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娟
(山西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030003)
我国禽病种类较多,已知的常见病超过35 种,但并非每种禽病都能在每个地区发生,禽病流行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并且随着养殖技术的不断提高,很多曾经多发的禽病已很少出现或彻底绝迹,如曾危害严重的马立克、法氏囊、肾传支、传喉等疾病发病率明显降低。目前对我国危害较为严重的禽病主要有新城疫、禽流感、禽滑液囊支原体感染等。
混合型感染是指多种不同病原混合感染(包含2 种病原的混合感染及继发性感染)。由于禽类养殖过程中免疫与防护措施不当,使禽类接触到不同的病原,增高患病率。当禽类感染某种疾病后会导致抵抗力下降,机体自身无法抵御其他病原侵袭,易引起混合型感染。混合型病感染会使临床症状复杂多变,增大鉴别诊断与治疗的难度,死亡率也会大幅升高。现阶段禽类养殖过程中混合型感染已经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现象。根据病原的不同,混合型感染大致分为病毒性混合感染、细菌性混合感染、病毒与细菌混合感染及细菌与寄生虫的混合感染等。如传染性法氏囊病毒与新城疫病毒混合感染就是较为常见的病毒性混合感染,传染性法氏囊、新城疫及大肠杆菌感染都是容易引起继发性感染的疾病[1]。
病原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可能发生异变。病原体变异包含组织性变异、病原抗性变异、致病性变异等多种。禽流感属于常见的变异禽病,如2016 年H7亚型禽流感的变异毒株发生了大规模流行,虽然及时生产并普及使用了H7亚型禽流感的强制免疫疫苗,但仍影响禽类的生产安全。H9N2亚型禽流感在我国家禽养殖中广泛存在,并在2010 年进化出内部基因十分稳定的优势基因型—S(G57)基因型,作为内部基因供体。此种基因型的H9N2亚型禽流感传播能力更强。我国新城疫病毒基因型也在不断变化,目前已由最早分离出的F48 株发生变异,在20 世纪80 年代初期,在西部地区分离到基因Ⅷ型毒株,90年代初期分离出基因Ⅵ型毒株,90 年代初期首次分离到基因Ⅶ型病毒,为目前禽群中可流行的优势基因型。
细菌的耐药性增强主要可以分为3 种情况,第一种是由于养殖规模迅速扩增,部分养殖人员为了提高经济效益,降低禽类患病率,在养殖过程中会过量使用抗生素;第二种是由于禽类患病后,养殖人员专业能力不足,未经过药敏试验,仅根据临床症状的简单判断随意使用药物进行治疗;第三种是长期使用同一类药物或同一种药物,导致细菌耐药性在短时间内迅速提升。在禽类流动过程中,耐药性强的菌株更容易传播扩散,使细菌性禽病的治疗难度逐步增加。与此同时,耐药性菌株的感染也会使禽制品的品质降低,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安全。目前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这3 种病原菌的耐药性较强,其耐药性主要针对复方新诺明、卡那霉素、链霉素、四环素等药物,并且耐药性有逐渐增强的发展趋势。此外,鸡白痢沙门氏菌也出现多重耐药性情况。
虽然畜牧业发展趋势迅猛,但现阶段散养户和中小规模养殖场依然占比较大,存在较大的生物安全隐患,养殖管理漏洞较多,如缺乏隔离、饲养密度过饱和、交叉感染等问题,导致禽类患病率增高。
在规模化养殖场中,为了预防禽病会进行免疫接种,并使用常规抗生素,但因为养殖人员的专业性水平不足,出现疫苗接种时间、接种技术、疫苗种类选择不当,抗生素滥用和过量使用等现象,造成禽类免疫系统紊乱,患病后形成非典型性临床症状,给诊断与治疗增加难度[2]。此外,部分禽病的临床症状相似或出现混合感染也会增加诊断难度。如非典型鸡新城疫、禽流感、传染性喉气管炎、大肠杆菌病及支原体病均会出现呼吸系统症状,并且这几种疾病常发生混合感染,在进行临床诊断时容易混淆。
近年来,免疫抑制性疾病增多,导致禽类接种疫苗后不能获得良好的免疫效果,影响禽类生长速度及饲料利用率,致使养殖场经济收益受损。常见免疫抑制性疾病对禽类的危害按照从大到小的排列依次为传染性法氏囊病、网状内皮增生病病毒感染、马立克氏病、禽白血病病毒感染、鸡传染性贫血、呼肠孤病毒感染。
禽病的综合防控措施应以预防为主,采取治疗、控制、消灭相结合的综合防控措施,从根本上将患病率降低,有效保护养殖场的经济收益。
首先要坚持“全进全出制度”,确保在饲养过程中不发生交叉感染问题,如果必须引进禽类,需进行严格的消毒、隔离、观察后,确认未患有相关传染性疾病,再分舍饲养。在养殖场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采取“自繁自养”的方式,更能确保雏鸡健康,降低疫病风险。禽类养殖过程中要保证养殖密度合理,避免饲养密度过大导致疾病传播速度过快和殴斗等情况。在日常饲养过程中,定期对圈舍内外进行清洁、消毒,保证消毒措施执行到位能有效降低病毒与细菌的滋生,确保禽类健康生长[3]。舍内温湿度、光照强度与时长、通风量与风速等环境要素应适宜,减轻环境要素对禽类基础免疫力的影响。
疫苗免疫是现阶段针对禽类疾病预防的最佳方法,但需要注意的是,目前疫苗种类众多,在同一时间内注射多种疫苗会相互影响,导致免疫效果抑制或免疫效果不良,因此,应根据饲养情况制定科学的免疫计划。制定免疫计划时需考虑禽类品种、养殖地的禽病史、养殖场的禽病史、养殖季节、疫苗免疫时间及不同疫苗的相互影响。其次需要在正规疫苗生产和销售企业购买疫苗,避免因疫苗质量不合格影响免疫效果,按要求温度保存疫苗,疫苗接种操作技术要规范,开封后在规定时间内使用,避免贮存不当或免疫操作不当导致的免疫效果降低。蛋鸡免疫程序可参考如下:1 日龄接种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活疫苗;4 日龄滴鼻、滴眼接种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活疫苗0.5倍剂量;8 日龄肌肉或皮下接种0.4ml 新城疫+支气管炎+禽流感H9+法氏囊灭活苗;17 日龄肌肉或皮下接种0.5ml 禽流感H5灭活苗;21 日龄时滴眼接种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QX87 活疫苗1 倍剂量;28 日龄刺种鸡痘活疫苗2 倍剂量;38 日龄肌肉注射或皮下接种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禽流感H9灭活苗;45日龄时滴眼或滴鼻接种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活疫苗1.5 倍剂量;70 日龄时肌肉注射或皮下接种0.5ml 禽流感H5灭活苗;75 日龄滴眼或滴鼻接种新城疫活疫苗2 倍剂量;82 日龄滴眼接种传染性喉气管炎活疫苗;92 日龄刺种鸡痘活疫苗2 倍剂量;100 日龄滴眼或滴鼻接种新城疫活疫苗2 倍剂量;110 日龄肌注或皮下接种0.5ml 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禽流感H9灭活苗;120 日龄肌注或皮下接种0.5ml 禽流感H5灭活苗;240 日龄肌注或皮下接种0.5ml 新城疫+禽流感H9灭活苗;260 日龄肌注或皮下接种0.5ml 禽流感H5灭活苗。
随着病毒的变异、细菌耐药性增强,原有的疫苗与药物效果不断降低,因此需要不断更新疫苗与药物等相关生物制品。购买正规厂家生产的药物和疫苗,并采用正确的方式保存,按说明书使用,避免错误操作引起防疫效果下降。定期进行抗体检测,以保证疫苗的免疫效果。
养殖场专业人员的能力是影响养殖效果的一大因素,相关从业人员应经过相关专业知识培训,通过开展讲座、对外交流、定期培训等方式提高现有养殖人员的专业技能,同时引进高素质人才,建设业务能力强的专业养殖队伍,降低因专业能力不足导致的动物患病率增加,死亡率升高,生产效率降低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