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护理职业学院,四川 成都 618400)
随着社会进步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人类活动变得更为频繁,各类疾病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一直稳居高位[1],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据研究资料显示,居家环境是此类疾病爆发的最主要场所,其次还有工作场所以及行车途中,因此现场普遍存在的是非专业医护人员,因此,第一目击者及社区救护人员作为最先到达现场的人,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如若第一目击者具备相关的急救常识,对患者采取正确的处理,则能有效的为医护人员争取更多宝贵的抢救时间,减少死亡等悲痛结果的发生,但是,如果第一目击者不具备急救知识,则很容易错过医护人员抢救的“黄金时间”,或因呼救不力、急救措施有误,造成二次伤害增加患者的死亡风险[2],从上述结果看来,建立健全完整完善的社区自救互救体系,是决定抢救能否顺利进行的至关重要的一步。自救互救体系,亦称大众急救框架,主要包含以家庭为单位的急救、单元志愿者、楼层急救小组以及社区救护站四个主要步骤[3],每个步骤都紧密联系,环环相扣,因此形成一条社区急救链。在急救医学中发挥着不容小觑的影响作用,它既是决定突发性事件抢救效果的关键,又具有社会性、复杂性、时间性和条件性,如若被抢救者在被送达医院之前接受了正确有效的的医学急救,那么发病者受到的实质性伤害将有效降低大幅度水平,院前急救还间接反映了社会对突发性伤害的处理和应急能力,意义重大。为提高社区居民对院前急救的认知和巩固急救技能,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日后建立社区居民自救互救体系,本研究通过开展社区居民院前急救培训来帮助社区居民有效掌握院前急救知识,本实验着手研究社区自救互救体系的建立与实施,并得出了一些有效结论,现报道如下。
分析2018 年5 月至2019 年7 月本市急救中心的报警出诊记录,掌握急救患者的伤害发生类型、救护车到达时间、抢救结果等信息,另一方面抽样检测本市社区居民对院前急救的认知程度、行为态度以及急救知识来源以及对急救知识的整体需求情况。另外,选取的培训对象要根据其年龄、家庭家属患病情况适当调整策略。
(1)社区居民院前急救现状调查:采用不同的问卷形式,分别调查清楚,院前急救知识、态度、行为问卷以及知识来源和学习需求问卷几个部分内容,其中一般的基础性问卷包含年龄、性别、职业、受教育程度、是否有伴偶以及所住小区、是否有患心血管疾病家属等。
(2)培训方法:在医学领域,只有理论傍身是行不通的,实践才能出真知,而好的培训方法更能帮助受训者真正的掌握急救知识并能恰当的运用到实践中去,因此应当重视培训的意义和作用。以下将具体介绍两种世界范围内常用到的几种急救培训手段:一种是传统讲习传授法,这种方法是由美国医学方首次提出和采用的心肺复苏培训[4],自提出至今,在无数地方被采纳和应用,在多个地方的培训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研究资料显示,这一手段优势明显[5],是一个短时间内让学员接收较多理论知识的便捷方法和有效途径,但也遭到过质疑,很多学者认为该方法忽略了学员的能动性,过分强调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具体实践,但它的好处无可否认。另一种是情景模拟教学法,通过为学员模拟类似逼真的工作环境,指引学员完成预留任务的一种考量工作能力和水准的培训方式,与传统讲习不同的是,情景模拟教学法注重客观实践,教学清晰明了,简单直接,一目了然,且模拟的场景下情境逼真,气氛融洽,生动形象,学习环境融洽,教学反响好,某些社区采用过这种培训方法后取得了有效回馈,因此这种方法被使用得也较为广泛[6]。根据上述提到的两种培训方法,笔者认为可综合运用,发挥每种方法的最大作用,取长补短,有效结合。
运用统计软件SPSS 18.0 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录入的问卷进行一致性检验后得出结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反复提到“安全”问题,并强调“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人民安全为宗旨是党中央对各级党委政府提出的要求,也应当成为每位公民的自觉行动[7-8]。因此,加强安全教育,提升每位公民的安全素养和能力是实现以人民安全为宗旨的目标要求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政府是公共安全素质教育的主导者,要提高全民安全素养和技能,对公众的安全教育应做到有操教学,开展应急避险、自救互救演练等方式法可依、有法必依。因此,要使应急避险、自救互救等安全科普教育全面、规范、有序地推广,必须有相应的法制保障[9]。
发挥义务教育优势,由政府主管教育部门牵头部署,把适应不同年龄段的应急避险与自救互救知识通过理论授课,教具演示、现场实操教学,开展应急避险、自救互救演练等方式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应急避险、自救互救意识和能力[10]。这一做法有助于实现“安全教育从娃娃抓起”的目标,让孩子们终身受益。还可以通过小手拉大手等活动,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从而带动社区和整个社会,使安全科普知识和技能在全社会更广泛传播。
呼救救护车的到达时间为(11.23±5.67)min;院前急救的两类主要疾病分别是意外创伤和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造成的突发死亡情况较多[11-12];查看资料发现90%以上的患者猝死发生在家中,第一目击者实施心肺复苏的情况占比不到2%;调查对象院前急救知识的平均得分为(8.97±3.15)总分为15 分,研究对象获得院前急救知识的主要来源为电视和手机,极少部分参加过相关专业培训,主要原因有缺乏正确的引导途径;大部分调查对象知情并同意本调查研究,并且经过多次沟通,已经和社区参与人员在实验时间等上达成一致[13]。
调查显示,居民的院前急救知识严重缺乏,广泛开展院前急救培训,组织居民进一步学习急救知识能提高急救处理的应急能力,减少危害的发生,建立社区居民自救互救体系能降低风险,有利于急救[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