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士毅
在位于浙江永嘉县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楠溪江畔碧莲镇,有一个因“缸”得名、因“缸”扬名的缸窑村。如今,该村凭借独特的缸文化,正成为网红打卡地。
车子沿着楠溪江畔的坦五线公路,从大若岩景区往北而行十多分钟,但见公路附近一个架子上悬挂的“缸窑村”三个大字分外醒目,此时,美丽缸窑村已展现在眼前。有趣的是,路旁的另一处有三个并排的大缸,上面分别写着“缸”“窑”“村”,在缸上亮出“缸窑村”的村名,别具创意。在一堵镶着“初酝一缸开,新知万里来”十个字的砖砌墙体中,分五层摆放或嵌入数十个缸具,而从墙体高处的两排缸中各有清水“倒”出,那“倒”出来的涓涓流水,宛若小小瀑布,给观赏的人们平添几分意趣。
缸窑村以古传烧窑制缸名闻遐迩,其建窑制缸历史比较悠久,早在清朝康熙年间已开始建缸窑,并利用当地黄泥具有可塑性的特点来制作生产缸具,且历代相袭。这不,从竖立在路旁的缸窑村导览图中得知,村里的山坡处就有一处缸窑旧址,于是,随着村民的指引,便步行来到位于村西北角的山坡上,但见一个缸窑“卧”在山坡上,整个窑体呈长条状,沿山坡15 度而设,随山势递增,宛如一条龙“躺”在那里,人称“龙窑”。据说此窑建于清代,后经修缮,每窑可烧制缸具300 余只。此时,从“龙窑”窑体旁观察,发现“龙窑”的侧身开有好几个“窑门”,进入“窑门”一瞧,窑体内部空间较大,里面还摆设着许多缸具。
离开缸窑旧址,便来到设在村文化礼堂里的缸文化展览馆。从展览馆的展板上得知,缸窑村的缸文化为瓯窑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形成距今已有300 余年的历史。此时,徜徉馆内,仿佛穿越时空隧道,在此可追溯缸窑村缸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感受到缸文化的魅力。置身馆内,从那一个又一个展板中,得知当地制作缸具的系列工序,比如,可领略坯料选制的选土、捣土工序;观看到了制坯采用的轮制、手制操作手法;察看到了缸具成型后的晾晒修坯、刻纹工艺;观察到了缸具坯胎内外的施釉、经过施釉的缸坯装进窑内的环节;见识到了缸坯在窑中进行烧窑、缸成品出窑的细节。面对此情此景,不禁深深体会到制缸人的勤劳辛苦,更感悟到制缸人的匠心精神。漫步馆内,从一件件展出的实物中,看到了制缸时所使用的各式工具,看到了许多当地制作的生活缸具,据在场的村民介绍,缸窑村的主打缸产品大多是生活缸具,瞧,这是腌菜用的缸,那是盛油用的缸,等等,无不让人感到缸与人们的生活如此密切!
步出缸文化展览馆,便沿着公路前往附近的缸市场,沿路不时有缸元素点缀的园林小品映入眼帘,不时可见缸的身影,缸的陪伴,真让人有缸窑村三步不离缸之感觉。随行的朋友告诉说,如今当地的黄泥土已难以满足制缸需要,为了转型发展,在不断挖掘当地悠久的缸文化、打好缸文化品牌的同时,也与时俱进在村里开设缸市场,将外地生产的缸具制品汇集到村里的缸市场,以此拓展市场效应。这不,村里的缸市场内就摆放着来自各地的各种缸制品,这些大大小小的缸或摆在架上,或抱团在地面上,或排列成几行;缸的外观颜色也各有千秋,有的为紫红色,有的为浅黄色,有的为淡绿色,有的为黑棕色,等等;缸的类型种类众多,或用于腌菜的菜缸,或用于酿酒的酒缸,或用于栽花的花缸,或用于盛水的水缸,等等,真给人以独具情趣的视角冲击。
告别缸窑村时,不禁哼起了《缸窑村村歌》:“缸窑人,缸窑人,祖先传承卖缸经……”愿那美妙的歌词给缸窑村带来更为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