生对于本门课程的掌握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