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温泉镇第二中心小学 谢少颜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学校、教师、家长都意识到了学校教育不应单纯侧重于知识教学,学生的德育、美育、智育以及体能培养同样重要。尤其是德育教育,关系着学生人格塑造、品质培养,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要利用一切课程与时机渗透德育教育。传统文化作为我国的优秀文化,在培养小学生德育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教师要将德育教育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注意在德育中渗透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作为礼仪之邦,十分注重礼仪,从小学阶段开始在各种教学中渗透礼仪礼貌,其中蕴含着较多的传统文化。例如,在“请帮我一下吧”这一内容教学中,其主要的教学目标是懂得感恩与帮助他人,并养成文明向他人求助的习惯。这一过程中强调了“文明”二字,强调了“请帮我”中的“请”,这就是在及时向学生渗透礼仪礼貌。礼仪礼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和德育教育有机融合,能够实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与传统文化渗透的双重目标。
“以和为贵”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又一个重要体现,尤其是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要注重和气,“和”也在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当冲突发生”这一内容为例,其教学目标是珍惜友谊,学会尊重、理解与善待他人,并且要懂得原谅他人是一种美德,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要坚持宽以待人、严以律己,要与人为善,尽量避免矛盾。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有助于指导学生同他人交往时应当遵循的原则,“以和为贵”,建立优良学风。
小学德育教学中有很多关于爱国主义方面的内容,这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怀,且长存忧患意识。例如,在学习“不甘屈辱奋勇抗争”“推翻帝制民族觉醒”以及“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这些内容时,都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但是教师要注意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创新教育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
自古以来,我国都十分注重德育教育,很多德育内容在传统文化中都有所体现,也因此传统文化可以成为优秀的德育教育资源。将我国传统文化中所涉及的“仁义礼智信”等融入德育教育,并引导学生依据相关的标准规范自身言行,如此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与道德行为,有助于小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促进其个人综合素养的提升。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此时期对其进行道德教育,让小学生能够明辨是非,加强对事物的认识与理解,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在开展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相关的传统文化作为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与德育的双重教育,例如教师可以利用端午节、中秋节和春节等传统节日展开教学,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的习俗,进行德育教育。
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德育教育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国历史上不但对“德”的内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还有很多相关的德育专著。例如,《论语》中:“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些都是与德育相关的内容,不但能够为我国小学德育教育提供教学资源,也为这一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源泉与动力。
传统文化中还包含了很多爱国主义、奉献精神的内容,可以较好地同德育教育结合起来,有助于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将对小学生核心素养的树立,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塑造产生良好的影响。虽然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但是难免会被社会的一些不良风气所影响,在德育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中的奋斗精神、爱国思想以及正确认识金钱,能够为小学生正确“三观”的树立奠定基础。
我国的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历史悠久并且其中还有大量的素材可以作为德育教育资源,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有意识地挑选。通过传统文化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既能够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与理论,又能够实现德育教育的目标,实现德育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例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节选《三字经》《弟子规》的内容,通过诵读与讲解让学生了解其含义,让书籍中的道德要求和道德故事对学生的行为意识产生影响,促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升个人道德水平。又如教师在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品质时,可以借助多媒体给学播放一些志愿者活动视频,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如到敬老院给老人表演节目、到幼儿园给小朋友们做“小老师”,在实践中体验传统文化,提升德育素养。
很多小学德育教学内容中都可以看到传统文化的影子,小学生德育水平建设也依赖于传统文化,因此教师在德育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传统文化的比重,以更好地发挥传统文化的教育作用。具体而言,可以通过丰富教材内容来实现,以“弘扬优秀家风”这一内容为例,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除了依据教材教参之外,还可以利用网络搜集相关资源,例如给学生用多媒体播放《精忠报国》的故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更要让学生了解家风的含义与重要性。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展示《朱子家训》《诫子书》的部分内容,让学生意识到家风的重要性,同时体会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我国的传统文化内容众多,但是课堂授课时间有限,因此教师可以给小学生推荐包含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意义的读物。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也是思想启蒙的好时机,因此教师要抓住这一人格培养的关键期,让小学生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教师可以将《论语》《三字经》和《诗经》等传统读物推荐给学生,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促使其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小学德育教育大部分是在教室中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获得,但实际上想要在小学生的身上实现知行统一,就要注重发挥实践的作用。小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很容易受周围环境影响,教师、家长的行为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所以教师要注意学习氛围的营造。教师可以组织开展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实践活动,例如诵读经典、制作手抄报等。在这一氛围的带动下学生必然会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积极参与其中,表现优秀的学生还可以代表班级参加校级比赛。通过实践活动学生既可以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也接受相关的德育教育,有效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的传递、交流与共享愈发便捷。在小学德育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作用,利用网络资源和信息技术提升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加深学生的理解与接受。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我国传统文化的部分内容,尤其是同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源。其次,教师可以建立微信群、QQ群,给学生提供一个网上交流平台,或创建公众号,推出同传统文化、德育教育相关的内容,这样可以实现资源的交流共享,学生在了解我国传统文化之后,通过交流可以实现思维碰撞,有助于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
综上所述,小学生德育教育是教学工作中的重要内容,而传统文化则是小学生应当了解与传承并促进其自身发展的因素。将德育教育与传统文化相融合,深入挖掘德育教育中的传统文化,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渗透,可以较好地发挥传统文化的教学资源作用。教师要结合具体的德育教学内容灵活融入与渗透,以提升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深化德育教育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