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高建慧
2016年12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习近平总书记的话从国家战略高度强调了高等教育最根本的目标是立德树人,而仅凭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育人的责任和功能,已经不能很好地实现这一目标,由此课程思政理念应运而生。作为科学先进的教育理念,课程思政强调高校专业课教师要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资源,并将其润物细无声地嵌入日常专业课教学中,这对高校专业课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
课程思政可以分为“课程”与“思政”两个词语,课程指普通高校开设的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在内的所有课程;思政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就是要挖掘普通高校所有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充分发挥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课程思政最根本的特性是其融合性,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注重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在知识传授中强调价值引领。落实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应将课程育人放在十大育人体系的首要位置。而专业课是高校根据培养目标开设的培养大学生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课程,在高校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学者田洪芬、付洪从专业课与课程思政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出发,强调“专业课教学为课程思政提供了发展的广阔背景和深厚的学科基础,以专业知识体系为载体和底蕴的思想政治教育将更具有说服力、感染力、有效性和针对性”,相比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实践课程思政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2020年6月8日,教育部组织召开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视频会议,会议强调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战略意义,要求充分发挥好专业课教师“主力军”、专业课教学“主战场”、专业课课堂“主渠道”的作用,推动课程思政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使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构建立德树人长效机制,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高校是意识形态培养的前沿阵地,要想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好青年,教师是教书育人实施的主体,也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陈宝生部长指出:“2018年高校师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对大学生思想言行和成长影响最大的第一因素是专业课教师,加强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十分重要”,只有又红又专的专业课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当前高校教师具有育人育德的意识,但缺乏相应的实践课程思政理念的能力素养,大部分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有的教师甚至觉得育人的工作只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责任,自己只管教好专业课的相关知识就完成任务了。这是长期以来专业课与思政课“两张皮”现象一直存在的原因。
课程资源会使教学的丰富性程度提高,帮助学生更容易理解教学内容。任何一门课程都包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学资源,需要教师充分挖掘相应的思政资源,音像资料、新闻政策、教学软件、报纸杂志等都可以作为教师实践课程思政的资源。当前,高校课程思政资源的挖掘力度和广度不够,高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教学重理论知识学习、轻价值传播,主要原因就是专业课教学的思政元素挖掘不够深入准确。
高校专业课教师是实践课程思政理念的主力军,要发挥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中的主体性,构建全员全课程全方位育人体系。当前,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意识和协同育人能力还有待提升,专业课教学侧重知识与技能传授而忽视价值观引导,协同育人格局尚未形成,协同育人常态化体系建设任重道远,需要国家、社会、政府、学校的通力合作。
建设一支具有自觉育人意识和较强育人能力的教师队伍,是确保所有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人才资源保障。高校应加强专业课教师的培训。首先,教师应在备课过程中根据课程特点设置课程思政目标,并将其融入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育人功能。其次,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转变单一的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教学、慕课教学、微课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实现专业课教学方法和过程的创新。最后,对学生的评价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思政目标,而不仅仅是评价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或仅凭分数论高下。
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即美德”,即一切知识都具有善性。专业课教师要从日常教学实践中培养自身对知识善性的敏锐力,在知识传授中实现价值引领,课程思政理念只有通过教师的教学实践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当前高校专业课门类复杂,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与自然科学课程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层面有较大的不同,但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都指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高校应该联合建立课程思政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协同各级各类主体建立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形成课程思政的常态化建设。这就需要专业课教师根据本专业学习特点以及学生本质上的学习需求,充分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并能够将这些资源恰如其分地与相应的专业课知识学习相融合,真正去实践专业课程思政。教师要明确课程中蕴含的思政资源,并进行相应的课程育人教学设计,努力做到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从而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要有育人观念上的协同意识,通过打造“思政+”相关专业课程的模式,调动各方面力量与资源形成协同育人格局,促进各类主体的自我发展与协同发展。首先,通过在职称评定中加重比例,让积极实践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师在职称评定中获得更大的优势,激励更多的教育教学主体参与课程思政的建设。其次,加强对高校实践专业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相关经费支撑,政府充足的资金投入是强化高校教师实践课程思政的重要动力。最后,政府和高校党委以及对实践课程思政相关的教育管理机构要建立健全评价体制机制,建立起上下贯通、多元参与的运行机制。
课程思政作为科学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与专业课教学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专业课教师理应成为落实课程思政的积极践行者,这是我国高校课程思政最大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