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教材学: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践要求

2021-12-03 04:08魏本亚
江苏教育 2021年54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核心教材

魏本亚

课程改革进入了核心素养时代,课标、教材、考试都无一例外地指向了学科核心素养。教育部统编的语文、政治、历史教材更是指向核心素养的典范。新课标颁布之后,教师的压力不大;新教材发行之后,教师压力增大;新高考实施之后,教师陡然发现套路没有用了。由不重视课标,到重新审视课标;由新瓶装旧酒式使用新教材,到重新审视教材的编写意图,科学使用教材;由教考试套路,到教考试方法。教师的教材观正在发生变化。有人说,教教材是教师教材观的1.0版,用教材教是教师教材观的2.0版。笔者以为,在核心素养时代,仅仅停留在“用教材教”的层面,还不足以跟上教育变革的步伐,还不足以与教育强省的改革精神相匹配。我们有必要推进教师教材观的3.0版,即用教材学,只有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中心,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学习的活力,江苏的课程改革才有可能走在全国的前列。

一、语文教材观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所谓“教材观”,就是认识教材、使用教材所表现出来的基本态度与观点。虽然这种观点有时不是直白地呈现出来,但是它在教学实践中有着清晰的实践印记。弄清楚教材观发展变化的历史轨迹,对我们用好教材大有裨益。

1.教教材。现代语文教材肇始于1923年,在这一年政府颁布了第一组课程标准纲要,在此前后,商务印书馆邀请吴研因、计志中、叶绍钧、周予同、胡适等名家依据课程标准纲要编写教材。这一时期教材最大的变化就是白话文进入教材,打破了文言文一统教材天下的格局。此后的教材日益精致化,夏丏尊与叶圣陶合编的《国文百八课》最具代表性。1949年之后,我们仍然采取的是文选式组元编写教材。1955年虽然向苏联学习将汉语、文学进行分科编写教材,但是文学教材依然是文选式,没有太多变化。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我们的教材编写仍然延续了文选式组元方式。顾黄初先生曾经指出:至于一般汉语文教材,是范文、知识、作业和助读四大系统的统一体。面对这种教材,教师只有围绕相关系统认真地教授,方能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依据教材掌控学生的学习,教师成了教学的主体。对此,叶圣陶先生多次强调: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借这个例子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基本技能。虽然叶先生这样的大家一再强调学习教材不是终点,但是,许多语文教师依然把学习教材当作终点。

2.用教材教。2001年,我们国家启动了新一轮课程改革,国家的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程标准、教材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尤其是教材,已经打破了狭义“教科书”这个教材概念。教材开始包括课程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学习者经验、教师设计的活动等要素。正如杜威所言:“所谓教材,就是一个在真实情境的发展过程中所观察的、回忆的、阅读和谈论的种种事实,以及所提出的种种概念。”[1]教材的外延扩大了,用教材教的呼声开始响起。一大批优秀的语文教师开始践行这个主张,黄厚江、程翔、程红兵、李镇西都在用自己的课例诠释这个主张。

3.用教材学。2014年,林崇德先生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报告》,2017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学科核心素养成为学科教学的关键词。教育部组织专家编写了部编语文教科书,双线组元成为教科书的新特点。用教材学逐渐成为语文教育教学的实践需求。教材不再是简单地学习选文,而是多元结构学习载体。学生借助教材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学科素养。

二、为什么要强调“用教材学”

用教材学是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核心素养时代语文教学必然的发展方向。而要实现这个转变就必须弄清楚其变化的缘由。

1.语文核心素养对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2]课程标准提出的核心素养不是依靠传统的教就可以实现,而是需要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提供明确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解决具体的问题过程中凸显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语文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必须通过自己的实践才能形成,没有捷径可走。

2.部编语文教材的功能发生了新变化。

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凸显了两大功能:其一,教材的育人功能;其二,教材的研习功能。围绕育人功能,教材的选文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国外优秀文化四个方面着力。力图让每一篇选文都向学生传达出正能量,都能给学生的思想发展提供帮助。围绕研习功能,教材分为必修每册8个单元、选择性必修每册4个单元、4个独立的“古诗词诵读”,2个整本书阅读单元和4个活动类单元。这种设计采取的是双线组元的方式,既兼顾了人文主题的组元要求,又兼顾了语文知识、能力的组元要求。每个单元都包罗了基本栏目:单元导语、选文、学习提示、学习任务。选择性必修教材还将“单元学习任务”改变为“单元研究任务”。教材的这种编排变化,也就明确地传达出教材的功能正在发生变化,而这些变化都是为了满足学生在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学习需要。

三、如何“用教材学”

首先,需要教师认真审视教材。

王本华老师认为教材以人文主题为线索,按照课程标准中学习任务群的设计思路,选择学习内容,确定学习要求,创新体系设计,整体架构全套教材的框架体系。必修教材上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青春的价值”,围绕这个主题,编者对教材系统进行了大胆地改革:(1)助读系统,强调学习目标,清清楚楚地告诉学生学什么,在教学内容确定这个方面有了重大突破;(2)选文系统,编者选取了5首诗歌、两篇小说,打破了以往用文体组元的模式,凸显了人文主题的价值;(3)知识系统,教材里面没有列出所谓的知识点,而是让学生在对比、阅读之中获取语文鉴赏能力;(4)练习系统,编者进行了革命性的变革,不再设计课后练习,而是设计了学习提示。四大系统的改革,打破了“知识+练习=考试成绩”的教学程式,凸显了“知识运用+实践活动=学科核心素养”的新变化。

其次,需要教师科学设计学习方案。

很多教师习惯于编制教学方案,按照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课后练习这种程式设计,而设计的意图就是把相应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完成教学任务。这种设计是站在教师的立场,考虑“教”的因素。负责任的教师会综合课标、教材、学情特点设计教学方案,不负责任的教师就会照抄教参、教案形成粗制滥造的教学方案。这种方案关注教师“教了”,不关注学生是否“学会了”。这样的设计,就很难说它是科学的设计。

如何才能科学地设计学习方案?第一,明确学习目标。每一个主题单元都有明确的人文主题,也有清晰的语文学习重难点,这就需要教师善于运用教材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必修教材上册第一单元导语指出:要理解诗歌运用意向抒发情感的手法,把握小说叙事和抒情的特点,体会小说和诗歌的独特魅力。学习从语言、形象、情感不同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这些提示就是要告诉学习者要学什么,也就为教师设计学习目标提供了方便。第二,明确学习评价。有了目标,我们就要设想如何落实目标,如何知道学生是否学会了,这也叫作评价先行。这种设计追求的是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统一。第三,明确学习情境与任务。核心素养是在真实情境之中学生解决具体问题所表现出来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因此情境任务是设计者必须考虑的重要元素。第四,明确学习活动。学科核心素养是在学习活动中实现的,学习方案必须考虑设计具体的学习活动,以此来落实学习任务。这种设计方法被称之为“逆向设计”。逆向设计的倡导者指出:“我们是培养学生用表现展示理解的能力的指导者,而不是将自己的理解告知学生的讲述者。”[3]这就是设计学习方案的基本原则。

再次,需要教师有效组织学习活动。

语文学习过程不再是简单地听讲记忆过程,而是学生解决具体的问题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简单地听讲,学生在24小时之后只能掌握所学的5%;小组讨论,学生在24小时之后可以掌握所学的50%;学生教学生,学生在24小时之后可以掌握所学的90%。“学习金字塔”理论告诉我们教师有必要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以便我们科学地用教材学。如何才能有效地组织学习活动呢?我们认为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用力。

1.借助自主阅读活动,筛选有效信息。

阅读过程是一个走进文本的过程。现在阅读是从外走向内的过程,指向核心素养的阅读应该是由内走向外的过程,这个过程强调的是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苏州中学的一位教师将《触龙说赵太后》《劝学》《烛之武退秦师》《邹忌讽齐王纳谏》几篇课文放在一起,组成了劝谏类阅读的主题单元。学生在比较阅读的过程中,寻找不同的劝谏技巧与艺术。学生发现了直谏、曲谏等不同类型,并筛选出直谏、曲谏的相关信息。学生在阅读筛选过程中,掌握了筛选信息的基本方法。

2.借助小组交流活动,整合评价信息。

自主阅读是阅读学习的基础,合作交流是阅读学习的升华过程。一位特级教师在执教《祝福》时,要求学生找出文中描写的人物形象。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很少有学生做过。学生在自读过程中发现小说中描写了15个人物形象,这个过程就是自主筛选阅读过程。教师要求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试着把15个人分类。学生在分类时发现,这些人与祥林嫂都发生了联系,但是类型不同:有家人类,有雇主类,有工友类,有一般社会人员类。当学生围绕人物类型进一步阅读时就会发现许多不合常理的现象,诸如婆婆凭什么可以随意拿走祥林嫂的工钱、凭什么可以把她随意卖掉等等,当学生围绕这些信息进行深究时,学生对人物的认识就逐渐深入,学生的学科素养就得到了提升。

3.借助多元对话活动,学习运用信息。

阅读的过程是一个对话的过程,这个过程对话活动越充分,学生提升素养的几率就越大。一位教师将《卖油翁》《庖丁解牛》《种树郭橐驼传》三篇课文整合在一起,围绕“劳动”这个主题引导学生阅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仅对文言文知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而且对劳动的价值有了新的认识。学生发现,劳动不仅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充满人类智慧的思想活动,卖油翁、庖丁、郭橐驼都是普通的劳动者,他们却从劳动中发现了人的生存之道。由此,学生的学习就向“运用”的方向转变,就向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方面转变。

综上所述,用教材学是核心素养时代对教师的必然要求,每一位语文教师只有明晰课程改革的方向,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才能得到提升。这条路任重而道远,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核心教材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权威出版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教材精读
重视教材探究,多法破解圆锥曲线点线距
题在书外 根在书中——圆锥曲线第三定义在教材和高考中的渗透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