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青少年农业科普教育的重要意义

2021-12-03 05:31:50于文瑶
农村实用技术 2021年11期
关键词:农耕科普劳动

于文瑶

(全国农业展览馆,北京 100125)

农业科普,即农业科学普及,是我国科普事业的重要环节。农业科普教育,是以大众的直接参与和接受为主要目标,将农业发展和科普教育有机结合,向大众传达农业的相关科学理念、科学技术和科学知识的一种潜移默化的自然教育。农业科普教育主要秉持寓教于乐、和寓教于玩的科学理念,利用农业生产、植物科学、生态环保、农业文化等资源,让大众在直接参与的过程中轻松体会,愉快、自然并生动地接受与农业相关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技能,与此同时,传递、普及农业科学思想,达到知识传播、技能传授、农事体验和环保教育等多重目的[1]。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所系,是国家发展的重要传承力量和栋梁,加强以青少年为目标对象的农业科普教育,对于我国新发展阶段的农业发展和现代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的青少年农业科普教育起步较晚,发展缓慢,活动方式稍显单一,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近几年,虽然逐步受到重视,参与主体增多,内容和形式也更加灵活多样,但从整体而言,在机构管理、体系建设和活动形式等方面尚未形成完善的发展模式。当前我国的青少年农业科普教育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其一是博物馆农业科普陈列,依托博物馆的藏品资源和文化研究成果,将农业科普与展览陈列有机结合,更注重图文、标本展示和讲解,知识性较强,但在这种陈列中,与青少年的互动性还有很大不足。其二是农业科研单位通过对外开放部分科研基地和实验园区,引导参观农业科研过程、展示农业科研成果,科学性较强,但受科研单位性质和场地限制,通常缺乏引起青少年兴趣的娱乐性和灵活性。其三是休闲农业园区,游客在参与农业生产体验的过程中,满足休闲娱乐需求的同时接受农业知识,兼具休闲娱乐和农业生产功能。但由于其本身以经营盈利为主要目的,通常缺乏专业性和系统性,因此不能充分发挥对青少年的科普教育功能。要改善和推进当前的这种农业科普教育状况,首先需要明确就是在新时期开展青少年农业科普教育的重要意义,只有明确了青少年农业科普教育的重要意义,才能进一步深入开展并推进青少年农业科普教育工作的基础和改革方向,为我国的农业发展和现代化国家建设奠定更为坚实的教育基础。

1 弘扬中华优秀农耕文化,推进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

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针对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如何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力量,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是爱国主义情感培育和发展的重要条件。要引导人们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从历史中汲取营养和智慧,自觉延续文化基因,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2]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其发展主要根植于农耕文化,农耕文化是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根基。中华祖先所创造的农耕文化震撼世界,我们应为先民的智慧、创新、勤劳和伟大而自豪。深入挖掘、汲取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厚重遗产和磅礴力量,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3]。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在2013年12月《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能丢,而且要不断发扬光大。”[4]

不断推进农业科普教育的深入展开,尤其是以青少年为目标群体,向他们讲述中华农耕文化、中国的农业历史,介绍农业发展的历史进程,让他们亲身感受中华民族祖先的勤劳、智慧和伟大,让青少年在参观农业科普展陈和参与农业劳动体验中深入体会农业劳作中凝结的辛劳、丰收的喜悦和博大精深的劳动智慧,从而增进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亲近感和认同感,使他们认识到中国人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自强不息精神和优秀的民族品质,引导他们树立并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让他们在科普教育中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尊严感和荣誉感,从而更为深入地推进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

2 推进对青少年的劳动教育,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该意见提出;“要充分认识新时代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加强劳动教育的新要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5]

中华农耕文化是中国的劳动人民在几千年的农业劳作中形成并积淀下来的一种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形态,其可以成为、也应当成为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征程上的劳动教育的重要资源。农业科普教育是一种融合文化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体验型教育,其可以通过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生动的科普参与性活动,让青少年在娱乐的同时学习、掌握一些相关的农业生产知识,了解农业生态资源、自然文化资源,既能亲身参与到农业劳动之中,又能够充分调动青少年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让他们体验到劳动的成就感,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操,进一步增加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自觉性,使农业科普教育活动真正成为成为学校课堂文化知识学习之外的必要补充。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农业科普教育活动,能够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劳动观,让他们把崇尚劳动、尊重劳动作为一种精神追求,增强对劳动人民的内心情感,坚定树立劳动是最光荣的、劳动是最崇高的、劳动是最伟大的、劳动是最美丽的价值观念;通过农业科普教育活动,还可以深入引导青少年建立自强、独立的生活信念,让他们体会只有劳动,才能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从而在活动教育中推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3 促进青少年掌握更多的农业知识,关注我国农业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互联网信息技术已在城乡普及,无论是生活在城市还是乡村的青少年,他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都变得更少有机会直接接触农业生产,他们对农业生产和农业文化的认知也成为他们知识组成部分的薄弱环节。同时,受我国教育制度和升学竞争压力的影响,中小学的课堂活动和教材教育中涉及的相关的农业生产和农业文化的知识内容更是非常有限,这些情况和限制,不断压缩了青少年了解现代农业知识的渠道。

开展青少年农业科普教育,特别是以展览陈列和互动体验的方式开展农业科普教育,将大大有利于促进青少年了解相关农业知识,激发和培养他们对农业的兴趣和爱好,使青少年发现农业的魅力和其之于我们生活的重要性,使他们乐于了解农业生产历史和关注农业的未来发展。

以博物馆农业科普教育展陈为例,现代农业科普教育展陈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静态陈列展示,而是大量加入现代科技元素,利用先进的视频剪辑和动画制作技术,以及LED、全息投影等高科技设备,更加全面、生动、立体地展示农业知识、农业生产和农业文化;突破仅介绍传统农业的局限,更多地向青少年展示现代农业的发展成果和现代农业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改变传统展陈形式和讲解方式,更多地增加互动体验项目,使观众不仅能够从讲解中获得知识信息,更能从互动体验中感受农业劳动的乐趣。这些现代科技元素的加入,使得青少年有机会以更加生动有趣的方式深入了解农业知识,身临其境式体验农业生产,近距离观察实验农业科研活动的过程和方法,面对面的感悟农耕文化内涵。这些教育活动有助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和智力发育,能够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创造能力,塑造他们探求真理的意志品质,激发对农业科学和农耕文化的好奇心,有力地提升农业在青少年中的认知力和影响力。农业科普教育活动实现了在青少年和农业之间搭建桥梁纽带的目的,真正地让青少年走近了农业生产,也让农业进入;了新时代青少年的学习生活,这种互动不仅关系到我国农业后备人才的培养,更有益于我国在新时期拓展农业发展之道,从而增强发展农业的自信心。

4 树立正确的粮食安全观,带动成勤俭节约的良好社会风尚

粮食安全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青少年必须树立正确的粮食安全观。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要制止餐饮浪费行为,提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特别是针对部分学校存在食物浪费和学生节俭意识缺乏的问题,要求切实加强引导和管理,培养学生勤俭节约良好美德。”

开展青少年农业科普教育活动,通过亲身参与农业劳动,引导青少年识别粮食作物、学习农作原理、了解食品加工过程,形成对农业的直观认识,培养“珍惜劳动、勤俭节约”的观念;通过参观展览、聆听讲解,引导青少年了解我国农业历史、认识农业的重要地位,形成“珍惜粮食、饮水思源”的意识;通过介绍当前我国粮食生产情况和世界粮食生产情况,引导青少年思考粮食安全问题,树立正确的粮食观,从而养成爱惜粮食、崇尚节约的爱国精神,进而带动全社会形成勤俭节约的良好社会风尚。

猜你喜欢
农耕科普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农耕初体验
农耕旧事十二韵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18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立足农耕 特色强校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5:12
科普达人养成记
学生天地(2020年23期)2020-06-01 02:13:30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