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水利工程河道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1-12-03 02:05冉聪聪
乡村科技 2021年26期
关键词:河道水利工程污染

冉聪聪

(吉林省国源建设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吉林 长春 130000)

农村水利工程的建设与运行情况,不仅直接影响农业发展,而且影响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受河道沿线人类活动、雨水冲刷等一系列因素的共同影响,易出现河道污染、河道阻塞等问题,导致农村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得不到保证,阻碍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近年来,虽然相关部门及人员高度重视农村水利工程河道治理工作,但由于河道治理涉及诸多内容,还有一系列问题存在,如群众参与深度不足,部门协作机制不健全等。因此,要依据河道治理的现存问题,进一步创新河道治理机制、思路和方法,不断提高农村水利工程河道治理水平。

1 农村水利工程河道治理的新要求

1.1 充分依据流域特征

在河道治理实践中,需充分发挥区域水资源利用需求的导向作用,高效分配与利用水资源。同时,规划河道时,要充分考虑河流流向、流域面积、支流数量等流域特征,以小流域为基本单元开展河道治理工作,严格遵循水资源的自然活动规律,以避免出现“污水治理后流来新污水”等不良现象[1]。

1.2 坚持生态水利理念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对河道治理的要求逐渐提升。因此,需在农村水利工程河道治理实践中深度贯彻生态水利理念。在具体实践中,相关人员可在河道周围种植适应能力较强的植被,以便发挥植被多样化的生态功能,如水土保持、涵养水源等。通过种植植被,也能大幅度改善区域生态系统,提高河道流域的自然修复能力。此外,要科学规划河道宽度与河漫滩面积,有效提升河道的承载力[2]。

1.3 提升自我修复能力

为保证农村水利工程河道治理效果,一方面要利用人工方式处理河道堵塞、污染等问题,另一方面要提升河道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例如,工作人员可结合河道原有生态系统,引入水生植物等,保持河道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提高河道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

2 农村水利工程河道治理存在的问题

2.1 群众参与深度不足

农村水利工程河道治理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复杂性的工程,如果社会公众不积极参与,河道治理成效将会受到严重影响。目前,一些河道周围的农村居民没有认识到河道的重要性,向河道中随意丢弃生活垃圾、排放生活污水,在很大程度上污染了河道水质,导致河道及周边生态平衡遭到破坏[3]。长期以来,农村水利工程河道治理工作由政府单方面发起,乡村居民的治理主体作用并未得到体现。近年来,即便各地开展了一系列环保宣传活动,但由于农村居民的实际参与深度不足,其难以在短时间内树立环保理念,不能及时转变自身生活生产方式。

2.2 部门协作机制不完善

农村水利工程河道治理工作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复杂性,涉及较多的部门与主体,只有构建完善的协作机制,方可以顺利落实河道治理任务。但目前,河道治理管理制度不完善,没有明确划分相关职能部门的责任,易出现互相推诿责任等问题。由于缺乏健全的制度支持,一些河道可能会重复开展治理工作,而部分河道治理工作则遭到忽视,导致河道治理效果大打折扣[4]。此外,由于尚未设置专门负责河道治理的部门,难以统筹规划各项资源,也对河道治理任务的实施造成了不利影响。

2.3 河道治理模式不科学

首先,过度关注短期利益。一些单位在开展河道治理工作时,过于关注眼前目标和短期利益,忽视长远发展目标,制订的治理方案不科学,忽视了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等要求。其次,施工模式较为落后。现阶段,很多地区开展河道治理的主要目标是防洪排涝与保障农业用水。为避免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加固河道堤岸时可能会破坏河道,甚至大面积侵占河道原有水面。这不仅无法保证河道的治理效果,而且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5]。

2.4 非法建设占用河道

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农村规划工作得到了深入开展。部分人员在乡村布局与规划过程中,为提高有限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制订的规划方案涵盖了河道周边区域,大幅度减少了原本规划的河道面积。同时,部分乡村企业的责任意识不足,在建设过程中污染了河道生态环境。此外,一些村民缺乏良好的环保意识,在河道周围大面积种植农作物,或占用河道开展水产养殖等,导致河流污染较为严重。

2.5 河道绿化植被过少

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对农村水利工程河道整体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河道治理过程中,一些人员不注重优化河道周围环境,没有积极种植植被,不但水利工程河道的美观性得不到保证,而且会影响河道生态系统的平衡性。部分人员虽认识到了河道绿化的重要性,但植物选择不科学,选择的植物不能有效适应河道环境,逐渐出现植物死亡等问题,不仅浪费资金、资源,而且难以实现河道绿化目标。

3 农村水利工程河道治理问题的解决措施

3.1 加强社会宣传

河道治理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仅依靠政府部门的力量难以全面完成河道治理任务。因此,要引导社会公众积极参与进来,形成治理合力,逐步改善农村水利工程河道治理效果。在具体实践中,相关部门需综合利用电视、网络、报纸等各类媒体,广泛宣传河道保护的重要性,增强民众的河道保护意识,自觉抵制各类可能会污染河道或破坏河道生态的不良行为。为保证宣传教育效果,要着重讲解河道保护与农民群众利益之间的联系,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同时,可联合学校、村委会等相关主体,组织以河道保护为主题的讲座活动,有效提升居民、学生等各类社会群体的河道保护意识。此外,要充分引入社会力量,鼓励公益组织参与河道保护,经常性组织以环保为主题的公益性活动,如捡拾河道垃圾等。通过采取这些举措,可以有效提升社会公众的重视程度,进而营造全员参与河道治理的良好氛围[6]。

3.2 完善制度体系

为顺利推进河道治理工作,需进一步完善农田水利工程的河道管理制度,详细划分各部门的职责权限,加强部门间的配合与协作,以便高质量完成农田水利工程河道治理任务。可设置专门的河道管理部门,统筹负责河道治理工作,以避免出现互相推诿责任等问题。要结合河道实际污染情况,构建统筹负责的河道治理小组,由小组长负责与其他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定期交流和汇报工作情况,充分共享河道治理信息[7]。在河道治理实践中,需向个人分配任务,落实责任机制,提高河道治理工作效率。分阶段开展考核活动,依据既定的河道治理目标完成情况考核相关责任部门及人员,提高部门及人员的参与积极性。由于河道治理任务繁重,需要较多的资金支持。因此,地方政府需结合实际情况,增加河道治理专项资金,严格贯彻专款专用的原则,切实满足河道治理的资金需求。同时,可引入企业等社会力量,拓展河道治理资金的来源。此外,主管部门需动态监督河道治理进程,依据相关制度做好赏罚工作,调动各部门的参与积极性,进而提高河道综合治理能力。

3.3 优化河道治理模式

3.3.1 制订总体规划方案。河道治理并不是某一阶段的任务,而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因此,在河道治理实践中,一方面要考虑现阶段的治理目标和要求,选择科学的治理方式;另一方面,要统筹考虑未来的发展方向,制订长远规划并稳步推进落实。同时,设计河道治理方案时,需同时编制多套治理方案,从预期效果、生态环保、成本投入等多个角度进行综合对比,筛选出最佳治理方案。要特别关注河道治理施工对周围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最大限度地控制对环境的破坏,且在河道治理过程中同步采取针对性的生态修复措施,切实体现生态水利的发展理念。

3.3.2 坚持生态治理理念。过去一些地区开展河道治理工作时,主要考虑河道的防洪能力与灌溉能力,没有兼顾生态要求,不符合新时代的治理要求。针对这种情况,需在河道治理实践中积极应用生态治理技术,深度结合防洪与生态要求。过去在河道平面形态方面,过去人们主要采用传统的设计方法,如截弯取直等,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河道景观的美学价值,破坏了河道生物的生存空间,进而恶化了生态环境。而在生态治理理念下,尽量不要改变河道的原始形态,通过保留河道曲折形态,可有效降低水资源的流速,避免严重冲刷河流湖泊,同时有助于发挥河道流速的自我调节功能。在污染水体治理方面,目前部分河道的污染情况已超出河道净化能力,难以自主恢复。因此,需加大河道污染治理力度。常规的疏挖底泥、机械除藻等方式虽然难度较小,但只能应急处理突发性水体污染问题,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河道污染问题。化学治理方式需要较高的成本,且容易产生二次污染问题。而生物治理方式具有持久的效果,且不会出现污染问题,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其中,常见的生物治理方法有水生植物净化、微生物净化等[8]。以微生物净化中的生物膜技术为例,其主要是在天然河床等天然材料或塑料纤维等人工合成接触材料上附着微生物群体。接触污水后,这些微生物群体能对污水中的有机物进行分解,进而达到污水净化的目的。相较于其他污水治理技术,此种方式的操作难度较小,水体净化效果良好,可大力推广与应用。

3.4 科学管理河道及周边区域

为避免河道及周边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制订乡村规划方案时应尽量避免开发河道周边区域,如果需要开发这些区域,相关部门需严格监督开发企业。一旦有破坏河道生态的不良行为出现,要立即督促开发企业整改修复破坏区域。为提升监督成效,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构建监控系统,动态、实时监管河道附近区域的开发情况,及时发现与纠正可能会破坏生态的行为。为保护河道周边的生态功能,可在农村水利工程河道周边种植花卉植物等。这样不但能优化河道生态系统,而且可以提升河道的整体美观度。同时,政府部门需大力惩处各类破坏河道及周边生态的不良行为,结合开展日常整治与专项整治活动,严厉批评教育相关责任人。在依法整治的过程中,同步实施宣传教育活动,提升农民群众的生态环保意识,引导其充分认识到破坏河道生态的严重性,自觉抵制、监督举报各类不良现象[9]。此外,要综合评估河道周边农业生产对河道生态所造成的影响,联合专家、学者等共同制订解决方案,最大限度地降低农业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

3.5 丰富河道植物种类

通过在河道两侧种植多种类植物,既可以增强河道整体美观性,又可以促进河道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换,有助于维护河道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在具体实践中,要综合考虑农村水利工程河道特点及植物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合理选择植物种类。第一,注意生态适应性。不同类型的植物具有不同的生态习性,选择的植物要能适应河道立地条件。例如,河道附近土壤含水量较高,可种植水杉、银叶柳等耐水湿植物。第二,生态功能优先。在河道种植植物的主要目的是发挥植物的生态功能,如保持水土、固土护坡等,因此,要优先考虑植物的生态功能。依据河道治理实际需求,选择具有优良生态功能的植物。如河道两侧土壤不耐冲刷,可种植狗牙根、南川柳等具备良好固土护坡作用的植物。第三,以乡土植物为主。相较于外来植物,乡土植物的环境适应性较强,可提高植物的成活率,降低管护成本[10]。第四,保持物种多样性。要想保持河道植物群落的稳定状态,需搭配种植多种类植物。这样既可以营造丰富的群落景观,又能延伸河道生物食物链,充分发挥植物群落的生态作用。

4 结语

河道治理成效直接影响农村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也关系到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受诸多因素影响,目前在农村水利工程河道治理中面临着河道污染、非法占用等不良问题,阻碍了河道治理效果的提升,不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针对这种情况,相关部门需加大河道治理力度,坚持生态治理理念,在保障河道防洪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切实维护河道的生态功能。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各项制度与机制,激发相关部门、社会主体参与农村水利工程河道治理。

猜你喜欢
河道水利工程污染
小型水利工程施工现场管理
城市河道综合治理的理念及应用
节能技术在水利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小型无人机在水利工程勘测中的应用研究
水利工程监理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探讨
撮粮之术(下)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积极做好河道治理中的生态修复与建设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河道里的垃圾